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文明礼仪教育内容耙梳及教学建议
2022-04-30吉海荣
【摘 要】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涵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文明礼仪内容涵盖自我修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和公共场所礼仪,这些礼仪能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文明礼仪的教学中,教师可搭建多元化的支架,促进儿童自我构建,进而提升儿童的文明礼仪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文明礼仪教育;多元支架;自我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5-0007-04
【作者简介】吉海荣,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6)教师,高级教师,连云港市港城名师。
中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礼仪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风貌。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优秀的礼仪文化则能起到涵养儿童品德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耙梳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把儿童的自我修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和社会公共场所礼仪培养到位,对于促进儿童从成长、成熟到成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文明礼仪教育内容耙梳
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仅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的大事。让他们树立尊重自己和别人的意识,学会沟通交流,培养宽容大度的态度,才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过程中,成为优秀的小公民。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从低年段到高年段,安排了自我修养礼仪、家庭生活礼仪、公共场所礼仪三个层面的阶梯式文明礼仪内容。
1.自我修养礼仪:在尊重、沟通、宽容中促进儿童成长。
讲文明、守礼仪的基础是尊重。为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他人,如统编《道德与法治》一上《拉拉手,交朋友》《我认识您了》《课间十分钟》《上课了》,一下《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大家一起来合作》等课,就渗透了仪表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礼仪、课堂礼仪、文明游戏等内容,既有对儿童维护自身外在形象的指导,又有对儿童爱惜自身名誉,信守自己的承诺等内在形象的指导。六下《学会尊重》一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尊重他人要懂得维护他人自尊心,推己及人,让别人觉得舒服这一待人礼仪,且该课进一步提出尊重他人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教师好好利用《道德与法治》教材引导儿童去尊重自己和他人,不仅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还能形成良好的自我修养。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和宽容。人与人交往常常会发生冲突和矛盾,会进行合理的沟通和交流是一个人有文明礼仪素养的重要表现。在这方面,统编《道德与法治》三下《我很诚实》、四下《我们的好朋友》《说话要算数》《当冲突发生》、五上《学会沟通交流》、六下《学会尊重》等课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引导。其中,四下《当冲突发生时》一课引导儿童探究出化解冲突的具体办法,即“控制情绪—交换意见—换位思考—商议办法—请人调解”五步,行为指导细致,操作性强。六下《学会宽容》一课带领儿童走进“静心泉”“包容镜”“礼让亭”感受宽容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和谐与美好。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发现,“以牙还牙”的冲突解决方式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冲突,得到了“学会原谅他人,其实也是原谅可能犯错的自己”这一重要启示。
2.家庭生活礼仪:在关心、参与、担当中促进儿童成熟。
在家庭中讲礼仪,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使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家庭生活礼仪的关键是关心、关爱。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爱很容易,但感受爱就没那么容易了,学生需要在参与中体会,在参与中学会担当,这样才能逐渐感受到父母的爱。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一上《早睡早起》和一下《让我自己来整理》关乎文明的生活习惯。一上《吃饭有讲究》主要培养儿童的餐饮礼仪:吃饭时长辈先上桌,体现了尊老和爱老的传统;吃饭时摆碗筷,不乱翻盘中的菜,体现了心中有他人的敬人理念。一下《家人的爱》一课中“出必告,返必面”,孩子陪着奶奶说说话、聊聊天、捶捶背,孩子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帮助爸妈干活等,都体现了在关心家人中表达自己的爱。再如三上《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四上《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等课,让孩子了解、体谅父母的辛劳,管理好自己,用自己的行动体贴父母,激发感恩父母的意识和情感,并引导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关心家人。
文明礼仪教育是实践性的。学生家庭礼仪素养的培养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实现。《道德与法治》教材安排了不少家务劳动的内容,其目的是让儿童在参与劳动中学会担当,在具备一定安全知识的前提下,量力而行。如二上《干点家务活》《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两课,教材不仅指导学生如何干家务活,更重要的是从责任担当的角度,说明了承担家务活是家庭一员的重要责任。五下《读懂彼此的心》《让我们的家更美好》《弘扬优秀家风》等课,则通过完成家庭任务单,进行“如何让父母和好”“如何照顾离家远的外婆”等话题的讨论以及“有客来我家”等礼仪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以礼待人的能力。
3.公共场所礼仪:在守规、礼让、维护中促进儿童成人。
在公共场所中讲文明礼仪是尊重社会的表现,也是促进儿童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有效方式。在公共场所,学生要爱国守法,要遵守规则、讲究公德,要学会礼让、维护秩序、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在《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一上《上学路上》渗透了行走之礼,一下《花儿草儿真美丽》《可爱的动物》《大自然,谢谢您》关乎观赏之礼,二上《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及五下《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 我奉献》等课渗透了公德文明意识。其中,二下《大家排好隊》一课,教材不仅呈现了排队的礼仪知识,还注重激发学生的文明礼仪情感,引导学生明白排队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还可以带来安全感、公平性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同时,教材还指出生活中排队的德性要求,如尊老爱幼,紧急情况下应给予帮助和礼让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常常要在公共空间中进行活动,如看电影,逛公园,去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所以更应该注重公共场所的礼仪。四下《买东西的学问》一课讲的是购物礼仪,二下《我的环保小搭档》、三上《心中的“110”》、三下《大家的“朋友”》、四上《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变废为宝有妙招》《低碳生活每一天》启发儿童维护公共利益和秩序,进而引导儿童学习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其中,四上《低碳生活每一天》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引导儿童做一个爱护地球的小公民。通过算一算我们身边的碳排放,感受碳是从哪儿产生的,进一步引导儿童为低碳生活每一天做准备。可以说,教材对公共场所文明礼仪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
二、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文明礼仪教学的建议
活动是道德与法治教与学的中介。《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应该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学习。儿童的品德学习,从来不是建立在空洞的说教之上的,而是要在真实的活动中去体验、建构,并付诸实践。文明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儿童文明礼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搭建恰当而多元的支架,让儿童在实践中进行体悟、检验、辨析、反思等,能让其有效养成文明礼仪素养。
1.基于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搭建开放支架涵养德性。
小学生的认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呈现出从感性到理性递进的特征。在开展文明礼仪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在低年级,教学形式要活泼多样,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让学生模仿表演学习,可以是竞赛式的,也可以是游戏式的,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和学习热情为主。在中年级,教学时要注意学生理性思維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游戏化、情境化教学之外,适量增加辩论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时应更注重学生理性的道德思维培养,可以进行道德思辨,以促进儿童道德理性的升华。
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具有开放性,在设计活动时,要搭建开放性的支架,丰富儿童的体验,涵养儿童的德性。四下《买东西的学问》一课旨在让儿童学做文明的顾客,学会看商品包装的信息,学会辨别产品的优劣,培养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常规的教学会设计“找一找”“选一选”“辨一辨”等活动,教师可将这些零散的活动进行统整,设计一个大活动,并为该大活动搭建开放性的支架。具体做法是:把班级“打扮”成购物市场,营造购物氛围,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以及文明购物指导员。此时,教师为学生的实践体验提供开放性的支架:“市场上”有售卖“三无”产品的,有在电梯旁独自玩耍的,有随便拆开包装的,有没有把商品放回原处的。对此,教师出示问题“你发现不文明行为了吗?身为______角色的你,面对这种行为会采取什么样的处理办法?先独立思考,再和同一角色的伙伴讨论”。如此开放的情境支架和探究支架,激活了儿童思维,他们进入角色,现身说法。如:“文明购物指导员”讲解如何辨别“三无”产品,“售货员”指出在电梯旁玩耍的危险性和不文明之处,“顾客”自觉将不买的商品放回原处等。这样的礼仪指导实效性强。
2.搭建评价支架,能动建构,提升儿童文明素养。
在学生进行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搭建评价支架。评价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让儿童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活动本身进行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都要有评价量表、图片、视频等可视化支架的参与,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动建构,从而促进其文明礼仪素养提升。例如:在二上《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分别为这两种评价搭建支架。教师先出示课间随机录制的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进行评价,在学生不能完全把这段视频中出现的吵闹现象梳理出来时,教师提供了视频的截图,让学生关注细节进行评价,从而为后面如何当好教室的调音师作准备。学生讨论后,教师选出讨论声音大小最为合适的小组,然后提供“声音小了,听见关心的声音;声音小了,听见文明的声音”等标语和“静”的图标等支架,同时让学生制作“调音卡”,送给自己或同伴,让学生在互动中发出“文明的声音”,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3.搭建整合支架,综合践行礼仪,进行践礼养德。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活动应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这样的活动应是综合性的,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具有整合性的活动支架。二上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中《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四课都涉及公共场所文明礼仪的学习,学生在进行每一课的学习时,习得的是相对孤立的文明素养,而当真正参与社会生活时,往往需要的是一个人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于是,在该单元的复习课上,教师把四课内容整合起来,创设了一个“秋游花果山”的生活化、整合性大活动。教师在大活动中设计了学生排队乘坐游1路公交车、车上礼让乘客、下车礼貌询问路线、爬山时爱护景观文物、不乱涂乱刻画、不招惹猴子、不乱丢垃圾、文明聚餐等一系列情境游戏,并搭建了“你觉得哪位同学的行为是符合文明礼仪规范的,用你喜欢的方式给他(她)点赞”的整合性支架。通过评价,学生将情境游戏中所体现的礼仪规范再次巩固,虽是复习,但学生兴趣不减,他们在互动中合作学习,提升了仪表之礼、行走之礼、待人之礼、言谈之礼、游览之礼、观赏之礼以及餐饮之礼的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形象生动,从交流方法、礼仪指导以及法律告知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教师要吃透教材,研究儿童,精化教法,让儿童在礼仪交往中逐渐养成内在的德性。
【参考文献】
[1]吉海荣,王松.谈《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的文明礼仪教育[J].江苏教育,2020(8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