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路径

2022-05-05李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培育路径统编教材家国情怀

【摘 要】“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最高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一般蕴含在史料和历史事件之中。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需要在教学立意、情境营造及课堂延伸等多方面下功夫:以“课魂”统筹,引领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方向;以“情境”渲染,营造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氛围;以“课程”延伸,拓展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空间。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路径;高中歷史教学;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7-0060-03

【作者简介】李健,江苏省泗洪中学(江苏泗洪,223900)教师,高级教师,宿迁市学科带头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家国情怀”作为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强调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最高层次的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一般蕴含在史料和历史事件之中,需要我们去挖掘历史意蕴、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渗透方法,不断探索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路径。

一、以“课魂”统筹,引领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方向

“课魂”,就是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立意,是对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通过提炼“课魂”,明确教学立意,可以让历史教学更有方向、更显高度、更富情怀。提炼“课魂”,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研读,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整合。

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为例,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认识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笔者在教学时将这一课的 “课魂”确定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国家统一”。在教学“秦统一的原因及意义”时,笔者让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引言”“学思之窗”及“史料阅读”中的材料。

材料一: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材料二: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

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同时,笔者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教材正文部分,归纳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有哪些?(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说“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的原因。

设计第一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条件。学生纷纷列出了如下条件:统一已经成为战国时期各地域人民的共识,秦国拥有政治、军事、经济、人才上的优势,秦始皇采取了正确的统一策略等。设计第二个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开启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新征程。

两个问题的设计都是为“顺应时代潮流的国家统一”这一“课魂”服务的,意在引导学生认识秦统一六国顺应了这样的时代潮流: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时代潮流;结束战争实现和平的时代潮流;结束贵族政治实现官僚政治的时代潮流。

以“顺应时代潮流的国家统一”作为“课魂”,有四个方面的价值。一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秦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时代潮流,符合历史的趋势,符合人民的渴望,符合儒家和法家的主张;二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秦统一后的各项措施,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无一不是在巩固统一的成果,无一不是在顺应“国家统一”的时代潮流;三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等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举措,而主要是因为其暴政,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四是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 “国家统一”不仅仅是战国时期的历史潮流,更是秦以来所有历史时期的历史潮流,“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项,这也是“家国情怀”的应有之义。

二、以“情境”渲染,营造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氛围

在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中,情境已经成为历史学科的主要考查载体,需要学生通过特定的情境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因此,情境教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中国学界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之说,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引用文学作品,有利于渲染情境,增强学生对特定历史阶段特征的把握。笔者在教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这部分内容时,让一名学生伴随着音乐动情朗诵教材 “史料阅读”部分呈现的林觉民的《与妻书》,以此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感知革命党人“为天下”、不怕牺牲的精神,借以渗透家国情怀。

当学生动情朗诵《与妻书》之后,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前中国“遍地腥云”的主要表现。(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这展示了革命党人怎样的革命情怀?(3)为了实现林觉民的“亦以天下人为念”,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十六字的革命纲领,请分析其历史进步性。(4)林觉民的《与妻书》彰显了其怎样的家国情怀?

笔者设计这4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有:其一,为辛亥革命史的教学营造有效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刻感知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其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三民主义”提出的必要性和其历史进步性;其三,《与妻书》折射了以林觉民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浓浓的家国情怀。

教材中还呈现了革命党人秋瑾的照片。笔者在教学时,补充展示了秋瑾先生的一些诗文,让学生阅读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漫云女子不英雄,万里乘风独向东”“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等感人肺腑的诗句,走进秋瑾的精神世界,去感知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

三、以“课程”延伸,拓展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空间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仅仅依靠教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限于体例、篇幅等因素,历史教材所呈现的历史不是、也不可能是完整的历史,还需要教师不断挖掘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完善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渗透一定的历史实践。因此,笔者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发课程资源,不断拓展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空间。

1.开发校本课程。早在2011年,江苏省泗洪中学的几位历史教师联手在高一年级开发了校本课程“历史人物的‘另一面’”,组织学生研究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并出版了相关书籍,对现行历史教材做有益补充。实践证明,开发、开设历史校本课程,在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补充历史教材的不足、营造历史的学习情境、走进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感悟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组织历史社团。我们结合历史教育的实际,组建了“考古与历史”社团,在北京大学历史文博学院专家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泗洪县及周边区域的考古调查、考古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双沟镇“下草湾人”遗址、梅花镇顺山集环壕聚落遗址。这不仅仅是历史实践能力的培养之旅,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之旅,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家国情怀的素养。

3.进行历史实践。我们充分利用泗洪区域的考古资源,将其转化成历史教育资源,成功申报了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考古教育课程基地。在创建基地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三种类型的历史实践:一是现场体验的历史实践,如组织学生到梅花镇顺山集环壕聚落遗址进行考古实践;二是实地调查的历史实践,如组织学生参加环洪泽湖历史调查,研究洪泽湖形成的历史因素;三是现场参观的历史实践,如定期组织学生到考古课程基地或泗洪考古博物馆参观,与历史文物“零距离”接触,真切感受历史的温度,以增强其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需要多维度思考,更需要多角度用力。既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也要打破课堂的边界,在历史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培育路径统编教材家国情怀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