APP下载

“童化”视域下的数学 可视化理解路径

2022-05-05林慧

江西教育B 2022年4期
关键词:线段可视化儿童

林慧

童化即儿童化,是指基于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追寻儿童喜爱的趣味化状态的过程。“童化”数学学习,则是指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和发现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进而获得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良好情感体验的过程。然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容易造成儿童数学理解的困难和认知的障碍,伤害儿童数学学习的情感,如何基于儿童的需要,运用可视化方式助力儿童的数学学习呢?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审视:当下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然而审视当下的课堂,数学学习的“成人化倾向”和“过度化抽象”现象时有显现。

1.成人化倾向。儿童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情感世界等与成人不一样。教学中,教师常常从成人的视角设计教学,虽然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往往忽略了儿童的需要、儿童的学习方式等。尽管成人也曾经历过童年,然而随着不断成长,已经不能像儿童一样去感受和思考,变得更加理性和客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学习少了童趣更少了儿童的主动参与,更多的是来自成人式思维的被动接受。例如,在“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教师非常关注对题目中“单位‘1’”的分析,然而这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之处,不会找、找不对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帮助学生快速找出、找准“单位‘1’的量”,教师总结出“‘的’字前面”“‘比’字后面”是单位“1”的量的方法。这种程序性的方式,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割裂了数学学习与儿童思维之间的联系。在成人化的数学学习中,儿童缺少内驱力,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2.过度化抽象。儿童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应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数学是抽象的,教师的思维和语言也是抽象的,因此儿童的数学学习需要大量的直观形象来帮助理解。然而我们的课堂常常受时间、场地、目标的窄化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直观形象的重要作用,忽视了直接经验的重要价值,忽视了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讲授代替了学生的体验,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尝试,这样的过度化抽象违背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让学生陷入数学学习的困境。

如何让数学教学真正地符合儿童的需求,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呢?笔者提出了“童化的可视化数学学习”,让数学教学基于儿童、为了儿童。

二、释义:何为“童化”数学的可视化理解

1.“童化”概念的再厘清。童化即儿童化,是指基于儿童的立场,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追寻儿童喜爱的趣味化状态的过程。“童化”数学学习,则是指数学学习中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视角去观察和发现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问题,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2.“可视化”内涵的深思考。“可视化”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让抽象、隐性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数学思维、数学理解显现出来。这里的“视”不仅指看得见,亦可指感受得到,即能用语言、文字、图画、肢体、想象等方式将数学描述出来,将数学思考的过程表达出来,让数学可感,从而促进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基于“童化”的数学可视化理解。从现有教学实践来看,“童化”的数学学习需要可视化的措施,可视化学习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集中儿童的课堂注意力,更能帮助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具象化的理解。可视化学习让数学更直观。另一方面,可视化学习也能催生“童化”的创新表现,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深刻。比如,让儿童画数学,在描绘中让思维可见;让儿童说数学,在表达中让理解再现;让儿童做数学,在实践中让理解深刻。

總之,“童化”与可视化的联结,是一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可视化数学学习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培养儿童问题解决、协作及创造等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探寻:基于“童化”的数学可视化理解的路径

数学可视化有助于减轻儿童数学学习中因年龄、思维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的学习负担,真正为“童化”数学学习提供支持。笔者尝试从当下数学学习的问题根源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数学的可视化理解。

1.问题情境——可视化理解的思维准备。《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在问题的驱动下为进一步理解数学做好准备。

(1)童趣情境。在小学阶段,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数学学习情境深受学生的喜欢。例如,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中,教师用拟人化的“小点点的运动”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点动成线;在“三角形的练习课”中以卡通三角形带领大家畅游三角形乐园,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中主动巩固和建构出三角形知识的网络;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以绘本《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主线引发认知冲突,为学生后续学习打好了情感基础和思维基础。

(2)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问题设计或学生的自主提问激活学生的思维,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中,教师再次以拟人化的问题“线段也想变成射线怎么办”引领学生思考,让“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了射线”这一概念自然地在点的运动中形成。教师再通过角色设定,提出“猜猜线段还会想些什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要是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呢”的问题,有效地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让“无限”看得见。

2.个体尝试——可视化理解的具身认知。情境的启发和问题的引领,需要儿童个体的尝试,就是每个儿童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心得问题进行加工和理解。具身认知研究指出,当我们解释想法时,即使没有我们需要的词语,我们也倾向于画出形状,利用周围的空间来“传播”自己的想法。

(1)多元表征,在描绘中建构模型。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儿童会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擅长的方式,如肢体、绘画、语言等来分析和思考。例如,在“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相遇问题的要素,教师可以请学生到前面来模拟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行走过程,可以与同桌互相配合,用手指演示从出发到相遇的过程,在经历中体验相遇问题的“两人”“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等基本要素,可以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演、画、列、说等多种表征中逐步抽象,体会方程模型思想。

(2)“童画”表达,在描述中形成结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的所有点子都是通过画图得来,语言只不过是我用来向别人解释想法的工具。”图和画更加贴合思维的特性,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画出心中的数学。如“画出你心中的0.3”“画出你心中的[34]”“画出你心中的‘-3’”等,学生在尝试用图画的表达中,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就会跃然纸上。

除了概念理解图,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制数学绘本、数学小报、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个性化地呈现出来。特别是思维导图,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内容,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儿童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与脉络,让关联看得见。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教师可通过“板书示范—尝试制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来表达数学的学习过程,在表达中建构个性化的认知结构。

3.合作交流——可视化理解的经验共生。尝试是一种个性化的思考,是个体思维的呈现,而合作能够让儿童看见自己的思考,看懂别人的思维,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小点点想就这样朝着一个方向直直地一直跑一直跑,永远也不停下来,它会跑出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先閉上眼睛想一想,并追问:“能想出这个图形的样子了吗?”学生再动手画下这个图形,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

学生在个体的说明、集体的评议中优化出图形的样子,在争辩、说理和比较中,明确图形概念的特征。在可视化的思维对照中,促进经验的共生。

4.反思内省——可视化理解的个性建构。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由此可见,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重要的是它指向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在内省中实现个性化的建构。

(1)借力可视化,实现童化育人。例如,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一课的总结环节,如图1所示,学生通过自主回顾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教师再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回顾学习过程,用“小点点的运动”这一童化情境,从图形运动的角度沟通了“点和线”“线段、射线和直线”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神奇。再通过“在线段、射线和直线中你最喜欢哪条线,能用它说一句话吗?”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我喜欢线段,因为它有始有终,就像我们学习、做事一样。”“我最喜欢直线,因为它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无拘无束。”……最后教师送给大家三句话:“希望大家做事像线段,有始有终;学习像射线,学无止境;想象力像直线,想象无边创意无限。”在“说”与“送”中将线的特点化身为做人的道理,实现了童化育人的目标。

(2)借力可视化,实现学科育人。在课的总结阶段我们要善用可视化手段,引领学生回顾一节课学习的历程,形成学习的路径和方法,助力后续的学习,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例如,在“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中,教师通过动态呈现学习场景:“我提问—我思考—我尝试—我总结—我运用—我回顾”帮助学生在反思中形成探究新知的方法结构;还可以精心设计板书,在反思内省阶段,呈现出完整的知识结构,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童化”立场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可视化理解的重要价值,以直观可视的形式呈现数学的知识和过程,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关注问题情境的构建,为可视化理解做好思维的准备。其次要重视过程,让儿童在尝试与合作中表达,实现可视化理解的具身认知。最后要通过可视化理解的个性建构,实现数学学科的全面育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线段可视化儿童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留守儿童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