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诗词故事在古诗教学中的策略运用

2022-05-01龙伟华

民族文汇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统古诗

龙伟华

摘 要:古诗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现在诗词教学中,孩子兴趣不浓,有为难情绪,挖掘用好古诗的故事,让古诗故事帮助解读诗意;用故事,认识古代生活;以故事认识诗人,链接情感;写故事改诗为文,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 古诗故事 文化传统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1]古代文人墨客,把他们的抱负、情感、智慧都淋漓尽致地赋予诗中。诗词是历史的生动注释。古诗保存了历史:国家的、民族的、群体的、个人的,为我们呈现出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一段段生活和体验。古诗还传递了恒古长存的道德准则:爱国、忠诚、勇敢、善良、惜时、好学……它们值得被一遍遍讴歌。古诗是语言艺术品,他凝聚了文学的审美。这些历史、审美与准则,构成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学习古诗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立德树人。

陈云先先生也说,部编版古诗文的选材也是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目标非常清晰,是全套教材目标最清晰,最有层次传统文化内容学习的安排。《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整个小学阶段共选入古诗文127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2] 除了古诗文,还有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等,加大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由此可见,古诗的教学与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在现实的古诗教学中效果却不够理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成了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常态。往往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讲解诗词意思上面,然后就是重点寻找诗眼,总结古诗词阅读题中辨别赏析诗眼的方式方法。这样忽视古诗其文化内涵、意象情境,忽视了古诗词在教学过程中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学生机械生硬理解古诗,对古诗不理解,不感兴趣。

陆机说:“诗缘情”。诗也情所至,而情发端于物事。事,故事、趣事、軼事也。[3]有的物事以后变成了典故。诗中有众多的叙事诗、怀古诗、感遇诗、读史诗,这些中往往叙述着故事。这些故事给人以喜、怒、哀、乐,感慨与叹息,思考与启迪。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当古诗与故事结合,难懂的古诗就会更容易理解,古诗学习就更有趣了。那么讲什么故事,怎样讲才能把故事与古诗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

一、引入故事,解读诗意

我们在教古诗和学古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古诗的诗意表达其实很不相同,但是主要意思是一样的。小学生如果你叫他讲诗意,他往往是背参考书上的诗意。其实我们小学生学古诗对诗句的意思是允许明白大概意思就可以,学古诗主要目的是积累古诗,提高文化修养,不必字字疏通,句句解释。其实在学生反复朗读,有了初步的感悟、理解之后,用编故事的形式代替逐句解释会更有效。如我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诗里明显就是讲孟浩然在烟花三月要去扬州,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一件事。因此,老师在教这首古诗的时候,我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在柳絮漫天飞舞,百花齐放的季节,孟浩然要从武汉黄鹤楼去热闹繁华的扬州。在黄鹤楼李白与孟浩然聊了一会儿,互相祝福和道别之后,孟浩然面向西面向李白辞别后上船了,李白在岸上挥手道别,乘着孟浩然的船在波涛滚滚的长江向东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江与天交接的地方,李白久久站在岸上目送着,最后只看见滚滚的江水向天边流去。这样故事把学生不明白的“烟花三月”、“西辞”、孟浩然从哪里走,去哪里的问题在故事中就明白了。故事与古诗一结合,还特别有画面感,孩子轻轻松松就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

二、用故事,认识古代生活

《诗大序》中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4]古诗里藏着很多人文风俗,但有些习俗已经久远失传,是我们今天生活所没有的,学生往往只能从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而导致有偏差。如我在教《七巧》这首诗时,孩子是不明白七巧的习俗,那我们讲讲牵牛织女的传说,说说民间为什么七巧穿红线的故事,孩子就觉得这传统节日非常有意思。再如《赠汪伦》中“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声是什么?我给孩子讲汪伦和他的家丁们像古代人过盛大假日一样,奏着乐器,唱着歌,边长边跳地前来送行。孩子们就明白了什么是踏歌声,孩子明显感到汪伦的热情,真是李白的粉丝啊!没想到古代的人也有追星。这样的故事,把孩子的现实生活与古代过去的生活链接起来了。

三、以故事认识诗人,链接情感

诗言情,古诗里总是包含着诗人不同的情感。小学古诗看上去比较浅显,实际上要真正读明白诗人的情感,体会理解到这种情感,往往要了解诗人所经历的事,所处的环境。如果不了解背景、诗人的生平,往往诗读得也很浅显。

(一)在疑问处加入故事

在读诗时,往往我们不明白疑惑之处,就是因为我们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够了解。如果此时再结合资料,我们可能会有“山穷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读古诗《赠汪伦》时,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这些故事,大家都很容易理解是汪伦对李白的仰慕之情,可是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难道汪伦就这样仰慕李白,李白对汪伦的情感就是深千尺吗?想想我们人一生感情深千尺的人又是何人?当我结合李白的一生的经历来理解,我终于明白汪伦真的不是一般的粉丝,一般的仰慕,有点才华值得李白深交,说他们的情感是深千尺。李白与汪伦相见时, 李白因为安史之乱时,李白跟着永王李璘去镇压安禄山和史思明。李璘大败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队后,自己认为功高盖主,就有了谋反的意思,于是这一支部队就从一支正义之师变成了一支叛军。李白自然也被认为是叛徒。此时的他被朝廷通缉,他只好四处躲避。在这落魄的日子,汪伦不怕受牵连,竟然还这样招呼李白、救济李白,不顾自己的安慰,这样患难见真情的人,怎能不是生死之交?所以李白感动,李白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我在教学上在孩子学完这首诗时,在抛出问题,孩子在听这个故事,孩子读这首诗就更深刻了。

(二)在学诗前讲故事

在学古诗前,如果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故事,孩子往往会轻松读懂这首诗,突破这首诗的难点。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古诗《示儿》、《题临安邸》这两首诗,如果我们了解了南宋的一些历史事件,孩子就会明白为什么“但悲不见九州同”,为什么林升问“西湖歌舞几时休?”为什么讽刺权贵“只把杭州作汴州”。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古诗这些故事还不一定由老师讲,可以引导孩子去了解哪些历史事件,让孩子讲述诗词故事,孩子会学得更加深刻,更有成就感,体会作者的爱国精神。

(三)在古诗延伸处用故事

有些古诗还与其它古诗相关联,连起来读,听它们之间的故事,你会更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在教《渔歌子》时,张志和一个烟波钓徒的形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他寄情山水,是多么地悠然自得。他的哥哥却担心他,叫他须归。那到底须不须归?让孩子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就更容易引导孩子理解张志和内心的真正想法。

四、写故事改诗为文,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所写的事、人、物都与孩子生活久远,但在古诗学习中,其实小学课本里有很多是写景、写儿童生活相关的诗。在小学课本中《所见》、《四时田园杂兴》、《寻隐者不遇》、《三衢道中》等都可以让孩子把古诗改为故事。如《所见》,让孩子先用时间、地点、干什么把古诗的故事主干写出来。在让孩子加入想像捕蝉的神态、动作、心里的想法也是一片很好的写话。如拿《三衢道中》来写,可以让孩子学写游记,随着地点的转移,想象画面,具体写。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挖掘古诗中的故事,进行合适有效的结合,学生学古诗会更加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渗透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达到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聚焦古诗词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朱美华,2018(50)

[2]当诗词遇见故事——提高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成效之策略[J].宋艳艳,2018(40)

[3]让故事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童年逻辑”[J].王新玲,2018(100)

[4]苏静.不一样的古诗词课[M].北京:中华书局,2013.

猜你喜欢

文化传统古诗
古诗教我珍惜时间
劳劳亭
古诗鉴赏,你不得不熟知的答题模式
浅谈清教主义思想与其对于美国早期文学的影响
浅谈设计艺术史中产品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文明体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继承和发扬根植于民族血液里的创新精神
隋·智永正书《千字文》集古诗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