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血管瘤合并肝原发性淋巴瘤一例

2022-04-30伍锦香王贵福吴青松缪辉来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淋巴瘤原发性淋巴细胞

伍锦香,王贵福,吴青松,缪辉来

(1.广东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湛江 524023;2.粤北人民医院 肝胆外二科,广东 韶关 512026;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广东 湛江 524023)

肝血管瘤为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5%[1]。肝原发性淋巴瘤在临床上是罕见的恶性肿瘤,占结外淋巴瘤的0.4%,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016%[2]。肝血管瘤合并肝原发性淋巴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国内外暂无相关病例报道,当临床上遇到该疾病时,容易漏诊、误诊,粤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一例肝血管瘤合并肝原发性淋巴瘤,现将诊治经过及经验体会报道如下。

病例

患者女性,35 岁,因“发现肝血管瘤半年”入院。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平坦,腹部柔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无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完善检查:白细胞总数1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20.20%,淋巴细胞百分比76.00%,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肝功能、胆红素、AFP、CEA、CA199均未见明显异常。上腹部CT影像学表现:肝实质见多发斑片状稍低密度影,部分层面似融合,较大者范围约12.1 cm×8.7 cm×12.7 c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边缘结节样、片絮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向中心填充式强化;CT提示肝实质内多发占位,拟良性肿瘤性病变,肝脏多发血管瘤可能(图1、2)。诊断:肝内占位,肝多发血管瘤。考虑手术治疗,完善检查无明显手术禁忌,术中探查见右半肝、左外叶分别有肝脏血管瘤样改变,并凸起,较大血管瘤位于右肝,约13.0 cm×12.0 cm,右肝表面多发小结节,胆囊、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未见异常。遂决定行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术(因考虑剩余肝体积因素,左肝血管瘤未处理)。

图1 上腹部CT动脉期,箭头所指结节约1.0 cm×0.8 cm,呈边缘强化

图2 上腹部CT静脉期,箭头所指结节约1.0 cm×0.8 cm,呈中心填充式强化。

术后解剖:右肝较大肿物,12.0 cm×9.0 cm× 3.0 cm,切面灰红、灰褐色,海绵状;右肝多发小结节,较大者约0.8 cm×0.6 cm×0.4 cm,灰白灰黄色,质地中等(图3)。术后病理(肝结节):肝组织内见单一形态的小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和浸润,瘤细胞胞浆极少,核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清楚,局部区域假滤泡形成(图4)。免疫组化:CD23(+),CD5(+),CD19(+),CD20(+),CD79-α(+),Bcl-2(弥漫+),CD38(部分+),Kappa(部分+),Ki-67(约30%+),CD21(FDC网+),CD3(T细胞+),CD10(-),SOX11(-),Bcl-6(-),CD138(-),Cyclin D1(-),Lambda(-),见图5。病理诊断:(肝结节)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符合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右肝)海绵状血管瘤。

图3 手术切除标本

图4 术后病理(肝结节):肝组织内见单一形态的小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和浸润;瘤细胞胞浆极少,核圆形,染色质致密,核仁不清楚,局部区域假滤泡形成(HE,×100)。

图5 部分免疫组化结果(EnVision,×100)

术后3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提示左肝血管瘤较前无明显变化。

讨论

本例患者入院时偶感右上腹部不适,检验结果仅血常规提示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完善CT检查提示肝多发血管瘤,术前并未考虑到肝原发性淋巴瘤可能,只诊断为较常见的肝血管瘤。肝原发性淋巴瘤因为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肝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危险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人类疱疹病毒(EBV)[3]。其中慢性HCV感染的患者中肝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率较高,这源于HCV是一种嗜淋巴病毒,会刺激B细胞扩增[4]。本例患者乙肝两对半、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并无肝原发性淋巴瘤发病的危险因素。

肝原发性淋巴瘤可发病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50~60 岁的男性[5],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其他常见症状有疲劳、黄疸、厌食、恶心、呕吐等,少部分人会出现发热及体重减轻[6-7]。本病例患者出现右上腹不适,考虑为肝血管瘤较大压迫所致,与肝原发性淋巴瘤的关系不能确定。肝原发性淋巴瘤大多数患者的肝功能表现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红素的异常,本病例患者无上述异常,而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对于影像学提示肝内多发血管瘤的患者,如出现上腹痛或肝功能异常等,同时血常规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绝对或相对增多,应考虑到合并肝原发性淋巴瘤的可能。

肝血管瘤CT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平扫呈低密度影,动脉期病灶边缘点状、半环状、环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向心性扩展并逐渐降低。肝原发性淋巴瘤病灶在CT影像学上表现为低密度,增强CT扫描时,50%的肝淋巴瘤病灶不强化,33%呈斑片状强化,17%呈环状强化。MRI检查提示在T1加权图像上为低信号或等信号,而在T2 加权图像上为高信号[8]。本例患者肝原发性淋巴瘤CT动脉期呈边缘环状强化,静脉期呈中心填充式强化。

肝原发性淋巴瘤最常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次是B细胞淋巴瘤、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9-10]。大多数肝原发性淋巴瘤是在手术后病理及死后尸检才确诊。本病例的术后病理为肝原发性淋巴瘤中极少见的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其中B细胞标志的CD20及泛B细胞标志的CD79α均为阳性。

肝原发性淋巴瘤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化疗、放疗或联合治疗都有报道[11]。本病例术后3 个月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笔者认为,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手术可能是一种良好选择。临床医师应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淋巴瘤原发性淋巴细胞
HIV相关淋巴瘤诊治进展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以皮肤结节为首诊表现的滤泡性淋巴瘤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一例
肝内T淋巴细胞单细胞图谱显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肝脏幼稚样CD4+T淋巴细胞的扩增
ACS患者血清FSTL-1、外周血淋巴细胞中PPAR-γ、 MMP-9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枯骨逢春饮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当心! 淋巴瘤会伪装
肿瘤专家眼中的癌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