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项目化习作:从粗放到精准

2022-04-29赵梓如

教育视界(智慧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习作教学

摘 要:跨学科项目化习作强调真实的、进阶式的学习任务。基于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奇思妙想》前后两次项目化习作设计,在明确目标、优化活动、修补教学漏洞的系列探究中,厘清课标、教材、生活的关系,情境、任务、目标的关系,进阶式活动、学习评价的关系,实现项目化习作教学设计的精准定位、深度联结、学程渐进。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化习作;习作教学;《我的奇思妙想》;比较分析

以项目化学习为基本模式,融合多个学科,结构化安排写作学习进程,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化习作可以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端正合作态度,发扬探究精神。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时,我尝试采用跨学科项目化习作,前后进行了两次设计。

一、首次设计:粗放式的学科联结与活动设计

跨学科项目化习作教学,有相应的项目名称与课时、目标与任务、过程与结果展示,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真实的、进阶式的学习任务和写作学习。《我的奇思妙想》要求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重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清晰表达。

教学设计时,一想到“真实的写作任务”,我立刻与学校科学组进行了联系:“奇思妙想”,与学校的“科学小发明”同为“发明”,具有联结的可能。于是,设计如下:以“我的奇思妙想”为项目名称,以“进行科学小发明,完成一份产品介绍书,参与学校‘科学小发明评比”为主要任务(该任务主要包含五项活动,流程详见下页图1),以“大胆想象,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借助思维导图与发明涂鸦,清楚介绍发明物的外形与功能;与同学交流分享,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为写作目标。这一项目化习作分四个阶段完成。

信息储备阶段以技术调查为主。学生先明确本次习作的真实任务,进行活动1“ 科技知多少”小调查,完成调查记录表并进行资料分享。教师提示:在发明想象时,适当进行技术升级或技术融合,让发明具备“科学性”。

思路整理阶段以导图绘制为主。此阶段重在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是思维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此阶段经历“学习示例—自主绘制—小组交流”三个环节,重在学习教材中“会飞的木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关注发明想象的角度与内容,从发明物的外形与功能等方面进行关联式想象。

进阶创作阶段以产品出世为目的。此阶段学生经历“发明小涂鸦”“妙笔借智慧”两个活动,这是由画到写的进阶式创作过程。画出发明作品,重在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进一步想清发明物的外形;通过图文并茂的产品说明书,让作文巧变“作品”。从画到写,是学生经历思维转换的又一历程,即具体形象思维到言语逻辑思维的转化。有了思维导图、产品涂鸦的加持,再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片段,结合学会的列数字、作比较的介绍方法,学生的语言表达应不成问题。

展示评改阶段以组织发布为主。参与学校“科学小发明”比赛是本次项目化习作的任务。我们在班级举办小型的产品发布会,邀请语文和科学教师作为评委参与,提前阅读产品说明书,再聆听学生的分享与介绍,作出点评,指导修改。这是一节综合性、活动化的习作评改课,既指向本单元的习作任务,又指向“科学小发明”比赛的参与,在一定意义上将语文学习与儿童生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了联结。

二、实践反思:跨学科项目化习作需厘清三种关系

项目的实践伴随着问题的产生。随着习作过程的深入,学生习作完成度与项目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呈现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学生的发明想象与生活脱节,部分学生的作品停留于童话想象,如“万能的树”可以治百病,“珍贵的果子”可以令人复活,“七色花”能帮大家实现七个愿望等,没有考虑生活需要,想象虚幻;二是学生发明想象与“科学小发明”的要求不符,想象偏重奇思,且未有效链接搜集的科技资料,如“无所不能的书包”可以瞬间转移;“记忆枕头”可以记录梦境等,无法参加学校“科学小发明”活动。

面对问题,我重新聚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将相关内容细细品读,发现跨学科项目化习作必须厘清以下三种关系:

(一)课标、教材、生活的关系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调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跨学科项目化习作,也应具备探究性,用写作的过程作为问题探究的过程,用写作的成果去展现问题得以解决的学习成效,需要处理好课标、教材、生活的关系。

回顾这一次项目化习作设计,我发现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未处理好教材与真实生活之间的融合。教材习作板块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的启发式语言,以及“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等启发式举例可以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需要”十分重要。首次设计未引导学生基于“生活需要”进行奇思妙想,导致部分学生停留于童话想象。

二是未处理好课程资源的融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科技的精彩”为主题,以“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为语文要素。精读课文《琥珀》《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出不懂的问题,借助课文以及查找的资料尝试解决;体会准确而生动的表达;感受不同地貌、不同时代中蕴藏的奥秘与精彩。“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则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新词;通过“照样子写事物”练习初步学会运用作比较这一说明方法。纵观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与顺序可调整优化。比如,可将《词句段运用》纳入项目化习作的教学安排,通过科技新词的学习,打开交流科学技术、分享同类产品信息的大门,为化“空想”为“畅想”做足准备。再如,可将《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课后选做题“如果让你利用纳米技术,你会把它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发挥想象说一说”也纳入项目化习作中来,在写作前,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大胆想象。当然,课程资源的融合不局限于课内、学科内,课外丰富的资源、关联学科的相关资源等都可纳入项目化习作设计。总之,项目设计应在充分运用优质资源中形成结构化、进阶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三是未处理好课标对“关联生活”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这要求调查研究要面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基于真实生活的调查研究,是进行发明想象的基石。调查越真实,发明越“心向往之”;调查越细致,发明越“水到渠成”。首次设计未能关注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要求,导致项目不够聚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准确找寻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真实生活三者之间的融合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践才能真正落实,以素养为本的项目化习作教学也才能往更深处前行。

(二)情境、任务、目标的关系

跨学科项目化习作,立足统编教材,联结课内外,扩宽写作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让学生在真实而有趣的情境任务中,在有意义的写作话题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达成习作目标,并尝试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养。它强调情境、任务、目标的一体化。

在统编教材习作内容的编排体系中,想象类习作占一定比重。从表1来看,想象类习作难度随年级的升高呈循序渐进的态势,有一定系统性和连贯性。细读习作要求,想象类习作呈现出从“编童话故事”走向“编生活故事”、从“放飞式的大胆想象”走向“丰富而合理的想象”、从“将故事写清楚”走向“写故事关注情节,并将重点部分写具体”的梯度。其中《我的奇思妙想》与六年级下册的《插上科学的翅膀飞》都属于科学类想象习作,都倡导学生大胆想象。两者的差别是:《插上科学的翅膀飞》提出了“现实中并不存在,却看起来令人信服的科学技术”的提示,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而又有一定合理性的想象,写出奇特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我的奇思妙想》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只出现“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想发明一些神奇的东西”的提示,并以“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为例开拓学生思路,以“会飞的木屋”思维导图为例启发想象角度,重在激活学生想象力。

因此,本次项目化习作应指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其目的之一应为“根据生活需要展开奇思妙想,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关注想象的奇妙性、丰富性以及去童话性。仔细研究“科学小发明”评比中获奖的作品,大多利用科学技术,对日常事物加以改进和创新,关注在动手做、动脑思中“发明”的操作性、科学性以及现实推广性。与本次项目化习作中的“发明”内涵不尽相同。可见,首次设计的项目化习作的情境、任务、目标之间缺乏统一。

跨学科项目化习作设计,需考虑项目情境、任务、目标的一体化,在富有挑战性和契合目标的写作情境与任务中进行综合性写作。其教学的逻辑起点是统编教材的写作序列,只有厘清统编教材想象类作文的编排思路,在整体意蕴中精准定位本篇的价值,明确“中心”,才能寻准写作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找准学科间的深度融合点,创设适切而真实的情境与任务,促使进阶式项目活动有效推进;切忌“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杜绝学科的简单加减或机械拼凑。

(三)进阶式活动、学习评价的关系

跨学科项目化习作以任务探究为驱动、以进阶式学习为过程、以学习评价为判断,在一个完整的、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方案中展开,强调进阶式活动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

回顾首次项目化习作的学习历程,有几处需要优化。第一,科学技术信息搜集与奇思妙想未产生联结,“科技知多少”小调查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科学技术的信息搜集,为相关发明物的想象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其开展时机不合理,应调整至开拓学生思路之后,在学生确定自己的发明方向后再进行相关信息搜集,更具针对性。第二,例子引路不够深入,导致作品生成性不强。 “会飞的木屋”将“飞”与“屋”进行功能组合,形成新事物;“水上行走鞋”将“鞋”扩展出“水上行走”的新功能;“会变大变小的书包”则是赋予书包能变化的新本领。三个例子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重在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想出“新”意、“奇”意、“妙”意。首次设计时并未引导学生关注发明想象的不同角度,学生想象激活度较低。第三,首次项目化习作活动注重习作评改,忽略了学习评价,缺少有效的评估任务、评价量规和评价支架。

三、再次设计:学科深度联结,活动流程循序渐进

基于上述考量,我重新设计了“神奇发明推荐会”情境,以“根据生活需要,进行神奇小发明,完成一份产品介绍书,向他人推荐”为任务(该任务包含五项活动,流程详见图2),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1)通过图文采访、记录等途径,选择行为、卫生、交通、饮食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尝试写简单的调查报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生活调查、资料搜集、学习示例等,展开奇思妙想,写出想要发明的事物,感受想象与生活的联系;(3)能够借助图示梳理思路,学习说明方法,清楚介绍自己要发明的东西,形成产品介绍;(4)积极参与神奇发明推荐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丰富对自我发明的认识,并尝试修改。这次项目化习作分五阶段完成。

一是生活调研阶段:完成调查报告。教师公布项目化习作任务,出示《不同人群的烦恼》短文,以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班族吐槽道路违停等烦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设计观察与采访清单。学生进行生活观察、采访与记录,并展开交流,同时,学习调查报告格式,小组合作尝试从调查时间、地点、方法、结果等方面完成简单的调查报告。由此,引出习作要求,引导学生根据生活调查明确发明方向。

二是信息搜集阶段:整理科技资料。学生学习《词句段运用》“了解科技新词”部分,理解词语含义;回顾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大胆想象“如果你的发明物拥有纳米技术会怎样”,体会想象的乐趣;出示科技资料卡,明确搜集相关科技资料并交流分享,为想象提供支持。

三是示例学习阶段:绘制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内容,先从“会飞的木屋”“水上行走鞋”“会变大变小的书包”中学习不同的想象方法,再重点学习“会飞的木屋”思维导图,并从多角度展开关联式想象。最后,结合搜集的资料对发明物的功能加以组合与变形,并从发明原因、外形、功能等角度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四是进阶创作阶段:完成产品介绍。这一阶段变原来的“画—写—评”为“说—画—仿—写—评”。增加了“说”的环节,重在借助思维导图介绍产品,通过思路诊疗,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区分神奇发明与童话想象;增加“仿”的环节,重在通过《词句段运用》中关于作比较的学习,以及《飞向蓝天的恐龙》《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中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回顾,进行仿写练习,学习说明文中较为简单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至产品介绍中,完成习作。

五是展示评改阶段:召开“神奇发明推荐会”,小组互相交流与分享,借助提问完善产品介绍;全班交流,推荐产品。

在这五个阶段中,学习评价伴随始终。我设计了《我的奇思妙想》项目化习作评价单(如表2),以期完整、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表现。

相较首次设计,第二次项目化习作更关注学生的想象视角(从童话走向生活),更关注学生的关联式想象(从无根无据的“空想”走向依据已有信息的“畅想”),更关注学习历程与课程资源的高度融合、与儿童学习特征的适切统一。通过这次项目化习作的优化调整,建立起跨学科项目化习作学习结构设计的精准定位、深度联结、学程渐进的设计思路,为进一步研究跨学科项目化习作提供了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J].语文建设,2020(17).

[2]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9(4).

[3]刘艺慧.项目化推进习作教学,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J].语文建设,2021(8).

[4]吴勇.跨学科写作:基于问题探究的学习任务群[J].小学教学参考,2022(13).

(赵梓如,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第二附属小学,邮编:210008)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习作教学
善用微练笔 叩启习作之门
中日惯用语中动物隐喻的对比研究
童心写童言,童真映童趣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比较分析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