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胱固摄针法治疗小儿遗尿经验
2022-04-30刘柏岩赵雪玮蒋海琳王富春
刘柏岩,闫 冰,赵雪玮,蒋海琳,王富春*
(1.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春 130117)
王富春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三十余载,对泌尿系疾病的临床研究具有颇深的造诣,并以其独创的“调胱固摄”针法治疗阳虚型小儿遗尿,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疗效。笔者有幸师从王富春,现将导师运用调胱固摄针法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特点
小儿遗尿症(nocturnal enuresis,NE),又称“儿童单症状夜间遗尿症”,属于中医“遗尿”的范畴,其主要指儿童5 岁以后,每月至少发生1 次,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的症状,且持续至少3 个月[1-2]。中医“遗溺”一词首见于《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直接说明遗尿病在膀胱,基本病机为膀胱不约。至隋唐时期,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遗尿候》中言“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后世医家多尊崇巢氏之论。北宋名医钱乙认为“肾主虚”是小儿遗尿之根本,南宋《仁斋直指方》中更将“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作为遗尿之基本病机。后世医家虽也有认为遗尿关乎五脏六腑者,但肾虚不固,膀胱虚冷始终被认为是遗尿的主要病机。
长白山地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漫长的地理气候特点,每年长达5 个月的结冰期,使当地居民长期处于寒冷的外环境中;夏季的气候特点又让人们易养成贪凉喜冷的习惯,使脏腑被迫处于相对寒冷的内环境。独特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导致该地区人群易出现阳虚体质,病症以寒证多见[3-4]。遗传因素、父母体质及妇女孕期外界环境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长白山地区小儿阳虚体质的形成[5-6]。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旺盛。长白山地区寒冷的气候将本该蓬勃发展的“纯阳”之气遏制于体内,影响了小儿正常的生长发育,使“先天之本”不得稳固;自小贪食生冷的饮食习惯,又遏制了脾阳的运化,湿邪困脾,使后天不能补充。《景岳全书》曰:“凡睡中遗尿,此必下元虚冷,所以不固。”王富春认为,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元虚寒、肾气不足是长白山地区小儿遗尿的常见病因病机,该病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及个人体质密不可分。
2 针法特色
在对小儿遗尿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王富春秉承长白山流派“扶助正气,温煦脏腑经脉”的临证学术思想,结合长白山地区特有的环境特点及多年临床经验,创新性提出具有“注重手法、善用效穴、针灸并用、协调阴阳”特点的调胱固摄针法,以振阳为主穴治疗小儿遗尿症,切中病机、效如桴鼓[7]。
2.1 注重手法,强调得气 临床常见小儿遗尿患者年龄多数在7~12 周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患儿具有一定的配合治疗的意愿,但因紧张、畏针等情绪导致配合度低的情况也同时存在。王富春认为对此类患儿的治疗,需要家长与施术者配合进行。既需要治疗前由家长对患儿说明治疗的意义,进行精神安慰及鼓励,消除患儿紧张恐惧情绪,以放松的身心状态配合治疗;也需要施术者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主动与患儿交谈,转移患儿注意力,同时迅速进针。术者进针时应注意持针要稳、定穴要准、手法要轻、进针要快,以无痛手法进针,增加患儿对针刺治疗的接受程度。王富春认为在对患儿进行隔姜灸治疗时,应以患儿自觉舒适之温热感为宜,体感温度过高易使患儿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进一步治疗;患儿肌肤娇嫩,温度过高也易导致烧伤、烫伤。温度过低,则无法达到治疗效果。因此进行艾灸治疗时要及时询问患儿感受,调整施灸量。大龄患儿自述有痛觉时,可将姜片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若患儿对隔姜灸配合程度较差,可以温和悬起灸代替隔姜灸,灸至局部皮肤潮红即可。
得气,是针刺发挥疗效的重要保障[8-9]。《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亦云:“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患者的针感是得气的主要指标[10],针感的产生与操作手法密切相关,针感的不同也决定着疗效的差异[11-12]。王富春认为在小儿的针灸治疗中,无痛进针的同时也要重视针刺后的得气,以提高疗效。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针刺宜采用轻手法;腧穴定位及进针角度、深度应精准,力求一次进针即得气。若未能得气则先行小幅度提插捻转补法至术者手下有沉紧感,不强求患儿自觉针感。针刺角度一般为直刺,深度则依患儿发育情况而定,针刺膀胱俞、白环俞及三阴交时,进针时直刺至地部,此时患儿可自觉局部酸、胀感,三阴交或有向踝部放散感,针感强度以舒适为度。振阳针刺手法较为特殊,需在特定角度下进针到一定深度,方有向前放散的特殊针感,进而获得更为明确的疗效。
2.2 振阳为主,善用效穴 振阳是调胱固摄针法的第一针刺主穴,是王富春在对古代文献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发现的经外腧穴,该穴具有温肾壮阳,大补元气之功,对命门火衰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具有显著疗效[13]。振阳[14]位于白环俞直下,会阳旁开,两穴连线交汇处(见图1);白环俞为膀胱经第一侧线腰骶部终点,有温补元气的作用,会阳属于足太阳膀胱经,毗邻督脉,能助阳补虚,振阳位于两穴连线交汇处,针刺该穴对两穴及2 条阳经同时起到刺激作用,使双腧穴、双阳经同时发挥作用,补阳作用更强。王富春从病因病机出发,针对长白山地区小儿遗尿“下元虚寒,肾气不足”的疾病特点,选用该穴补元阳,调膀胱,固遗溺。
图1 振阳
王富春在既往临床[7]中发现,当针刺振阳时,患儿会出现向前走窜的热、麻感,此时临床疗效最佳,而这种特殊针感的产生与否则与针刺在皮下的解剖位置具有关联性。振阳穴下皮下组织结构为浅筋膜、臀大肌、骶结节韧带、阴部神经,周围有阴部内动静脉、臀下动静脉、坐骨神经、臀下神经等多种组织伴行,针尖触碰不同组织时针感不同,疗效亦不相同。王富春基于解剖学实验[14]及多年临床经验,探索出以2~3寸毫针,将针尖向前平行于人体横切面,与冠状面成约65°、矢状面成约80°进针时,最易出现上述针感,方可达到最佳疗效。
《灵枢·终始》篇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王富春在调胱固摄针法中,以近部与远部取穴相配伍,即近取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俞、白环俞及局部特效穴振阳,以调节病变局部经气,远取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交,发挥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用,沟通机体上下经气,调节全身机能。现代研究[15-16]已经证实,针刺近取膀胱俞等腧穴可刺激腰骶部神经,促进膀胱收缩;远取三阴交可调节膀胱张力,使松弛者紧张,紧张者松弛。
小儿遗尿症病在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治当遵循“遗溺则补之”的原则。《医学入门》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王富春在治疗中,对中极、气海采用隔姜灸的方法以温补元气。现代研究[17]证据表明,二穴在膀胱体表投影相关位置,局部热刺激能更好的发挥靶向性生物学效应。中极、气海均为任脉腧穴。灸中极,振奋膀胱腑气,使膀胱气化得司;灸气海,温补肺脾肾三脏,使水液代谢得调。治疗中使用辛温之姜片,助艾灸透热之力,更能发挥补肾益气之功,有利于膀胱舒缩,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4 俞募配穴,协调阴阳 俞募配穴,已广泛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中[18-20]。《难经·六十七难》云:“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俞穴属阳,募穴属阴。二者紧邻脏腑,一前一后,一阴一阳,形成俞穴—脏腑—募穴的对应关系,在生理上转输、汇聚脏腑之气,病理上为内脏和体表之气提供出入之所。有学者认为[21-22],俞、募穴及气街组成的通路,是本脏本腑气血横向流注的经络学理论基础。治疗中可起到刚柔相济、阴阳协同的作用。现代研究[23]显示,脏腑的俞、募穴绝大部分都在于所属脏腑的神经节段或邻近上下2 个节段内,这为俞募配穴治疗脏腑病能取得显著疗效,提供了的良好形态学基础。小儿遗尿病在膀胱,王富春在调胱固摄针法中,先以强得气之针刺手法调俞穴膀胱俞,激发脏腑之气;后以温和的隔姜灸再补募穴中极,助推气血流注,提高脏腑功能,增强固摄之力。俞募配穴,“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脏腑为本,刚柔相济,协调阴阳而取效。
3 病案举例
病例1:张某,女,8 岁,2020 年10 月初诊。家长代诉:自幼夜间遗尿。现每周遗尿3 次以上,小便清长,尿量多,呼之不易醒,手足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诊断:遗尿,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治则:温补肾气,调胱固摄。主穴:振阳(双)、膀胱俞(双)、白环俞(双)、三阴交(双)、中极、气海。配穴:肾俞(双)、关元。操作:振阳向前透刺60 mm;膀胱俞、白环俞直刺30 mm;三阴交直刺25 mm;肾俞斜刺15 mm,采用提插或捻转补法至诸穴得气,振阳出现一过性向前走窜的放电样针感后,留针30 min。中极、气海、关元隔姜灸7~9 壮。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睡眠中较前容易唤醒,遗尿次数减少;治疗2 个疗程后,夜间可被唤醒排尿,偶有自觉醒来排尿;治疗4个疗程后,夜间自觉醒来排尿,未再发生遗尿。
病例2:李某,男,9 岁,2018 年12 月初诊。家长代诉:夜间遗尿数年。病史:患儿自小夜间熟睡后遗尿,6 岁后曾于多处就医治疗,效不佳。现症见遗尿,每隔2~3 d 1 次,尿量多,尿色清,面色淡白,形寒肢冷,少动,易疲乏。舌淡,少苔,脉沉细无力。诊断:遗尿,脾肾气虚,膀胱失约证。治则:调胱固摄,补脾益肾。主穴:振阳(双)、膀胱俞(双)、白环俞(双)、三阴交(双)、中极、气海。配穴:足三里(双)、脾俞(双)。操作:主穴操作同病例1,配穴足三里直刺25 mm,脾俞斜刺15 mm,待诸穴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 次,10 次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遗尿频率降低至3~5 d 1 次;治疗2 个疗程后,可自觉醒来排尿。后又巩固2个疗程,夜间无尿床发生。半年后随访,未再出现尿床情况。
按:病例1 患儿自幼遗尿,先天禀赋不足,腰膝酸软,小便失禁,且形寒肢冷,尿量清长,辨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所致遗尿。治以调胱固摄针法为主,配合针刺肾俞,隔姜灸关元,使肾气固摄得益,下元虚寒得补,膀胱开合得司,则遗尿自止。病例2 患儿先天禀赋亦不足,形寒肢冷,下元虚寒,不能温煦膀胱而司开合,发为遗尿;后天又补养不够,少动易乏,辨为脾肾气虚,膀胱失约证。治疗遵调胱固摄针法取主穴,配穴取足三里、脾俞健脾益气,固后天之本,助气血化生,诸穴同用,使先、后天之本同得补充,以后天助先天,脾胃强则气血足,肾气充则固摄有力,下元虚寒得散,则膀胱得固摄而遗尿自愈。
因患儿配合度低,且调胱固摄针法重视针感,因此要求施术者具有较高的手法。另外,要求家长对患儿进行积极引导,调整饮食起居,不过度疲劳,傍晚至睡前控制摄入水分,以减少膀胱尿量。治疗早期,可依既往尿床时间定时唤醒排尿,帮助患儿逐渐养成自主排尿习惯。引导患儿克服遗尿习惯,鼓励患儿克服紧张、害羞等不良情绪。本病病程较长,需要坚定信心,坚持治疗。
4 结语
小儿遗尿是儿科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等心理异常,甚至产生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社交障碍等,严重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现有针对小儿遗尿的治疗多以调节作息饮食、行为治疗、觉醒训练和心理治疗等基础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为主,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遗尿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现今医家治疗多取在前腹局部针刺,而调胱固摄针法以背部腧穴为主穴,尤其是振阳的发现与使用,使针刺调阳之力大增;再配合腹部隔姜灸,元阳得温,针灸并施,使肾气得以充盈,膀胱得以制约,而遗尿则止。
王富春创立调胱固摄针法治疗小儿遗尿症,结合长白山地区小儿特有体质特点,切中“下元虚寒、肾气不足”的病机关键,从“无痛得气、善用效穴、针灸并用、协调阴阳”4 个方面入手,针对病因及主症,温补元阳,充盈肾气,增膀胱司开阖之力,使遗尿之症自止。调胱固摄针法的提出,对于提高针灸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