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综论
2022-05-01许诺
【摘要】“五凉文化”是十六国时期生长于今甘肃一带的具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地域文化。因其受中原混战的干扰较小,“永嘉之乱”后部分中原文士进入该地区,带来中原正统的文化韵律,与河西本土文化及西域文明融会贯通,发展出其鲜明的河西文化风格。五凉政权多崇儒倡文,开明的政治环境为众多文人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五凉文化中西兼容,文学、艺术、以及儒学等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北中国文化盛地。
【关键词】五凉;河西;文人诗;凉州民歌;乐舞文化;河西儒学
【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3-214-03
【本文著录格式】许诺.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综论[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3):214-216.
公元311年,西晋王朝内部发生激乱夺权,政治昏迫,民不聊生,胡人部落趁机乱华在中原留下深痛的印记。自此百余年,中国土地上前后建立起大大小小国家,政权频繁更迭。血腥残酷的战争使北方的人口数目锐减。乱世当前,文化发展阻塞,社会秩序崩坏,所谓运钟丧乱,凶祸群肆,宇内何处犹存。
晋皇室和北方世家望族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大量迁移以图求生存。部分世家望族选择了迁徙西北,生息安居于河西走廊。而后前秦崇尚汉文化的宣昭帝苻坚攻前凉胜,实施仁政,行汉化改革,不兴屠城,并组织中原域域人口西移以进行发展河西地带,其中学术根基深厚者不在少数。敦煌索氏、汜氏、张氏、西平麹氏、酒泉马氏等兴起于五凉的河西望族,或官居要职,或统治学术,于河西文化体系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其中部分主公自身也兼怀学者身份,注重经史整理、儒学传承。如前凉张轨重教化与任贤才,开办官学,礼聘大家讲学,使得儒学之风盛行。
河西文化之兴,自汉武帝设四郡起与中原形成密切的往来,大量儒家典籍流传此地。魏晋时期老庄玄道流行,河西得丝绸之路之幸广泛吸收西域文明,并关中学术及本地文化形成复杂而丰富的文化交融和学术积淀。其次,河西地域相对封闭,远离中原政治中心。经长达几百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在这里蓬勃发展,大量中原人口西徙入河西,劳动力的流入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该地的繁荣。
河西浓盛的学术风气,累实的经济底蕴,相对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该地积累起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北方蔚然独立的特色地域文化区。
一、河西文学之诗歌民谣
慕容浩曾有评价:“其文学承汉魏之旧旨,玄风涤尽,文采与实用并重[1]。”虽十六国时期社会动乱、征战频繁,然观五凉政权之变皆圜于河西世族之间,承上启下奉学之气甚盛,经济实力保存,文化积淀已深,再结合治乱相因的时代背景,成就了五凉河西文学居于北地文坛中心的景象。魏晋十六国及南北朝可谓文人诗歌之求索发掘期,复兴旧体,尝试新的诗歌形式,思想承儒释道三家浸染,内容丰富。使得当时北方文坛于乱世中呈现一种百花欲开的景象,南北交融的玄气诗格、遒劲健朗的建安遗风……张骏、苻朗、宗钦等著名五凉诗人,他们的作品是当时河西时政以及北地风尚的映照,为后世展现出整个时代的特征与风貌。
(一)文人诗歌
1.张骏《东门行》
前凉,建立62年,安于西北,却当属“永嘉之乱”时期北地最强盛的汉族政权,接容难民,抵御异族,守卫河西,为汉文明的保存作出不容忽视的贡献。而在前凉文坛中不可越过的诗人当属身居帝位的张骏。其人擅五言,多為咏史感怀。如今虽不见八卷全集,但他现存的作品中的乐府诗歌是很值得讨论的。
五凉统治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农、商、畜牧稳步发展,稳步发展,尤其是张骏、张重华执政时期开明政治,勤于国事,屡次击败外敌使河西地区远离战火,终于前凉政府趋于极盛,凉州一度成为北地繁荣中心。《东门行》即是对此时凉州安平安定生活图景的描绘。综览全诗无一不表达出祥和清明的气象。但最后四句“休否有终极,落叶思本茎。临川悲逝者,节变动中情。”进行转折,吉凶有终结,时光流逝水牵动内里的情绪,曲乐有欢悲,衰盛无定事,如今的欢乐又能到几时,诗人之愁思荡开,又在忧中暗藏把握时光,尽吾所能的进取之心,乐中思虑,忧中自整。表现出作者真实奋进的情感。
这首诗带有积极明朗的汉魏品格,非似当时文坛“稍尚虚谈,淡乎寡味[2]”的玄言之辞,诗的复兴,也是作者对建安时期精神的复兴,怀着平定天下的野望和壮志,从诗文内含到语言艺术都表现出当时河西地区文学发展的高昂态势。
2.宗钦《东宫侍臣箴》
“宗钦,字景若。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3]。”宗钦在北凉朝廷仕职时,上书了传于今日的《东宫侍臣箴》,这是一首讽谏四言,“桀起琼台,纣菁糟山。周灭妖姒,羿丧以田。”举夏桀、商纣、周幽王、有穷后羿四位君主之事借古谏今劝当时北凉君主蒙逊要治于朝廷,安定外患,勤勉执政。“如彼在泉,临深是惧。如彼覆车,望途改步。”莫要重蹈覆辙,治国之道,安顺众民,遵于法度伦常,“勇者、智者、仁人,信者、忠者”需要被重用,五才能够辅佐君上,谏臣清明政治,维护纲常。方使朝廷昌禄。五凉时期四言多讽谏、劝诫,这与前人四言诗创作的思想内涵是相似的,亦未有脱离赋比兴的行文表现手法,但四言的再尝试或可视为对旧体经典的致敬。
3.苻朗《临终诗》
苻朗其人性爽逸,不屑于时荣,崇老庄思想,博览经籍,名盛河西。时任青州刺史行无为而治,“及为方伯,有若素士,耽玩经籍,手不释卷,每谈玄语虚玄,不觉日之将夕;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4]。”
《临终诗》是为苻朗绝命诗,因其随心恣意的作风而得罪王氏兄弟,被报复入狱,临终提笔,竟不知其因为何,只得自嘲而后释然,失望流露,本愿冥心和畅承箕山之节,却一朝遭人构陷,狼狈横死东市。只道嵇康慷慨演《广陵》,而今元达自若写《临终》,两人尚道奉老庄,棱角不掩,个性旷达,一不容于世,一不容于奸。从一方面也透露出当时东晋政府的腐朽与黑暗。
(二)民歌
凉州地理交接于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漠土绿洲文化以及西域文化流经的关键位置,又因人口西移,汉文化深耕,河西民歌中少数民族特征在这一时期并不十分突出,却呈现其独特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但于河西特有的苍劲土壤里所发育的民歌总体上是豪迈激荡的。
十六国时期割据的政治环境与先秦时期诸侯各自为王的局面相似,五凉时期的民歌与《诗经》中民风部分或有相似之处,如对残酷战争,现实压迫的反映,以及对故土的思念……
1.战争、故土之歌
五胡十六国,战争亦如同喝水般刻在那个年代人们的骨子里,统治者之间的博弈,一个朝廷内部的反动,天下乱,百姓苦。传为前秦苻坚弟苻融所作的《企喻歌》便白话般吐出当时遍野横尸,无人收殓的情景。“男儿可怜虫,出门忧怀死。尸丧峡谷中,白骨无人收。”一场场的激烈战争,无人能侥幸苟生,作者借战后惨况表达自己的厌战情绪,痛感罪恶的征伐让人间沦为地狱。战争民歌《隔谷歌》:“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借置身战争中战士的口吻,展现兄弟难依,德行沦丧,弓断粮尽已自身难保的无奈苦楚。
2.社会、政治之歌
《姑臧谣》:“鸿从南来雀不惊。谁谓孤雏尾翅生。高举六翮凤皇鸣[5]。”这首民歌出自《晋书·张骏传》。姑臧即今凉州。民谣在古代时用以表达“天意”,实则为政治家用于鼓动或安抚民心。西晋元帝驾崩,晋室迁安江南的消息托鸿传来,前凉朝廷下一棋如何落子在骏的考量中。“右长史氾祎言于骏曰:朝廷越在江南,音问隔绝,宜因龙改号,以章休征[5]。”凉州朝廷与晋室比如“雀”之小,张骏十八岁继位,父辈已去,“孤雏”之身却已锋芒显露,“尾翅”生,待到时机化作“凤凰”一朝惊人,登顶九天。此歌政治意味浓厚,是典型为政治服务的民间歌谣。
二、河西艺术之凉州乐舞
隋炀帝时期曾设九部乐,“及大业中,炀帝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以為九部乐[6]。”隋音深受北方民音影响,这九部国乐有四部便是五凉时期流行于河西地区的乐曲,即有清商、龟兹、西凉和天竺。还有疏勒、康国、安国亦是北朝时期从河西流入的。
清商乐兴起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原正统乐曲,“永嘉之乱”后,随汉民族流入河西。“歌曲有《阳伴》,舞曲有《明君》《并契》。其乐器有钟、磬、琴、瑟、箫、篪、坟等十五种[6]。”西凉乐以姑臧为中心发展地区,是盛于后凉吕光帝时期的一个新乐种,时称秦汉伎。该乐糅合多种音乐元素而成,吸收了中原清乐的精妙与西域乐曲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龟兹乐。龟兹乐源于古龟兹,前秦苻坚灭龟兹,其乐曲入凉地,后凉时期得到发展,吕光帝亡,龟兹乐流散,在北魏时期重新收集。天竺乐属古印度乐,张重华为凉主时传入河西。“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乐器有凤首箜篌、五弦、琵琶、笛、铜钹、贝等九种,为一部;工十二人[6]。”
十六国期间河西幸得乱世之稍息安定,发展经济、文化;承丝路之便,多民族文明汇聚,集异域之风情、少数民族特色与中原正统旋律之精华,乐舞成就居北地之魁首。凉州乐开中西乐曲融合之先河,对后世音乐极有借鉴与传袭意义,河西乐舞在唐帝国到达高峰,留下盛名的《霓裳羽衣曲》便是改自天竺乐。陈寅恪先生曾说:“唐之胡乐因之于隋,隋代胡乐又多传自北齐,北齐胡乐之盛实由于承袭北魏洛阳之胡化所致,北魏胡乐由凉州及河西传入。追本溯源,北魏至唐数百年间宫廷乐舞的源流,均与凉州和河西地区息息相通[7]。”可见河西乐舞影响之深,艺术价值之高。
三、河西哲学之偏安尚儒
(一)权贵群体崇文倾向
五凉文化之繁荣,除自汉开河西,通丝路以来经济政治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五凉文士儒学推崇者的社会地位有上移倾向,主要是君王政要、河西世族,或隐世名士。庙堂之上重文教,推儒学;窟群之间开私馆,传经卷。一时才人辈出,尚文崇儒,蔚然典目。
自前凉张轨始倡儒兴教,蔚然成风。 “张轨,家世辛年,以儒学显。…征九郡冑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8]……”其后代也继承张轨儒学兴国的举措。前秦君主氐族苻坚在立国之初重用汉人,沿用推行儒学的方式以治国之要事。重用王猛等汉人,力促儒学教育,为前秦朝廷培养了众多新鲜血液,“坚广修学官,…公卿以下子弟并遣受业。其有学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9]……”。选拔授官任人以贤,如权翼、黄甫真等。坚还曾选三百余学生至著名学者郭瑀处向学。儒学大家如祁嘉、马岌、阴仲达、段承根、宗钦等人也开馆受业,河西私学之风蔚然而起,在统治者的积极推行下,形成自上而下,自尊及微的儒学之风。另外,苻坚还以禁道巫之术来稳固儒学的主导地位,“禁老庄、图谶之学,诸非正道,典学一切禁之[9]”,为儒学之繁盛更添一笔,于苻坚统治时期河西儒学的发展更上一个高峰。后陇西李氏李暠在敦煌建西凉政权,施仁政、袭汉制、兴教育、倡儒学,“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10]。”并亲考学士,量才擢用,知人善任。‘三顾茅庐’请郭瑀高徒刘昞出山就任“儒林祭酒”。造就了一大批才干者得以发挥长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以敦煌为中心形成河西文化又一个兴盛期。建北凉者沮渠氏,南凉鲜卑拓跋氏,后凉氐族吕光亦深受汉文化影响。如北凉沮渠氏蒙逊礼遇刘昞、索敞等西凉学者。“拜昞秘书郎,专管注记。筑陆沉观于西苑,躬往礼焉[11]。”使其能专注文事,免受官场纷扰。“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11]。”可见儒家学者在北凉地位之高,统治者对儒学之重视。
(二)儒学大家授业传学
因“永嘉之祸”西迁的中原人士中不乏众多携经卷典籍的儒士,结合河西本土文人,一时学者云集,文起之势苗头已显。时值河西崇儒之风大盛,官学、家学与私学并行。私学教育对河西地区的儒学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讨论河西儒教避不开的关键。而其中,郭荷、郭瑀、刘昞三辈师徒又在凉州儒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郭荷,字承休,“明究群籍,特善史书[12]。”永嘉年间,至河西临松薤谷避乱。隐居张掖东山寺,收徒授业。荷于致仕之事一向淡泊,专心作学,钻研典籍。并教出了另一名儒学大家郭瑀。“瑀少有超俗之操,……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13]。”他隱居于临松薤,摈避俗事,凿窟而居,结合师长所授与自己所悟,著得《春秋墨说》《孝经错纬》,为凉州儒学再添色彩。他同样从师之所为,收弟子千余人,传所学,在马蹄山开凿出一个个石窟,将书卷经籍都安放于内,同时在窟内授学,将儒家思想继续传承下去。
刘昞,敦煌人。出身于儒学世家,“父宝,以儒学称[11]。”少时便学自郭瑀,作为老师最得意的弟子,刘昞继承了老师留下的大量典籍,隐居酒泉,为它们诠释作注,收弟子五百余人。昞历西凉、北凉,因凉主均有崇儒之意,故即使朝廷更迭,昞依然能不乱研学之心。秉承“朝闻道,夕死可”的学问精神,不敢有一日懈怠,“终以三史文繁,著《略记》百三十篇、八十四卷,《凉书》十卷,《敦煌实录》二十卷,《方言》三卷,《靖恭堂铭》一卷,注《周易》《韩子》《人物志》《黄石公三略》,并行于世[11]。”
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儒学大师于深山中致学始终,不求名利,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奉献终生,他们于乱世中不求顾及己身,但存文化典籍传承之志。五凉时期,如这样的鸿儒名士繁几,他们在凉州寂寞幽静的未名山中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培养出众多优秀文士,为中原暂时没落的儒学撑起一片天地,发展出属于河西一脉独特的儒学,造就北方文化发展的盛景。
参考文献:
[1]慕容浩.论十六国时期的五凉文学[J].语文学刊,2007(9):31-34.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3]魏收.魏书·宗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房玄龄等.晋书·载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房玄龄等.晋书·张骏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魏征等.隋书·音乐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8]房玄龄等.晋书·张轨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房玄龄等.晋书·苻坚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房玄龄等.晋书·凉武昭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魏收.魏书·刘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13]房玄龄等.晋书·隐逸传·郭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作者简介:许诺(2000-),女,湖北荆州人,文华学院人文学部2018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