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研究

2022-05-01范春雷

格言 2022年4期
关键词:公民法治道德

范春雷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是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精神的重要路径,促进学生德法兼修,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奋斗在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要务必牢固树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革新理念,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进一步明确拥有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义无反顾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研究实践,浅谈一些观点与举措。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内涵

“公共参与”既是公民直接参与公共生活的过程,又是充分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具体体现,旨在推动国家宏观化管理的人文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指出:“公共参与就是公民直接参与的各项公共事务,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本文按照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提出的“公共参与”主要包含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以及参与国家、和集体等各项活动。本文的“公共参与意识”相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指他们以主人翁的心态,有的放矢地投入到国家、社会、集体等活动的认知与实践过程。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參与意识的培育研究课题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基础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充分发挥了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优势,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师生互动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中,在读初中生是“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对象,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活动载体,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逐步树立“亲社会”行为意识、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国外

欧洲国家研究培养“公民公共参与意识”的公民教育的历史悠久。通过查询知网、万方文献资料发现:注重对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是美国公民教育的主流;法国把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的公办学校与校外培训研究机构联合起来开展公民公共参与意识教育;俄罗斯教育部贯彻公民立体化教育模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公民公共参与意识教育。

国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民主意识也在人们的心中扎根,一些学术研究者开始研究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教育,诸如“公民公共参与概念”与“公共参与能力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黄冬娅教授认为:“‘公共参与’除了代表传统化的‘公民参与’方式之外,还体现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意识。”她明确提出了公民公共参与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著名学者戴烽在《基于公共参与意识的大视野》中指出:“公民参与、公共参与、公众参与三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是几乎相同,而公共参与注重对于参与范围和参与对象有其独特要求,这与其他两个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强调公民的主动参与意识。”

践行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培育研究的价值

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旨在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公民素养培养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教师完成“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充分体现“以生为本”教学新理念,逐步构建适合新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氛围,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健康发展,并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有利于一线教师找到培育“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有效门径,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公民参与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公共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培育研究策略

深挖文本优质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公共参与意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较多公共参与的内容,教师只有深挖文本资源,灵活选取合适的方法渗透公共参与意识,才能引发学生对公共参与意识产生好奇心;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互动情境,充分体现“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的主旨,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之感,并形成启迪智慧、学以致用的格局,促使学生心中萌发公共参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提升公共参与的道德情感。

例如,笔者在执教部编版(以下案例版本同)“参与民主生活”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公民基本权利”与“生活在民主国家”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明确公民积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踊跃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让学生理解“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民主生活”的知识,直接打开PPT展示“杭州保姆纵火案”的案例,并列举了广东省实验中学六位学生向全国政协委员陈怡霓提交《规范家政服务人员准入的提案》的实例,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全方位讨论:(1)这个学生提案有何积极意义?(2)此提案启迪我们将来怎样参与民主生活?(3)请你结合实际如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这样立即唤醒了部分学生灵魂深处政治情感,热烈讨论声此起彼伏,他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与建议。类似的教学案例让每一个学生有话可谈、有情共鸣,逐步树立公共参与意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秉承生活化的理念,打造以学科为支撑的新课堂

随着学生生活视野的拓宽,迫切需要教师予以正确引导,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循循善诱地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生活领域,提高生活境界,主动扮演社会中的各种角色,并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同时,还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密切关联的公共生活,创设轻松愉悦的“公共生活”情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切身体验和感悟公共参与的责任。例如:笔者在执教“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一课时,就大胆创设“人大代表直接选举活动”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模拟情境,要求学生以选民的身份积极参与。选举气氛很活跃,他们一边“投票”,一边思考,切身体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快乐,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培养了动手操作、语言交流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了公共参与的意识,从而轻松实现预期的目标。

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优化培育公共参与意识的环节

首先,结合公共生活,营造师生互动氛围。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不能靠纸上谈兵,只有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真实的公共生活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参与讨论、思索与总结,但教师决不能从自身生活体验角度设计情境,否则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相悖。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解学生与课题相关的公共生活经历,以恰如其分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的眼帘,营造了师生互动合作的氛围。诸如在执教《网络交往新时空》一课过程中的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一】网络交往我体验

(1)请你在认真回顾印象比较深的网络交往经历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感想?

(2)请你用简练语言总结出网络交往具有哪些特征?

其次,剖析公共生活,树立基本价值理念。只有让学生学会剖析公共生活实践,才能树立基本价值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务必注重培养学生朴素的辩证思维观念,学会一分为二地辨析公共生活中一些社会现象、行为方式的意蕴,逐步形成比较完善价值观体系,一旦遇到比较复杂的价值观念时,就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与创新。

【活动二】网络交往我探索

李伟近日结识一个新网友,两人的交流比较默契,常常为了一个话题聊到深更半夜。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新网友主动向李伟阐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后,李伟也把自己的身份信息一五一十地告知对方。过了几天,这个新网友特邀李伟星期六晚上在某超市门口见面。

(1)你认为李伟网络交往行为可取吗?请简要阐述理由。

(2)各个学习小组讨论:结合大家分享的网络交往以及李伟的经历,剖析网络交往中有呢些利与弊?

再次,回归公共生活,合理选择价值取向。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学集中体现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表现,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潜能与思想变化动态,积极引导学生面对真实公共参与情境时,学会冷静思考,合理选择相应的价值取向。因此,只有回归公共生活,才能让学生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

【活动三】正确网络交往我最棒

(1)学习小组讨论:作为遵纪守法的公民,应该怎样参与网络交往?

(2)畅所欲言我能行:请你正确判断以下哪些情境是正确的?为什么?

情境一:一个QQ聊天群群主主动发布了自己的照片,并建议其他成员也踊跃发布各自的真实姓名、电话号码、生活照片、家庭详细地址,很多成员立即响应群主的倡议,纷纷发布了自己的真实信息,但也不少成员拒绝发送自身的身份信息。于是,群主大发牢骚,认为没有积极发布自身信息者属于不合群现象,应该主动退群。

情境二:小飞通过微信摇一摇结识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网友,这个网友非常热情好客,经常参加京东销售平台上砍价、集赞等活动,有时候还把砍价、好友助力等網络链接发给你,但打开后居然提升你提供本人的手机号等个人信息;有一次,这个网友向你发出求助信息,要求你帮他充五十元话费。

情境三:一个小男孩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基本上没有知己朋友,但他在网络交往空间属于活跃分子,甚至与素不相识的网络朋友聊得热火朝天,心情特别愉快,因此,他认为虚拟的网络交往远胜于现实生活中交往,现实生活的交往可以淡化了。

由于上述活动都是结合学生的公共生活的,他们都乐于参与研讨,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构建立体化评价机制,巩固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实施课堂反馈性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压轴戏,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教学环节,采取立体化评价模式,除了通过书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公共参与意识的评价,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评价量规表,实现实时动态化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

其次,秉承课内外互动原则,全方位实施立体化评价。反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可以采取客观、开放的方式,既要注重教师的客观性评价,又要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相互评价等方式,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努力激发学生公共参与的浓厚兴趣,卓有成效地引导学生分享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并在分享中做出经验与教训总结,虚心接受别人的诚恳意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合理化建议,让他们的真情实感、亲身体验成为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原动力,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充分发挥立体化评价的优势,让立体化评价成为改革学生学习成果的“护身符”,促进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新理念,新征程,新发展,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目标需要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想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之所想,给学生树立公共参与意识所需,解学生投入公共生活所惑,大刀阔斧地营造师生互动氛围,激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生活,学会尊重他人与关心社会,全面提升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全方位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公民法治道德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