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对策

2022-05-05徐佳朦

文教资料 2022年3期
关键词:一体化立德树人

徐佳朦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目标,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各个学段的思政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没有充分衔接,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理念也过于单薄,因此要整体规划课程目标,强化课程目标的衔接,并采用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研读,定期进行教师之间的跨学段交流;教育部门应构建思政课教师交流平台,健全一体化组织管理机制,为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 一体化 立德树人

一、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价值

(一)全面贯彻新时代国家教育方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有效举措。[2]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思政一体化建设能够凝聚起各个学段思政课育人的合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除此之外,思政一体化建设有助于从整体上培养青少年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

(二)整体提升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原理指出: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给予我们的方法论启示为: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寻求最优目标。思政一体化建设将各个学段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中构建起完整的思政课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材体系和课程评价方式,并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原则,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经验到理性的递进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上一学段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以更有效地展开下一学段的学习。与此同时,在思政一体化背景下,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各个学段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使不同学段之间相互配合,实现学生学情共享,最终共同助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层次性递进发展。

(三)协同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变化和发展的。”[3]而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提出把国家对青年人才的培育与思政课一体化进行统筹协调,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为青年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按照知、情、意、行的内在逻辑,编排和设计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这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更多的体现在“德”上,将思政一体化建设落实到位,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二、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各个学段思政课已基本形成纵向知识层层递进、横向课程密切配合的课程体系,必修课和选修课相互协调的思政教材体系。思政一体化建设在摸索中前进,但仍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层次性不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一切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不论是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的应用,其目的都是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当前思政课课程目标层次性不强是阻碍思政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障碍,面对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中学学段的思政课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培养。除此之外,部分学段的课程目标还存在笼统传授、缺乏进阶层次的现象,这种忽视递进性和梯度性的课程目标,给学生造成认知方面的困难,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扰乱了课堂教学目标的逻辑进阶,阻碍了各学段思政一体化建设。

(二)教材内容贯通性不够

近代教育家、出版家陆费逵先生曾指出:“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4]教材为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了桥梁,教育部修订的新版教材规划,为各学段思政一体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缺乏贯通各学段的整体思维,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政教材内容存在重复。虽然说适当的知识内容重复有利于记忆和应用,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让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各学段的思政教材还存在断层现象。例如,高中学生普遍反映必修四哲学板块的知识较为晦涩难懂,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思政课教材中缺乏对哲学基础知识的渗透,这就无法为高中学段做好铺垫,学生也无法系统地掌握哲学这一板块,进而影响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

(三)教师跨学段交流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教育,贯穿学生教育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每一学段的认知发展、思想道德发展是相衔接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在确保本学段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同时,还应该深入了解各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思政内容掌握情况等。但在当前,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这就导致教师对各学段的学生学情掌握不够。虽然许多学校会利用寒暑假举办教师培训交流会、教师技能大赛等,但这种专业培训也仅限于本学段,这就限制了与其他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探究,在学段壁垒的阻碍下不利于各个学段的思政教师观摩学习、开阔视野、拓展教学能力。

(四)思政一体化组织管理不畅

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跨学段交流,还需要学校的管理层予以重视。当前各学段分化组织管理十分明显,思政一体化建设亟待完善。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优化思政课的相关文件,为思政一体化提供了基本遵循。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相互配合,而不是由教育领导部门直接部署、通抓总揽。各学段分化组织、专门管理使得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效率较低、落实较难。另外,与思政一体化建设相关的制度仍处在探索阶段,如当前跨学段的一体化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一体化的监督体系也暂时缺失,无法为思政一体化建设落实提供保障。

三、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思想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根据上述对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继续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们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整体规划课程目标

1. 优化顶层目标设计

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首先要优化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设置思政学科的统领部门,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对课程目标进行统筹规划,使各学段的思政课程朝着同一目标开展教学,并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于各学段思政教学的始终,落实好思政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重要工作内容。思政课教师在顶层目标设计的指导下,把课程目标细化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思想品德引导教育。

2. 强化阶段目标衔接

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逻辑性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也经历了由他律到自律、由理论到实践的递进过程。为此,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更要做好跨学段的课程目标衔接。例如小学阶段的思政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生活习惯,这就为中学阶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并进行道德实践活动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中学阶段的思政课目标又为大学阶段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做了铺垫。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学目标起承转合、逐步过渡、相互衔接,最终使得思政一体化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螺旋上升实现目标

各个学段之间要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来推进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采用学习经验连贯性的螺旋式课程设计可以在小学起即向学生传授特定学科内容的某些方面,并为他们对在今后若干年的相同领域的复杂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5]。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螺旋式上升,要加强各学段之间课程目标的衔接性和整体性建设,恰当处理巩固记忆和机械重复的关系,把握课程目标的梯度进阶,小学学段注重道德情感的启蒙;中学学段引导进行道德实践,培养道德思想;大学学段重视价值观和责任使命的培养,由此实现思政课课程目标像螺旋阶梯一样一步步向上迈进。

(二)深入了解教材体系

1. 加强教材理论研究

对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材理论和内在知识逻辑进行研究,能够为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更为具体的指导。教育部门首先要组建专门的思政教材研学团队,造就一批高质量的思政教材研究者,在充分理解和理顺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前提下,进行教材的理论升华,为思政课实际教学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其次要定期召开思政教材研讨会,深入思政教材研究,为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思政课教师要紧跟时事,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终使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共同助力于思政一体化建设。

2. 深化各学段教材改革

思政一体化建设与教材改革是密切相关的,各学段思政课要与时俱进,统一贯彻落实教材改革,立足于整体,使各学段的教材改革内容和周期尽可能做到协调一致。教材改革适应了新时代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教材的形式告知學生。思政课教师要充分研读新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在逻辑,为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学校要组建教材研读团队,由资深学者牵头,鼓励各学段教师积极参与,攻坚克难,并结合一线的教育经验和课堂讲授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建言献策。

(三)完善思政教师交流平台

1. 配齐建强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思政一体化的关键力量,在一体化进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壮大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队伍,避免出现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职思政课教师的情况,一个思政课教师带两三个班级为宜,这有利于缓解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压力,使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参与跨学段的工作。在教师自身素质方面,选聘既有扎实理论水平,又有高尚品德的教师,让有道德的人讲道德。在确保教师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举行暑期培训或者主题论坛的方式,定期将大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集中起来,分享思政教学中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展示思政课取得的重大成果,由此加深思政课教师对一体化建设的理解,筑牢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基石。

2. 培养教师一体化观念

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观念是促进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这种观念包括思政课教师在一体化实践过程中要打破学科界限,善于树立全局化意识、综合化思维以及整体化观念,将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视作一个具有鲜明层次且有机统一的整体。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在这种一体化观念的指引下,教师有利于加深对各学段思政课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体化建设中,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跨学段实践活动,共同进行备课和教研,切实理解各个学段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真切感受到一体化建设的合力。

3. 搭建跨学段交流平台

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为思政课教师跨学段交流创造机会,搭建起高效的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立思政课教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合作交流平台和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主题网站,使得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互通互享,了解最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态。这样一来,思政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进行把控,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学。利用视频会议、线上课堂等方式,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广泛参与讲课和评课,了解其他学段的教师是如何开展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运用了何种教学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提升思政课整体教学水平。

(四)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1. 构建一体化领导体系

创新优化一体化建设的领导体系能够为思政一体化建设指明方向。首先,思政一体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还要依靠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进行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组织各个学段开展灵活多样的一体化交流学习活动。其次,成立专门的思政一体化建设领导部门,给予一体化建设具体的方法指导和实施建议,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向更高水平发展。最后,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水平的思政课师资力量和管理优势,为构建完善合理的一体化领导体系提供借鉴。

2. 提供一体化制度支撑

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能够为思政一体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教育部门要制订出台一系列思政一体化纲要和细化准则,使思政一体化建设有章可循。各级学校要严格遵守并贯彻落实,对一体化建设予以重视。各个学段要有针对性地制订精细化的思政课衔接管理机制,针对具体需要衔接的知识模块做出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还要制订和出台一系列一体化的监督管理机制,严密的监督体系有助于保证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贯彻落实,最终将完善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思政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与此同时,立法部门要在相关的教育法律中明确思政课一体化的法律定位,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

3. 建立一体化评价体系

在思政一体化建设进程中,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是课程改革的瓶颈,是扼住课程改革咽喉的关键。”[6]因此,要加快建立思政一体化的多元评价体系,例如通过学生成长档案记录等方式,在每个学段结束时,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情况记录下来,下个学段的教师能够较为直观地掌握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最后在大学学段结束时,给予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综合评定,由此来对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追踪把控。[7]同时,思政课教师在某一学段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可以通过设立思政一体化中的特殊贡献奖、思政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创新奖等方式,鼓励在一体化建设中表现优异的教师,由此调动思政课教师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一体化建设的队伍中。总之,要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鼓励更多的思政课教师参与到一体化建设队伍当中。[8-9]

四、结语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与改革,思政一体化建设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青年一代是国家的希望,青年有美德、有志向、有担当,国家就有前进的力量,民族就有光明的前景。思想政治课作为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政治素养、价值观念、理想担当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思政课的重要价值出发,论述了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为促进思政一体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寻找突破口,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实现衔接巧妙、层次递进、螺旋上升,有力地回答了新时代思政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有利于彰显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性质,最终使思想政治课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

[2]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4.

[3] 郑敬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4] 俞筱尧,刘彦捷.陆费逵与中华书局[M].北京:中华书局,2002:430.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0.

[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24.

[7] 檀傳宝.德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04.

[8] 杨启亮.制约课程评价改革的几个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11.

[9] 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一体化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