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诗词曲赋中的大美南京

2022-05-05徐行

青春 2022年5期
关键词:钟山金陵

徐行

南京,一座美丽的古城。西晋左思留有我国古代写得最好的都城赋之一《三都赋》,其中的《吴都赋》写的是吴国都城建业,写进当年南京之繁华鼎盛。宫殿规模浩大,楼宇高耸,装饰华美,精致奢华。建业城内,豪富显贵聚居,市容繁盛奢华,商贾云集,财货、布匹、金银、珍玩纵横摆放,百姓富庶,生活安闲,人们尽情享用精美的服饰和美味佳肴。矫健强壮之士家家都有,兵车布满石城,战船遮蔽江湖。从军事地位上看,正如唐代王勃在《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中所云:“蒋山南望,长江北流,伍胥用而三吴盛,孙权困而九州裂。”南京在古代列强争雄时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

南京的美,由历代文人墨客赋诗作文描述存档。在古代诗人笔下,南京叫越城、石城、建康、建业、秣陵……当然,最富于诗意的名字,叫金陵。古时金陵之美,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美在山川形胜、四季锦绣,美在厚重沧桑、民风淳朴。

南京的地势,雄伟险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晋· 吴勃《吴录》)钟山像龙一样蟠曲,石头城像猛虎一样踞坐。钟山,在南京城东北,因为山体多紫红色岩石,又名紫金山,古代又称金陵山。吴大帝孙权时因避祖讳,曾改名叫蒋山。钟山不仅有气势,还灵动秀美。据史料记载,钟山之景常一日数变,如南北朝沈约所说“发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元代白朴的《沁园春》词曰:“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建康。”元代胡炳文认为:“江以南形胜,无如昇,钟山又昇最胜处。”(《游钟山记》)昇,昇州,曾是古南京的别称。明代乌斯道有诗句:“作镇皇州势独雄,英英紫气散晴峰。”(《登蒋山》)明代张岱也说“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陶庵梦忆》)石头城在南京城西北,清凉山西麓,依山而筑。宋代叶梦得《勉叶模》诗云:“千年石头城,突兀真虎踞。苍茫劫火余,尚复留故处。”古长江就在石头城下,如宋代杨万里《陪留守余处恭、总领钱进思、提刑傅景仁游清》诗云:“万里长江天上来,石头却欲打江回。”当时的长江水,波浪拍打着石头城。

南北朝的谢朓赞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两句诗,一句咏赞了南京的秀美,一句概括了南京的雄奇。

秀美是江河云烟设色。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夕阳西下,灿烂的云霞像散开的锦缎铺满了天空,澄澈的长江如同明净的白色绸带飘向远方。喧闹的鸟儿归巢,叽叽喳喳盖满江中的小洲;各种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温馨而美妙。“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唐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是水墨写意;“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宋 ·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这是拟人之笔。江边的山岭如此灵动,还俊秀多变:“山本赭色,晴日为阴云所蔽,其色遂变。云有厚薄,故色有浅深。天无片云,山亦无点翳,仍还本来面目。若阴雨时,云阴障满,山亦不见矣。盖出云有之,而变色未也。且登高望之,青龙、幕府、天阙诸山,凡向阳处,无不皆然,非第钟山已也。”(清 · 甘熙《白下琐言》)大景恢弘,细处也很精致,比如梅花坞的景象:“一夜春风万树开。”“绝怜照水千株出,只恐临风一片飞。雪态淡摇双玉佩,天香深护六铢衣。”(明 · 顾起元、朱之蕃《灵谷梅花坞》)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这是古南京最为繁华的所在。“两岸河房,雕栏画槛,绮窗丝障,十里珠帘。”入夜灯船之盛,“火龙蜿蜒,光耀天地,扬槌击鼓,踏顿波心。自聚宝门水关,至通济门水关,喧阗达旦”。(《虞初新志》卷二十)“用绳联舟,令其衔尾,有若一舫,火举伎作,如烛龙焉。已散之,又如凫雁蹒跚波间,望之皆出于火,直得一赋耳。”(钟惺《秦淮河灯船赋序》)精致的小舫,闲雅的少年,悠扬的鼓吹,迷离的灯火;浓重的夜色中秦淮灯船或聚或散,可辉煌,可清丽,可沉浸,可缥缈。明代侯方域《金陵题画扇》也这样描绘:“秦淮桥下水,旧是六朝月。烟雨惜繁华,吹箫夜不歇。”

雄奇是山陵楼阁造景。“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唐 · 李商隐《南朝》)钟山巍巍,长江浩浩,在古代的确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崔巍雉堞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清 · 陆嵩《金陵》)更何况还有高大坚固的城墙,还有城墙外曲折蜿蜒的护城河。都城巍峨,层层高楼鳞次栉比,庄严辉煌。从诗句“画野通淮泗,星躔应斗牛”(唐 · 虞世南《赋得吴都》),读者能感受到定都的豪迈。“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钟山龙盘走势来,秀气横分历阳树。”(唐 · 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宜》)石头城的山崖耸立,如同蹲踞的猛虎想要踏着汹涌的波涛凌波而去;钟山就像巨龙,盘旋逶迤而来,树木葱茏,山景秀美。“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静谧的月夜,李白独自登上金陵城西楼,遥望吴越大地。白云和城垣倒映在江边上,微波荡漾,似乎是云和城墙在轻轻摇动。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钟山似蟠龙乘风西上。长江之侧,诗人们频频登临,面对江山形胜,南宋辛弃疾高唱“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 · 登建康赏心亭》),韩元吉低吟“中原何在,极目千里暮云重”(《水调歌头 · 雨花台》);明代宗泐慨叹“登高俯大江,目送千里客”(《雨花台送客》),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则豪情万丈:“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这首诗写于明代开国未久,诗人登上雨花台,眺望滚滚东去的长江,触景生情,吊古思今,表达了诗人对国泰民安的向往。

金陵城,四季灵秀。春天,“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忙杀看花人”;秋天,“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樓”。(五代 · 李煜《望江南》)“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唐 · 许浑《金陵怀古》),清风微雨,无比美好。唐代王棨《江南春赋》:“薄雾轻笼于钟阜,和风微扇于台城,有地皆秀,无枝不荣。”金陵之春,让人惬意而满足。清代郑燮的《念奴娇 · 金陵怀古其六 · 长干里》,描写了曲折绵延的巷子,隐藏在古城的斜角、绿柳的树荫里;各色砖石砌成的围墙,映着清澈的溪流;依稀可闻的箫声,衬着斜阳中清脆的牧笛;横穿过桃花李花的小路,看风吹落花;这是秦淮河畔的春天画图。

春天谢幕,“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宋 · 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金陵的春风多么体贴诗人,落花之后,促绿树成荫。浓阴蔽日,山坡上的小路光影陆离,鸟儿啼鸣之处,是掩映在绿树中的小屋。谢朓有一首《游东田》,描写了钟山脚下初夏的景象:“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远山绵延到天际,树木葱茏,山间、水边薄雾缭绕,云水弥漫,远景如同水墨画图;近处的水里,游鱼轻快游弋,小鸟在林间腾飞,逗得花瓣纷纷飘落,幽静却不空寂。

初夏时,“湖上薰风,洲上晴霞,紫凤粲天葩。”(清 · 吴梅《越调桃花山 · 后湖看樱桃花》)“云观登临清夏,璧月留连长夜,吟醉送年华。”(宋 · 贺铸《台城游 · 水调歌头》)及至盛暑,钟山脚下“泉冷无三伏”(唐代皮日休《游栖霞寺》),“怀人千佛岭,避暑碧霞颠。试问山中乐,何如品外泉。阴阴藤挂树,隐隐日为年。坐觉凉风至,披襟共洒然。”(明 · 李贽《六月访袁中夫摄山》)

入秋,“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宋 · 王安石《桂枝香 · 金陵怀古》)金陵秋色宜人,“芰荷声里孤舟雨,卧入江南第一州。”(宋 · 张耒《怀金陵》)这是何等的享受。

有人说,金陵是用来怀古的。在古都登临,正如宋代李之仪所说:“登览之盛,想所得为多,恨不获追随先后也。”(《与杨元发》)十朝古都,登临者目之所及,都如宋代王安石词云“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南乡子》)当花草树木浸染了沧桑感,美景也显得凝重。唐代的王棨在《江南春赋》中描述,飞到南方过冬的大雁又飞回到北方,早先栖息在吴国宫殿的燕子又回来寻找旧巢,春色如新,可是,满怀吊古之情的人,看到高高低低的梅花山上飘落着开残的粉白花瓣,迤逦绵延的栖霞山枫林青翠的嫩叶透出了凄冷;一片片绿树,乱纷纷落花,全然不顾朝代更迭,仍旧点染着那些废旧宫殿;“蝶影争飞,昔日吴娃之径;杨花乱扑,当年桃叶之船”。李白笔下的金陵平添几分悲凉:“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仓陵三首 · 其三》)金陵的宫苑比长安少,三面环抱的山像洛阳一样多,古殿里东吴时的花草,深宫中东晋嫔妃的绮罗,都一样随着前朝的往事灰飞烟灭,就像滚滚东流的江波。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唐 ·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 · 刘禹锡《乌衣巷》)诗人来到时,昔日的豪华之都,已是“空城”,已荒芜,已寂寞,已是满目萧条、一片凄凉。朱雀桥,曾经是车水马龙游人如织吧?而今野草却能自在开花;乌衣巷,当年多么繁华热闹,现在却是静悄悄夕阳斜照。春天到了,燕子照样飞来,不同的是,当年在王导谢安两家华丽屋檐下筑巢,如今则是在平常百姓的家门里飞出飞进。南唐后主李煜曾在汴京的一座小楼上哀怨吟:“雕栏玉砌应犹在。”(《虞美人 · 春花秋月何时了》),“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 · 往事只堪哀》)。

六朝金粉的传说,秦淮河畔十里花灯,冲淡了多少血和泪的回忆。同一个玄武湖,唐代的李商隐眼里“北湖南埭水漫漫”,想起的是“一片降旗百尺竿”(《咏史》),明朝储巏看到的则是“春风杨柳夏芙蕖,换尽年光颜色故”,六朝繁华成旧梦,只有石城的月色不变。

人情之美,美在友情。千百年来,数不清的风流人物来过南京,扬子江畔留下无数送别诗篇。“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唐 ·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秋天,李白离开四川,在金陵(今江苏南京)逗留了大半年时间。次年春天,李白赴扬州,临行之际,朋友在酒肆为他饯行,李白作诗留别。美好的春日,诗人却要辞别金陵,似乎只有柳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小酌几杯了?哦,不,侍女捧出醇酒殷勤劝客,年轻的朋友纷纷来到,为诗人送行。酒家在绿柳环抱之中,因此得见“风吹柳花”;饯行宴设在一个芳菲世界里,因而是“满店香”。金陵春色正宜人,美酒正香醇,风物美,人情厚;离情别意如同流不尽的长江水,滔滔不绝。唐代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是一首离别诗,在黄昏时分的江边送别友人,场景很“金陵”:微雨迷蒙,钟声悠远,离舟已去,诗人却仍然伫立遥望。“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宋 · 苏轼《渔家傲 · 千古龙蟠并虎踞》)

人情之美,美在痴情。李白有詩《长干行》,是居住在长干里一位商妇的自述,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一对小儿女,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为了生计却两两分别,长久相思。崔颢的《长干曲》描述了离家背井的船家女子,在江上航行交肩而过的船上听到了熟悉的乡音就喜出望外,大声招呼,爽朗热情的金陵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人情之美,美在精神。从建城之日起,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建功立业,多少志士仁人在此大展宏图,他们的豪情气壮山河,“流不断,长江淼;拔不倒,钟山峭”。(清 · 郑燮《满江红金陵怀古》)“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宋 · 杨万里《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留存至今的,还有独特的一份从容。唐代白居易《池上赠韦山人》: “新竹夹平流,新荷拂小舟。……独怜韦处士,尽日共悠悠。”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他还有《北山》诗云:“直堑回塘滟滟时……缓寻芳草得归迟。”这份悠然,是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内心安稳。直到今天,南京人还有一句口头禅“多大事啊”,却原来,这份笃定,是南京特产!

“天晴建业近,钟岫起孤云。”(宋 · 梅尧臣《早渡长芦江》)在长江上看古金陵,旷远而灵动;“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唐 · 唐彦谦《游清凉寺》),在清凉山上朝城南城北远眺,邈远而亲切。天上地下,远方近处,古金陵透露着英武之气,正如元代白朴的《水调歌头》词曰:“试问石城钟阜,形势为谁雄?”古金陵的灵秀之气,也一直氤氲在长江之侧。

责任编辑 陆萱

猜你喜欢

钟山金陵
王 建
金钟山秋色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张祜 题金陵渡》
钟灵毓秀小钟山
青年学者风采 钟山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
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