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配定位模式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05王丽张欢
王丽 张欢
[摘要]目的探討标配定位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急诊进行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抢救方式,观察组采用标配定位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完成采集心电图、采集静脉血、开放静脉通路、动脉血气分析、呼吸支持、气道清理、ECG监测、留置导尿需要的时间、患者生存情况及抢救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完成每项不同抢救护理项目所需的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5.71%(P<0.05);观察组各项抢救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急救中应用标配定位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完成急救护理项目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抢救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标配定位;严重多发伤;成功率;抢救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22)01-0186-04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 positioning mod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ANG Li ZHANG Hu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Hubei 672 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ubei,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tandard positio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Seventy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rescued in Hubei 672 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rescue method,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tandard positioning mode. The time required for ECG collection,venous blood collection,open venous pathway,arterial gas and blood analysis,respiratory support,airway clearance,ECG monitoring,indwelling catheterization,survival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ith rescu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required for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complete each different rescue nursing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29%,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85.71%,P<0.05). The satisfaction scores of rescue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standard position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ime for completing emergency nursing,and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and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which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 words]Standard positioning;Severe multiple injuries;Success rate;Rescue
多发伤通常指的在一次外力的作用下,对人体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或身体其他组织造成严重损伤[1]。特别是近年来,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45岁以下人群的主要死因[3]。创伤大多具有突发性、病死率高的特点,因此对于多发伤患者的抢救必须要迅速、有效、准确,做到分秒必争[3-4]。国内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严重多发伤的抢救水平与国外相比较为一般,相关研究报道也较少。因而寻求最佳的救护方式对于急诊科多发伤患者的快速救护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将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我院)救护70例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7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19~75岁,平均(35.6±4.2)岁,平均创伤指数评分(TI)为(17.66±4.26)分,受伤时间到就诊时间大约在10 min至2 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9例、刀刺伤3例、挤压伤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77岁,平均(36.7±4.8)岁,平均TI 评分(17.58±4.74)分,受伤时间到就诊时间大约在15 min至2 h;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处坠落8例、刀刺伤4例、挤压伤2例。两组的年龄、创伤指数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得到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TI总分≥17分[5];③入院前已经对创伤面进行了止血处理。排除标准:①未成年伤者;②伴有恶性肿瘤者;③入院后无须进行急症抢救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传统抢救方法 首先确保患者呼吸道畅通以及保证有良好的通气,充分供氧,尽快开通静脉通路,对活动性出血进行控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配合医生完成相应操作。
1.2.2 观察组采用标配定位模式进行抢救 组织参与本次研究医护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充分了解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的相关措施、标配定位模式的具体分工与操作。该模式要求每位患者必须配备一位医生与三位急救护士进行抢救。护士按照抢救时站位的不同分为头位护士、侧位护士、足位护士。具体做法如下:
1.2.2.1 医生 医生站在患者的右侧,其主要负责胸外按压、监护仪观察、用药指导以及及时除颤等工作。
1.2.2.2 头位护士 由N3或以上级护士担任,站在患者头部位置处,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观察和评估,并负责呼吸道管理,确保呼吸道通畅,维持通气良好等主要工作,具体内容为:①伤情评估:在患者刚进入急诊科救治的时候,头位护士应主动上去迎接,通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和呼吸等情况,评估患者病情变化,患者有意识,要询问患者是否有同类受伤以及受伤原因以及处理情况等,倘若患者无法通过自述表达出来,则需要向护送人员进行询问。②给氧:确保呼吸道畅通是急救过程中的重点,首先要对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充分评价,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情况,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患者存在气道梗阻时,需要及时清理分泌物和其他的异物,必要时可以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其次要为患者提供充分的氧气,调试好呼吸機,及时吸痰,如果患者出现开放性气胸,要及时采取措施,将伤口封闭,转变为闭合性气胸;气胸有血的,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引流时候确保引流装置密封完整,引流的通畅度和引流的血色和流量。③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头位护士应对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进行严密监测,调整好吸入氧的浓度以及呼吸机参数。
1.2.2.3 侧位护士 由N2级护士担任该项工作,侧位护士站在患者的左侧,主要负责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和循环系统变化,维持有效循环。具体工作内容为:①输液输血:②心电监护。③导尿:为患者留置好导尿管,及时更新记录尿量,同时对血压、尿量、静脉压等进行监测,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好,观察灌注量,为后续给予患者补液提供科学依据[6]。
1.2.2.4 足位护士 由N1级护士承担该项工作,足位护士站在患者的脚部位置,主要负责记录重症护理的相关信息,为医生和其他护士提供救治过程所需要的各类抢救设备、物品,包括胸穿包、导尿包、静脉切开包等等,负责临时抢救记录和科室之间的联络工作;辅助做好止血处理,固定骨折肢体;维持持续,做好流动人员的管控;及时向患者的家属传达抢救信息,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两组患者完成采集静脉血、开放静脉通路、动脉血气分析、呼吸支持、气道清理、ECG监测、留置导尿所需要的时间;记录抢救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死亡例数及现存活例数;抢救成功率=抢救成功例数/总例数,其中抢救成功例数为主要生命体征保持稳定并成功转移到相应科室的患者人数;采用自行设计的急救护理满意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55)进行满意度评价,主要评价的内容有:抢救的有序性、及时性、主动性、合理性、有效性。每项分值设定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越满意。问卷分两份,一份由医生填写,一份由患者填写,两者之和即为该项的满意度评分。
1.4 統计学处理
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完成不同急救护理项目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完成采集心电图采集、采集静脉血、开放静脉通路、动脉血气分析、呼吸支持、气道清理、ECG监测、留置导尿需要的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5.71%(3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6.942,P=0.000)。
2.3 两组患者抢救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观察的准确性、抢救的有序性、抢救的主动性、现场设置的合理性、抢救的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严重多发伤患者伤情危急,病情复杂发展迅速,可能又多处会危及生命的严重创伤,致死率较高,急诊救治难度也相对较大[4,6]。有数据表明,每年大约有580万例死于创伤,创伤是在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排在第四位的死因,严重的创伤给伤者的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打击[8-10]。现如今,在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和深化的当下,只有不断更新急救模式和护理理念,才能适应竞争愈加激烈的医疗市场,才能满足患者更加多的实质性需求,才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抢救技能,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护[11]。
当前,临床上对严重多发伤患者仍采用常规抢救模式,仅只是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操作,无明确分工,也无具体内容,造成抢救场面比较混乱,影响抢救效果[12-13]。标配定位模式是以构建准配置抢救小组为基础而开展的临床新型工作模式,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标配定位模式进行抢救,先对小组成员进行指导培训,明确职能分工、科学地抢救站位。在4名急救人员主动、快速、高效、协调配合下,能够确保抢救程序无障碍有序进行,为患者的成功抢救提供保障。本研究结果中表1显示,观察组患者完成采集心电图的、采集静脉血、开放静脉通路、动脉血气分析、呼吸支持、气道清理、ECG监测、留置导尿需要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标配定位模式的应用下,三名不同定位的护士均能准确、快速地完成自己的抢救护理任务。由于标配定位模式对急救护理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将操作难度较大的急救护理任务交由高级别的护理人员负责,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则负责相对简单、次要的救护任务;通过科学的站位,避免护士来回走动所产生的时间,减少时间消耗,节约体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使急救护理工作时间得到有效压缩,为患者抢救争取时间。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85.71%(P<0.05),提示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中采用标配定位模式可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与崔萍等[15]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
标配定位模式的运用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个有序的抢救环境,有利于医生有序、准确地传达抢救指示,医生与护士形成默契协作的氛围,合理的分工使每一个护士都能准确、快速地执行医嘱,使医生对护理配合的满意度得到了提高。在医患关系方面,标配定位模式体现了人性化服务的特点,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仍尽力满足患者与其家属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故在本研究中,观察组的观察的准确性、抢救的有序性、抢救的主动性、现场设置的合理性、抢救的有效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标配定位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医生、患者对抢救护理满意度评分。
综上所述,在急诊严重多发伤抢救中应用标配定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完成急救护理项目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抢救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文甫,何敏,符勇,等.创伤中心对提升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初步探索[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21,23(2):138-142.
[2]王黎.一体化结合损伤控制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果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0,34(11):820-822.
[3]兰英,陈侣林,唐进,等.规范院内严重多发伤救治体系的临床效果评价[J].现代临床医学,2019,45(5):321-323.
[4]任亚平,蔡昶,马达.损伤控制性外科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9,25(21):170-172.
[5]剡海宇.实用急诊抢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6.
[6]商璀,梁泽平,张晶,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在严重多发伤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24):3699-3701.
[7]胡守芹,丁关保.急诊医师应用创伤超声重点评估法对腹部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评估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5):442-445.
[8]蔡伟俊,谢扬,黄铿.定位救护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抢救中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2020,24(9):56-59.
[9]周爱华,殷迅,王修娣,等.护理创伤团队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4):163-165.
[10]商志远.创伤救治团队在救治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作用[J].广西医学,2020,42(2):220-221,237.
[11]张宜杰,夏飞,吴英夏,等.严重多发伤并创伤性主动脉夹层及创伤性膈疝1例[J].创伤外科杂志,2020,22(6):480-481.
[12]陈国清,王斌.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20,18(18):1278-1281.
[13]宋超,蔡华忠,周峰,等.血清HMGB-1、Mb、CK、IL-6水平预测急性腹部多发伤病情严重程度的意义[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20,23(1):27-30.
[14]韩成相,黄叶建.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多发骨折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9,25(20):152-153.
[15]崔萍,郑喜灿,汪铭洁,等.无缝隙护理在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抢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8,35(22):60-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