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深度教学重构初中劳动课堂教学样态
2022-05-05谢卫东王洪贵
谢卫东 王洪贵
【摘 要】深度教学是相对于浅表性、机械式教学而言,不是专指有难度的教学。开足、上好初中劳动课是教育工作者回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然之举。围绕实施深度教学和促进深度学习策略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从巧设“境”、精构“容”和适时“评”三个维度重构初中劳动课堂教学样态,对改进和提高新时代的劳动课堂教学进行了一次创新实践与校本探索。
【关键词】深度教学;单元课程设计;样态;初中劳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7-0056-04
【作者简介】1.谢卫东,江苏省无锡市钱桥中学(江苏无锡,214151)副校长,高级讲师,高级工程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2.王洪贵,南京市百家湖中学(南京,211106)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作用,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要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国初中生在学校时间长,每周一节的劳动课在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这一系统工程中发挥着阶段性的主体作用。因此,开足、上好初中劳动课成为教育工作者回应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应然之举。近年来,笔者在初中劳动课教学中积极尝试单元课程设计,构建结构化思维课堂,实施深度教学,寻求劳动课程的有效落地方式,努力探索初中劳动教育可操作、有成效的行动路径。
一、当下劳动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受观念、课时、材料和场地等主客观因素影响,大部分初中学校的劳动课堂还停留在“浅层教学”阶段,教师的教学习惯于短、平、快,学生的实践止步于浅尝,评价局限于结果,忽略情境、过程,忽略整体设计与层进引导,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课程目标的达成。
(一)求“快”,過程简略化
因为劳动课一周只有一课时,为赶“进度”,很多教师习惯于直接将预设作品、制作步骤与方法展示给学生,只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这种课堂省略了真实情境创设、项目(问题)导入、过程分析、方案讨论、实践探究和评价反馈等具体过程,甚至还有少数教师将实践制作环节完全省略,改用视频观看学习,让原本充满劳动艰辛、收获喜悦的深度体验过程异化为枯燥的、浅表的机械模仿。
(二)图“易”:内容碎片化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建议各校可“基于本纲要所述课程内容,选择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项目和项目内容”开展教学,但它并不意味着教师可随意地选择或删减教材中的内容。新版教材——2021年6月出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各模块之间、项目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联系,严格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进行编排。但很多学校因为课时所限或场地、工具方面的困难,习惯从几个模块中挑选若干简易项目进行制作,这种没有目标的“随意挑选”,导致教材原有结构体系的碎片化,从而使原有模块内容的育人价值大打折扣。
(三)弱“评”:知识浅表化
劳动课注重成果确有必要,但不能仅限于此,更不能仅以成果好坏来进行评价。劳动成果可以通过记忆、模仿等浅层次的学习活动来达成,但如果缺少对问题的观察与分析,缺少迁移应用与适时评价等,学生将难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技术的熟练掌握,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新时代劳动课堂教学的样态追寻
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认为:深度教学是一种聚焦并导向学科素养的教学。[1]“深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也需要教师的深度引导。因此,新时代的初中劳动课堂教学应该着眼于深度教学,实现教师深度地教、学生深度地学。[2]
(一)深度地教——引领有“效度”
1.情境具身化。
深度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建构和全身心投入。因此新时代的劳动课堂教学应着力营造具身情境,让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和社区科技园,以激发、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投入,从而使学生在深度沉浸中激发思维,进行联想与建构;在自主活动与真实体验中,实现迁移与应用,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真问题,在实际中解决真问题。
2.课堂素养化。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崔成林教授认为:单元整体教学和思维结构化课堂是学科核心素养最有效的落地方式,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进阶性和生成性的特征优势。笔者认为,新时代的劳动课堂也将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和思维结构化的课堂,它有助于学生的系统观念和工程思维的培养。
3.评价高效化。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评价要注意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切实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同时,“价值与评价”既是研判深度学习是否发生的五大方面之一,也是深度教学处理教学活动的独特体现。[3]因而,新时代的劳动课堂教学必须更加注重评价与反馈,着力挖掘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导向、激励和增值作用,高效引领学生理性精神、技术意识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深度地学——活动有“品质”
1.体验有深度。
劳动课堂教学不同于普通文化课学习,也不能把它等同于游戏娱乐等“浅表性活动”。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劳动课堂,强调要经过学习系统的劳动技术基础知识、观察基本技能、探究和实践等递进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流汗、腰酸和手疼中深度体验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在方案构思、图样表达、工艺设计、成果物化以及迁移应用等创造性实践中,深度体验技术的重要、创造的伟大,发展学生的质量意识、工程思维,提升物化能力。
2.体悟有高度。
劳动课堂不仅要传递文化知识、技能方法,更要促进智慧生成和德性养成,真正“转识为智”,实现“知识增值”。因此,劳动教学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评价与反思中推动学生的创新创造等高阶思维的生成和发展;在思辨中体认劳动与技术的价值,帮助学生养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崇尚技艺和尊重劳动等观念与行为,体悟技术思想,培育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三、基于深度教学的劳动课堂策略选择
结合初中《劳动》教材(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1版)内容,就构建基于深度教学的劳动课堂教学样态的策略选择如下。
(一)巧设“境”,激发主体参与
劳动课堂深度教学要借助生活环境、背景知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创设贴近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新颖真实的问题情境,并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等着力营造具身感,以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开展七年级第二模块 “木工”教学时,笔者设置了富有挑战性且易于激发学生关爱之心的真实情境。
据《新疆晨报》讯:近日,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希望广场绿化带内,一棵棵高大的白蜡树、柳树树干间,多出了一些精巧别致的小装饰——鸟巢。这些人工制作的鸟巢为即将繁殖或没有御寒场所的小鸟提供了一个栖息之所。但是,随着广场周边鸟儿越来越多,原有的小木屋已无法满足需要。你能用废木料、压缩板等原料,采用所学的木工技术为这些无家可归的鸟儿制作一个精致小巧的鸟巢(播放小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视频),为鸟儿们制作一个温馨的家吗?
通过创设这种开放的、饱含真实情感的问题情境,引出本单元的一系列真实任务(拟订方案、讨论方案、制作鸟巢、安放鸟巢等),激发学生的爱心和探究欲望,吸引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递进化活动中(注意将原教材模块中涉及的木工重点加工工艺、重要工具使用等项目活动有序嵌入),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
(二)精构“容”,发展工程思维
单元整体教学的关键在于单元课程设计,在于对单元内容的科学“整合”。首先,教师要根据课标、教材、核心素养进阶目标和学情等,确定单元主题;其次,围绕该主题,依据课标、学材、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实际,整体设计单元目标;再次,根据单元主题、学习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将相关知识或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将教学设计从知识点或课时设计转变为单元课程设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探究和制作,实现概念建立、知识与技能习得、意义建构和知识与技能迁移,形成系统化、结构化、工程化思维。
例如,笔者根据课标中关于“培养劳动素养”“形成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要求,结合学校的有机种植园等资源优势,将教材中涉及“蔬菜栽培”(七年级)与“营养与烹饪”“农作物栽培”“养殖”(八年级)等模块内容整合为一个课程单元,并将其设计成结构化任务及递进化活动。(见下页表1)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实践有机农业的相关知识,深刻体会有机农业的魅力,形成可迁移的健康、和谐的生活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三)适时“评”,促進高阶生成
结构化思维课堂的两大特征之一就是逆向设计、评伴全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学、评一体化。它强调目标、评价始终与教学活动平行互联,给深度学习活动提供目标导向、学习支架和质量标准(评估依据),以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和生成学习成果。
以七年级“项目4.圆形陶鼎的制作”课时的教学为例(见表2),评价伴随全程,实施持续评价,有利于提高学习目标的精准指向、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和促进学习的高阶生成。
实施“深度教学”,不仅是引导“深度学习”的内在需要,也是对当前劳动课堂“浅层教学”弊端的有效纠正。在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设“境”、构“容”和适“评”的精心设计和实施,引导学生对劳动内容有系统认知、批判理解和迁移应用,有利于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形成技术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实现以劳树德、以劳精技、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论深度教学:源起、基础与理念[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3):1-11.
[2]朱红伟.以深度教学重构小学数学课堂样态[J]. 上海教育科研,2020(6):85-88.
[3]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J].人民教育,2019(6):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