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区块链”思维探析

2022-05-01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倡议区块一带

张 宇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当今世界,全球治理面临诸多难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日益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严重、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着整个人类。在解决全球治理困境的方案中,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该倡议的思维方式,同“区块链”非常相似。关于“区块链”的研究现阶段主要集中在国际国内的金融贸易领域及政府治理层面,对于全球治理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全球治理困境的根源分析以及对中国方案“一带一路”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探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区块链”思维。

一、全球治理困境的根源

笔者认为,全球治理困境的根源之一,是经济基础向着区块链思维式的“去中心化”发展与观念上层建筑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

(一)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维

“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成为继蒸汽机技术革命、电力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之后,又一次改变世界的重大革命。关于其特点业界公认的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去中心化”、集体维护、安全高效和匿名性,其中“去中心化”是核心特点,主要指网络节点、数据、计算活动和开发人员在开放源代码、对等网络中是分散的,“区块链”不受任何中央基础设施的控制,没有任何一方控制数据或网络[1]。由于“中心化架构存在着天然的不平等性,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得到公平对待的权力”[2]191,而“区块链”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权力下放,从而帮助我们解决系统性不平衡,并实现更公平的信息分享和资源分配。

(二)经济基础向“去中心化”发展与观念上层建筑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

1.经济基础向“去中心化”发展

经济基础向“去中心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以“区块链”为技术架构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孕育出了比特币的新思路”[3]。2008年,中本聪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比特币是一种用来储存和运输的数字虚拟货币,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支付网络。比特币的很多客户进行交易时,其交易数据在区块上组成一个首尾相连的链,这个链就是“区块链”。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会中,“区块链”可以变革性地转变对信息的控制,使得个体自身能够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数据,并“有望将法律、经济、信息系统融为一体,颠覆原有社会的监管和治理模式”[2]104。正如Steven Johnson在《纽约时报》中所写:“现在,复兴开放协议精神的唯一真正希望在于区块链。”[4]“区块链技术作为下一代全球信用认证和价值互联网基础协议之一”[2]125,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尽管目前由于技术的限制,“区块链”存在能源过度消耗、数字资产泡沫和法律合约对接等风险,但是在即将到来的全球数字货币体系竞争中,美国以“区块链”为底层架构的Libra项目,将亚非拉国家的主权货币排除在外。换言之,亚非拉国家的货币与金融体系有被架空的风险。为保障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安全与发展,我国政府高度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从2016年12月15日将“区块链”首次写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到2017年8月《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第七条中指出,要开展基于“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试点应用,“区块链”技术已经在中国蓬勃发展。2019年底,中国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总量已达到美国的3.23倍。作为全球最早进行数字货币研究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研发进度已接近完成封闭测试,为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实践的发展,“区块链”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比如,沃尔玛将其视为解决食品供应问题的方法,因为“区块链”使得食品具有可追溯性,并使食品安全以外的领域受益,例如通过减少浪费和降低成本来促进可持续发展[5];在数字ID和医疗供应链管理方面,“区块链”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提高医疗货物的追踪和流动能力[6];在促进产权正规化、登记处现代化以及土地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方面,“区块链”已经成为一种颠覆性技术。高盛(Goldman Sachs)估计,仅在房地产产权保险市场上,“区块链”技术可能导致每年节省20亿~40亿美元,而且还将消除各方对文件进行协调的必要性,因为所有各方都保持着相同、不变的副本[4]。而基于“区块链”的虚拟货币实际上可能更加稳定,比获得纸质票据更容易和安全,特别是在偏远地区[7]。“区块链”甚至能够大大减少腐败,减少捐助国对外国援助的政治抵制,并加强政府的有效性[8]。即使在情感方面,“区块链”也具有促进组织间的交易作用,因为管理者对供应链中“区块链”技术的反应是“可靠和无偏见的软件代理”[9]。正如Christopher Fabian认为的,“没有一种技术比‘区块链’更有可能解决任何可以想象的问题”[10]。

“区块链”是不寻常的,因为它是一种社会技术,旨在通过社会和金融激励来控制人群的行为,因此,它本身就是具有政治性质的[4]。“区块链”提供了减少不平等的工具,不是通过临时和有争议的收入再分配,而是通过更基本和可持续的价值再分配。更重要的是,基于“区块链”的商业模式将要求我们抛弃二十世纪的思维模式,即我们的身份是由工作定义的,我们的财富是由我们的资产定义的。我们将面临挑战,接受一个新兴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身份再次植根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财富被定义为我们有能力提供什么[11],因此“区块链”技术带给我们的是对于自身身份认知的重大转向。

西方的个人主义和理性原则强调以“个体”为核心,认为身份是既定的,所以不需要对身份问题做任何讨论,而温特建构主义的第一次相遇也暗含了“对独立个体优先性的承认”[12]62。中国的辩证思维则不同,它是以“关系”为核心的,是将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因此更加强调环境。个体身份是由关系网络界定的,“不断运动的各种关系构成了过程,过程定义和改变个体事物或行动者的行为和身份”[12]94。环境变,则关系变,身份也随之改变。任何个体的身份都只有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才能存在,绝对个体是没有身份的。“区块链”技术的作用正是将这种“关系”放大。目前基于平台的业务模型集中了信息的所有权,并将价值驱动到“中心”。与之相反,基于“区块链”的业务模型的结构是将信息所有权和价值驱动到“边缘”,创造出新的市场。例如在药品供应链中,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药品不合格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很多人,尤其是穷人几乎没有选择,而“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中识别和追踪货物流动的能力,使得所有具有适当权限的行为者都可以查看交易,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当市场给予人们选择的权力时,身份就会发生改变。“最重要的创新不是那些为已经获得良好服务的人提供产品的创新,而是那些为被排除在外的大多数市场开辟全新可能性的创新。”[11]“区块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减少不平等的工具,使我们对于自身身份的认知产生重大转向,由它创造出的新市场,将使社会处于“去中心化”的关系中,使原来处于边缘的大多数人享有更大的自由,扩大自我定义的机会。

2.全球治理的观念上层建筑发展滞后

温特的建构主义曾认为,国际社会是进化的,会从霍布斯文化走向洛克文化,最终进化到康德文化,即最终走向友好、和谐的社会关系。但从当今世界的危机来看,却有倒退的趋势。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境和治理困境,“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1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表明,如果观念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笔者认为,全球治理的观念上层建筑发展滞后,是导致全球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无论是霸权稳定论、权力过渡论,还是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是起源于美国的问题,带有美国的本土特征[14]。美国依靠其霸权影响力,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并极力推广其普适性,认为国际关系理论是无国界的,因而其他国际关系理论都被边缘化。

事实上,世界文化是多样的,以此为背景产生的理论也是多样的,仅靠一种理论并不能解释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以西方国家利益为前提制定的规则,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反而放大了资本逻辑的利己本性。“经济全球化让国家层次的民主政体成为经济巨人阴影下的政治侏儒。”[15]50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除了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外,超过170个国家的GDP都出现负增长。但是“全球市值前100的公司规模,80%以上都呈现增长趋势,市值前十大公司增长超过20%。以2020年9月17日为例,苹果公司市值1.9万亿美元,比2019年8 960亿美元增长了210%;微软公司1.55万亿美元,比2019年9 050亿美元增长了165%。这种增长趋势仍在持续”[16]。由此可见,要突破困境,仅靠制度不行,需实现从“零和博弈”到“去中心化”的思想转变。世界多极化使得国际关系传统的等级模式发生改变,“去中心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以西方为主导的“零和博弈”思想,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做法,却使得国际关系信任缺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困扰和阻碍。要解决全球治理的困境,人类就必须摒弃以往旧的“国强必霸”思想,不要身体已进入“去中心化”时代,而思想却依然停留在“零和博弈”时代。

二、“一带一路”中蕴含的“区块链”思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17]212“一带一路”倡议为解决当今世界的治理困境和发展困境搭建了平台,其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蕴含着中国独特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即对“关系”认知的辩证逻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独特的认知又与“区块链”技术蕴含的思维方式相互映照。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逻辑

秦亚青教授在过程建构主义中提出元关系,即“中国文化强调的阴阳对偶关系,所有其他的对偶关系都是这一基本关系的衍生、伸展与演绎”[12]77,并认为中庸辩证法是认识元关系的基本方式。“从中国辩证法的元关系角度思考,没有一方,相对立的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一方为另一方的生成、存在和转化提供条件,也就说一方为另一方的生命和生长提供了条件。正如太极图像所表述的那样,二者在互容性关系中共生共存,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自我的性质和形态只有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中才有意义,才能得以确定。”[12]94换言之,中国的“关系”思维强调的是行为体之间持续的互动关系,关系是变动不居、没有固定的中心的,因而处于关系中的行为体是共存和包容的,这与西方哲学的冲突辩证法有本质的不同。例如Alastair Iain Johnston在其研究中运用“关系”的思维,考察了多个国家和非国家行为者相互作用的方式,替代了从一个单一的、美国主导的自由秩序出发进行的研究。其结果表明,与声称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挑战国际秩序的修正主义国家不同,中国没有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挑战所谓的自由国际秩序[18]。可见,思考的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共生共存是主要的价值倾向,“一带一路”倡议理论逻辑也是由此而来。

1.“去中心化”思维

中国选择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寻求的是一种“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9]45的发展方案。通过加强五通建设,“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19]356,用创新的合作模式,使沿线各国人民都能享受到时代进步带来的有益成果。这恰恰体现了中国方案中类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思维,体现了搭建平台,促使“节点之间彼此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的理念。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输出所谓“中国模式”,积极鼓励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由于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既有模式,“一带一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法律框架,中国与沿线国家始终处于平等对话、协商的状态,致力于合作共赢的发展。因此,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一句宣传口号,而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通过创新和开拓市场,为沿线国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事实上,全球各个国家都有作为“节点”的“自由连接”功能。“一带一路”通过搭建合作共赢的平台,使各国能够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该平台取得自身的发展,真正“去中心化”,超越现有的等级体系。

2.集体维护,合作共赢

全球治理的变革需要正确理念的指导,需要吸收、借鉴人类多样的优秀文明成果。“一带一路”搭建的多边主义外交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还提出四个必须坚持的原则——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科学对待文化传统[19]160-163。前两项属于思想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去思考的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平等对待各种文明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后两项属于实践层面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去做的问题,也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文明是包容的,也唯有包容,文明冲突才能被化解。“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实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这种理念,与“区块链”的思维模式极其相似。“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计算和开放性特点,创造了新的社会化合作模式,行为体集体记录并维护一个交易数据库,正是“合作共赢”理念的体现。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庸辩证法蕴含的世界观,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国政府无论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还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都是“关系”思维中“合作共赢”的具体体现。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但这把“双刃剑”带来的新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需要“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合作应对。只有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才能实现互利共赢。因此如何在深度融入现有国际体系的基础上,为国际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世界处于“治理赤字,发展赤字”的今天,是中国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中国给出的答案是“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19]407。“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以超越现代性及其逻辑为前提的,现代化进程的中国道路复活并重建其和平主义的伟大传统。”[20]“一带一路”期待的是“去中心化”、合作共赢,不同文明相互包容、共同进化、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逻辑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逻辑是其理论逻辑的现实反映,通过搭建“去中心化”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促进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合作共赢。

1.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由点到面,搭建国际合作新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21]58在大国关系、周边邻国和发展中国家这三个层次上,首先确定的是要发展伙伴关系即合作关系,而不是对抗或者制衡关系。通过五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我们可以看出先针对“节点”即“国家”确立方针,然后通过五通,扩大同各国利益交汇点,实现“由点及面”的拓展,促进多边主义合作。

2020年,中欧班列开行突破1万列,前十个月运量已超过2019年全年,成为助力各国抗击疫情的“钢铁运输驼队”。“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疫情中相互支持,缔结起团结抗疫、共同发展的“命运纽带”,为全球经济寒冬注入了一股暖流[22]。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践行和推动着“一带一路”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去中心化”。

2.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民心相通,他提出“要深入开展人文领域交流合作,让合作更加包容,让合作基础更加坚实,让广大民众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19]446。在图书广播影视领域、新闻合作领域以及教育、旅游、卫生健康领域,中国与沿线国家都积极合作,共同打造相互包容理解、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并在全球减贫事业中贡献出中国智慧和力量。据专家评估,“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项目和经贸往来将帮助4亿人摆脱贫困[23]。可以看出,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对国际社会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在“一带一路”倡议“去中心化和集体维护、合作共赢”的理论逻辑引领下,在沿线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国际关系的框架、多边机构平台的搭建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如果各国都能够在结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利用好并共同维护好这个平台,“发挥‘一带一路’设施联通优势‘将人力资本、设备、服务和市场充分连接’的功能”[24],“一带一路”将会向着更大范围和更深的层次行进,现有国际关系中的等级体系也将会被超越,“国强必霸”的逻辑将随着时代的前行而逐步消解。

(三)“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Clayton M.Christensen等曾在否定“思想推动经济增长”和“制度推动经济增长”两种理论的前提下,提出第三种可能——“创造市场”的创新(Market-creating innovations)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驱动因素。这种市场不仅指那些全新的市场,还指那些没有产品或现有产品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进入的新市场,包括缺乏成本或使用这些产品所需的专门知识。“创造市场”的创新将复杂而昂贵的产品转变为更多消费者能够负担得起和容易获得的产品,并且推动制度的发展。“区块链”就是在创造这样一个市场。这种市场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我们的身份将再次被我们的关系定义,财富将被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来定义[11]。

笔者认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搭建这样一个创新的市场。它将广大的被边缘化的不发达国家纳入进来,推动构建多边主义合作的平台,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因此,“一带一路”也将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更多的选择,使不发达国家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使人们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发生转变,这就如同“区块链”一样。当我们的身份由关系定义时,则意味着,在经济领域中,降低交易成本,助推企业更好发展;在人类协作过程中,信任得以提升;在全球治理中,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综合发展。

三、“一带一路”形成“区块链”模式的可能性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由于国际社会也没有明确界定何为真正“参与”该倡议,为便于分析,本文将与中国“签订协议”视为参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根据其能力和意愿,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有能力有意愿、有能力无意愿、无能力有意愿、无能力无意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无论大小、贫富,中国一律平等包容相待,无关其合作能力的大小。因此,在该分析中,由于中国的态度使国家能力这一变量淡化,则在意愿和能力的变量中,意愿成为主要变量,签订协议即代表有意愿。

通过表1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截止2020年12月1日,在全世界197个国家中,与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协议的达到144个,占比73.10%,其中亚洲和非洲国家参与比最高,分别达到91.67%和81.48%。相较于2019年,2020年度倡议参与国新增7个,其中亚洲6个,大洋洲1个。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为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接受,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不断被更多的国家所认同。未参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欧洲有18个国家,美洲共有16个国家,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没有参与的意愿,显示出东西方对于国际关系认知的差异。

表1 “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info/iList.jsp?cat_id=10037.访问时间:2020年12月1日

中国虽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但在倡议的推进过程中,没有边缘和中心,没有等级,任何国家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因此“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就是“去中心化”,而这也正是“区块链”思维的最大特点。在看待参与国和非参与国时,首先需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合理性,然后需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在“去中心化”思想的引领下,有更多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列,使各种文明交相呼应,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向着更高的方向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德国为例,在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同德国共同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现在德国虽未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但是德国商业银行已加入“一带一路”银行合作常态化机制,成为首家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德国银行。这个案例也体现出,即使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德合作是有意愿和能力之潜力的。

J.Lawrence Broz等在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中发现,虽然中国以经济利益吸引了很多追随者,但对当前全球秩序的不满促使各国更接近中国,其中对全球金融动荡的不满是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经历了更多金融危机、更多变的资本账户政策、更动荡的证券投资资本外流以及IMF项目期间更多社会动荡的国家,比那些较少暴露于这些问题的国家领导人更有可能支持中国。中国对其资本账户的管理以及对稳定、长期的基础设施和发展融资的关注,赢得了外国领导人的支持[25]。John J.Mearsheimer认为,冷战后的自由国际秩序注定要崩溃,因为它所依赖的关键政策是错误的。在世界各地传播自由民主,不仅毒害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有时甚至导致灾难性的战争[26]。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的进步在于多元文明的交汇,但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支配下,非西方世界却被塞入“一元现代性”的分析架构中。因此正如朱云汉院士认为的,这个单极体系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历史趋势,而更像是一个特殊历史空隙中出现的例外[15]3。由此观之,人类历史也必将重回多元文明交相呼应的时代,“一带一路”和“区块链”技术都在致力于此。它们分别从社会的角度和技术的角度,共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转变人们对于身份的认知,带给人们更多选择。因此,全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方案必将形成类似“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集体维护、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推动历史向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到现在,参与国已达到全世界所有国家的73.10%,这个实实在在的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方案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符合全世界广大人民利益的。各国已经在共建过程中获得了收益,已经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事业,在这个创新的平台里,各国人民应当继续合力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促进国际关系超越传统的等级模式,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猜你喜欢

倡议区块一带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中国企业如何走进“一带一路”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Happy Afternoon Tea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区块链投机者
搜寻“一带一路”倡议下商学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