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辽河流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遗址

2022-05-04宋晋李波王泽张璇邢浩

大众考古 2022年11期
关键词:土城辽河流域石城

文 图/宋晋 李波 王泽 张璇 邢浩

为了研究西辽河流域的史前聚落遗址,在与赤峰和朝阳两市文物局、敖汉旗史前文化博物馆、建平县博物馆等单位接洽后,我们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团队于2019 年4 月赴内蒙古赤峰市和辽宁朝阳市等地开展了为期20 余天的田野考古调查。尽管团队成员均为建筑学(设计)专业背景,与考古学可谓“隔行如隔山”。但若从聚落形态、聚落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实体(遗存)及其背后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学科,均讲究所谓“透物见人”,其区别仅在于研究时段的早晚和视角、方法的差异。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极强的共通性与相互借鉴意义。

区域概况

西辽河流域在距今8500—3000 年间的全新世大暖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较现今优越,孕育了发达的史前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之一。这一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有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富河、小河沿文化,以及属于青铜时代的夏家店下层和夏家店上层文化,历时6000 余年,经历了从采集狩猎为主、农业为辅,到两者并重,再到农业为主和游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以相对清晰、连续的文化发展序列,呈现出不断复杂的发展趋势和持续进步的演进规律。各史前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特色,有传承也有变异,在不断碰撞、交融与互动之中将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明推向高潮。

考古学与建筑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次田野考古调查的史前城址年代主要在距今4000—3500 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这一时期聚落遗址的数量与密度达到了西辽河流域的最高峰。根据1999—2007 年间开展的中美赤峰国际联合考古调查项目的成果,仅赤峰西南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此时期遗址。整体上看,遗址多位于台地、丘陵及河谷漫滩地带,通常以大型聚落为中心,形成控制一定地域范围、组合形式多样、相互呼应的聚落群体。特别是出现了一大批注重防御的土、石城址和建在山梁顶部的祭祀性遗址。同时,房屋建造技艺与施工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以石块、土坯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实现了由半地下穴居向地面式房屋的过渡。

实地调查

我们重点选择了20 处典型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作为首批调查对象。这些遗址主要位于赤峰敖汉旗和朝阳建平县。我们选择这些遗址的标准:一是要有较强的代表性,以期涵盖史前城址的主要类型;二是地面遗存要尽量清晰、人为扰动较少;三是文化属性单一,便于后期的分析研究。

夏家店下层文化是燕山以北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其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文化特征鲜明,年代距今4000—3500 年。因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夏家店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老哈河和大、小凌河流域。遗址包括城址、环壕聚落和普通聚落等多种形态。此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手工业专业分工,鬲、甗、鼎等三足陶器取代了延续数千年的平底筒形陶器,自红山文化以来盛行的彩陶消失,彩绘陶兴起、器形组合丰富多样。同时,青铜冶铸技术有了历史性飞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系青铜器。此外,漆器、玉器、镶嵌陶器等制作精美的物品亦出现。该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业门类,其发展水平达到了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的最高峰,与黄河流域发达的农业文明相比也毫不逊色。

城子山遗址

首批调查的遗址点位置分布

遗址位于敖汉旗萨力巴乡哈拉沟村东南山顶,以1 号地点为中心,海拔855.6 米,面积约15 万平方米,由内外三重城墙围合,随地势起伏,平面呈不规则“亚”字形。城墙设置多个门道,并有多座马面遗存。城内可大致分为6 个区域,各区之间以矮墙间隔,以门道相通。中心区(内城)地势明显高于周边各区(外城),以“回”字形围墙环绕,成为整个遗址的核心,构成了一个外部防御严密、内部等级森严的高等级聚落。同时在1 号地点周边还分布着其他9 个遗址点,各遗址内部同样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再分为若干祭坛,共同组成了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的中心性祭祀遗址群和区域权力与信仰中心。另据研究,城子山遗址1 号地点南端的猪首石正对7 公里外的鸭鸡山主峰祭坛,形成南北向的轴线,或与天文、节气的观测有关。

三座店遗址

遗址位于赤峰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村阴河沿岸,作为北方地区较早的以“城”的形态出现的史前遗址,由东、西两座并列的石城组成。其中大城西临陡崖,南依陡坡,东、北两面筑有石砌城墙,平面近长方形,南北长140 米,东西宽110 米。小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 米,东西宽约40 米,四面均修筑石砌城墙。城墙分两段建造,内填黄土,外包石块。其外侧有半圆形马面遗存,与城墙一同砌筑,由内外三圈砌石块组成,向上略有收分,高3.5—4米。城内共清理出石砌房址65 座,直接由地面起建,不设基槽,有双圈、单圈平面地面式和少量半地穴式,部分室内抹泥或白灰面。另外,发现窖穴、灰坑49 个,多为垂直竖穴,圆形直壁,坑壁以石块砌筑。出土器物中石器主要有磨石、石臼、斧、铲、刀、饼形器等,数量较多,出土位置不固定,多集中于双圈房址回廊内。陶器以灰陶为主,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类,有筒形鬲、罐、瓮、盆、钵等,多出土于房址室内。骨器较少,仅见骨锥、骨簪、卜骨等。整体来看,三座店遗址选址巧借地势,房址分布有序,建造坚固精细,达到了较高的建筑水平,对西辽河流域传统建筑形式产生了一定影响。

城子山遗址

二道井子遗址

该遗址位于赤峰市红山区二道井子村北部的山坡之上,面积约3 万平方米,平面大致为椭圆形,城墙堆筑而成,高约9.6 米,使用夯筑技术或包砌土坯建造。环壕位于城墙外侧,剖面呈“V”字形,外壁呈斜坡状,内壁略呈阶梯状,深约6 米。遗址内部发现有院落4 组,由房址、窖穴、院墙等组成,院落之间以小巷连通。单独的房址149 座,以圆形建筑为主,部分外侧设有回廊或侧房。房屋以土坯建造,内外抹泥,居住面多经火烤,普遍设置门道和门槛。另外发现窖穴153 座,多为深袋状,圆形,内存碳化粮食颗粒。出土器物中陶器以灰陶为主,分夹砂陶、泥质陶、砂质陶三类,多为三足器和平底器,器类主要有鬲、罐、盆、鼎、尊等。石器以磨制石器为主,主要供日常生产之用,有斧、铲、锛、钺、臼、杵、磨盘、磨棒等。骨器数量较多,以生活用品为主,有勺、匕、铲、针、镞等。目前,通过就地建设遗址博物馆的方式,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的结合。

遗址三维点云重建

通过对首批调查聚落遗址点进行分析,从界围形式来看,可分为石城和土城两类。其中,石城有12 处,以城子山、炮手营东等遗址为代表。土城有8 处,以上宋四台、五行吐鲁等遗址为代表。从面积规模来看,最大的是城子山遗址,面积达15 万平方米,最小的是兰杖子北遗址,面积仅0.36 万平方米。从聚落遗址所处地理位置来看,可分为山丘和坡岗两类。前者多分布于距河流较近的缓坡或台地,后者通常位于距河流较远的山顶平台之上。

三维点云重建技术

在对典型遗址进行地面调查的同时,我们通过无人机低空航拍,全方位获取了遗址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多视角数字影像。使用Agisoft Photoscan/Context Cupture 等软件,经过GPS 坐标配准后,基于三维点云重建技术生成了具有真实环境纹理的三维点云模型,进而导出正射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M)等。随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各处城址平面、立面、剖面以及墙体、房址等细节部分的数字测量与图纸绘制工作。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墙体结构(改绘自李小龙:《北方地区史前时期石城聚落墙体建造技术究》,《华夏考古》2020 年第1 期)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和土城的城墙结构与建造方式进行了研究。其中,石城的建造较为复杂,墙体建造方式也更加多样,可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地面直立式墙体。其主要特征是不设基槽,墙体直接从坚实的生土地面起建,内外墙面用石块或石板夹草拌泥砌筑,中间用土石填实,整体形成上窄下宽的梯形结构。第二,基槽直立式墙体。通常墙体底部开挖基槽,内部填土夯实或铺砌碎石,上部用较大的石块砌筑墙体,石块缝隙内以黄土或小石块填实。第三,护坡式墙体。其墙体依靠自然存在的坡地、台地边缘或崖壁向上建造(有的直接将其包裹在内),形成由外向内倾斜、逐渐向上收分的形态,组成类似“石包台”“台城式”结构。同时,墙体也起到护坡的作用。

与之相比,土城墙体的建造方式更加简单。首先挖掘隆起于地面的梯形生土墙,然后在其两侧层层堆砌,使墙体内壁坡度较缓而外壁陡峭,且常与环壕相连形成统一的斜面,加大聚落内外地面落差,增强防御力,同时修建环壕时产生的土方直接用于堆砌城墙,省时省力。最后,为保证墙体的牢固与稳定,局部采用夯筑技术或包砌土坯。

地理信息系统分析

在此后的3 年多时间里,我们团队成员先后6 次赴内蒙古赤峰、辽宁朝阳和阜新、河北平泉等地调研,实地调查遗址近百处,收获了超过50GB 的各类电子数据资料,积累了丰富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西辽河流域史前遗址地理信息数据库,实现了地理环境数据、遗址点GPS 数据以及照片、航片、文字描述资料等大量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极大提高数据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便利程度。

经统计,西辽河流域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450 余处,土城遗址近900 处。与石城相比,土城与普通聚落的性质更加相近,两者文化层厚度、面积乃至出土遗物等均无明显差别。据此推断,堆土城墙的存在可能仅用于划分势力范围和限定等级区域,两者均为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主要的居住性遗址。

然而,石城则有所不同,与土城和普通聚落遗址存在明显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文化层和遗址面积的差别。石城的平均文化层厚度较有限,且面积规模也较小。其平均文化层厚度仅1.4 米。其中,文化层厚度小于或等于1 米的石城达47.1%,占比远高于土城和普通聚落。另外,除少数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石城面积均小于2 万平方米。而与之相比,土城在不同面积规模的数量分布上较均衡。

其二,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别。土城在当今被用作旱作农业生产的水浇地、旱田的数量分布最多,占比达60.6%。石城则是更难保存水分、并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草地、林地数量分布最多,占比为57.9%。

其三,与水源距离的差别。有38.3%的石城位于距离水源100—500 米较近的区域,土城比例为62.0%。而在距离水源800—1000 米较远的区域有45.6%的石城,土城比例为14.3%。大部分石城对水源供应的需求并不如土城紧迫。

其四,朝向的差别。南向、东南向的石城占比为36.7%,土城为57.1%。而北向、西北向的石城占比为32.4%,土城为13.8%。石城对朝向并无要求,而土城明显对南向采光的要求更高,因而更有利于人类的长期居住与动植物生长。

综上可知,石城的主要功能与土城不同,大部分石城并非长期居住的场所,而仅是作为战时防御的堡垒(有部分为祭祀性场所,但其防御功能仍不可或缺),因而其建造规模无需过大。同时,又因人类在此的持续活动时间较少、活动强度较低,故文化层厚度有限。进一步分析可知,石城在西辽河流域的大量出现既是社会复杂化发展、矛盾冲突激化的必然结果,也与该类型城址自身的独特优势有关,具体表现在:

土、石城遗址与普通聚落文化层和面积比较表

不同的面积土、石城遗址数量分布表

土、石城遗址不同地质(岩性)类型中的分布

土、石城遗址在不同土地类型中的分布

土、石城遗址分布与水源地距离

土、石城遗址坡向分布

第一,就地取材。参考中美赤峰国际联合考古调查项目的成果,我们对石城选址的倾向性特别是对岩石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与大部分土城分布于适合作物生长的全新统、更新统冲积层上不同,石城与地表露出的岩石资源之间显然存在更为紧密的关系。44.7%的石城位于火成岩地带,18.5%的石城位于砂岩、泥岩地带,共占比达63.2%。此类岩石很可能是石城防御性设施修建的主要材料,靠近这些岩石资源,就地取材就成为石城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

第二,省时省力。从城墙墙基部分的宽高比可知,石城墙基宽度均值为2.1米,高度均值为0.96 米。土城墙基宽度均值为2.49 米,高度均值为0.95 米。可见,在墙体高度相近的情况下,石城所需挖掘的墙基宽度明显小于土城,有利于降低建造成本。另外,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坡坎断崖处可免去部分城墙,有助于节省人力、物力及建造时间。同时,使用时间也更长,实现了防御性能与建造成本的最佳配比。

石城墙基宽高比

土城墙基宽高比

土、石城遗址海拔分布

土、石城遗址坡度分布

第三,适宜性强。一方面,石城可以在不同地形地貌中分布,尤其对高海拔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另一方面,石城的建造方式牢固,抗风化侵蚀、水患灾害的能力更强,可以在坡度较大的场地建造。如土、石城遗址坡度分布图显示,地面坡度大于9°的地带仍有多达34.4%的石城分布,而此坡度下的土城仅为2.3%。

随着三维点云重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引入,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址时空分布、城址形态、建造技术等方面的众多特征正在逐步揭示,其在我国史前文明起源发展与社会复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在逐步呈现。作为“门外汉”的我们,利用自身专业特点和技术优势,为考古学视域下的史前聚落、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并通过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相关史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猜你喜欢

土城辽河流域石城
土城古镇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潘闻丞的土城随笔
辽宁省辽河流域石油炼制排放限值的制定
辽河流域水生态管理指标体系构建
石城旧事
辽河流域水文特性分析
用心呵护青山绿水 江西石城:绿色高颜值 引来八方客
石城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