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归”之荣
2022-04-29王晓丽
前不久,我作为2022年北京市征兵宣传海报人物之一,登上了街头巷尾的宣传栏,很多清华大学的学生也看到了。在我的鼓励下,今秋有14名清华学子奔赴军营,报效国家。望着校园里笔直的树木,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戎装时光。
2009年10月,是我本科在清华大学度过的第三个秋。我觉得,那是我有生以来最美的秋天——因为,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参军了!
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清华园里的征兵工作拉开了序幕,悬挂于树干间“好儿女,当兵去”的横幅格外醒目。
“当兵去”三个字,字字千钧,无数次闯进我的梦想。没有丝毫犹豫,我骑着单车直奔学校武装部报名。如今,回想起骑车穿过人群时,内心的紧张、兴奋、急切,我仍抑制不住激动。
报名结束回到宿舍后,我立即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父母听完我的想法也很高兴,尤其是父亲,从电话中就能感受到他难以言表的喜悦与骄傲。我父亲一直有个军人梦,年轻时候因为家人反对没有如愿。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小像男孩子一样喜欢玩各种玩具枪,在别的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我跟着父亲几乎把所有的抗战主题的电影看了个遍。
我如愿成为了一名军人,后有幸进入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这个方阵由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女兵组成。
我了解到导弹的1号手操作台最具挑战性,1号手能亲手按下“点火”按钮,把“巨龙神剑”送上云霄。“我要当1号手”,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白天在发射车舱里对着操作台练习,熟记操作台规程,晚上自己根据规程继续默记。一个“号手就位”动作,我每天要练上百次;面对复杂的指挥控制操作台,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半寸厚的作战靴靴底,后跟磨平了两双,鞋帮补了又补……两个月后,在三次专业对抗比武中,我均夺得第一名,通过了“1号手”考核。
2011年7月,女子发射单元奔赴某高海拔地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但在实弹发射前两天,我所在的发射单元被定为备份单元,与“最后一击”失之交臂。我不明白,我所在发射单元的考核成绩最好,我们抽中的发射车性能最好,为什么我们会成为备份?
领导找我们谈话:“被定为备份,说明你们单元的技术过硬,备份之后再无备份。备份单元是非常光荣的,备份才是最后的王牌!”最终我们服从命令,我也更理解了军人使命。
发射当天,当在耳机里听到“退出发射”的口令时,我完成退出操作,和战友们走下发射车。看到另一个阵地的导弹腾空而起,我还是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但这是喜悦的眼泪,为我们第一支女子导弹发射分队感到高兴而自豪的眼泪。
2011年12月,我退伍回到清华园继续学业。回校之后,我牢记军人本色,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我主动申请担任了学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和武装部辅导员,并多次担任北京市海淀区征兵形象大使。2015年7月,我硕士毕业,在众多就业选择中,我坚持本心留校,并继续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留校后,我主要负责国防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并承担学生军训、运动射击、国防类选修课程的相关教学与研究工作。
在学校征兵工作中,我发挥“老班长”优势,于2018年创立了“八一”工作室,为想参军入伍和毕业后想到国防领域就业的同学提供咨询。征兵季,我带领退役同学组成宣讲团队,深入院系进行征兵宣讲。经过多年探索,学校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校园实际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矩阵式征兵工作体系,为大学生士兵征集与培育长效机制提供“清华方案”。
2011年6月,王晓丽
退伍不褪色,做有“兵味儿”的老师,是我的追求。2019年,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项工作中,我所在的武装部承担了“伟大复兴”方阵的训练工作,我作为训练组成员,负责近千人的训练任务。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烈日炎炎下,我精抠细训,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最终圆满完成国庆群众游行活动任务。
对我来说,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求真务实,以身作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一时间清华大学全部课程改为线上进行,我与教学团队制订线上《射击》课程规划。3月11日,教育部到清华大学调研线上教学实施情况,我的课作为全校展示的5门课之一,得到了认可。
清华学子入伍后,我主动带队到部队看望,了解他们的情况,让他们安心服役。在学生退伍复学后,我又协助他们融入学校。2021年,学校成立了退役老兵专项“戎归”计划,助力“兵学生”们尽快融入学校生活学习。有的同学回校后学习跟不上,作为“戎归”成员,我联系学习指导中心,为他匹配一对一助教。同时,我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编撰出版了两辑《清华园里的退伍老兵》图书,为传播清华退役士兵“忠诚、勇气、血性、荣誉”的精神特质,提供了载体。
国防育人是清华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还会定期组织部分同学走进军营,与官兵同吃同住,体验军旅生活。2022年7月,我带着“青春界碑 国土边防”实践支队走访了武警兵团总队执勤第五支队、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在边疆军营,清华学子与军中健儿手牵手、共学习。
工作中的我是快乐的,家庭中的我是幸福的。我曾是一名军人,现在的我是一名军嫂。我和丈夫相识于2011年,他也是从清华大学走进军营的有志青年,如今仍在服役。我们在2013年结婚,家里两个可爱的小宝贝在2017年、2020年先后降生。
2022年9月,我有幸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记得当初报名从军时,有的同学不太理解,而我希望结合自身的梦想与价值,走过无悔青春。服役期间,我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在校期间,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研究生)等;参加工作后,获评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个人”“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等。
至今难忘军旅中的“备份”经历,或许,每一名退役老兵都有着“备份”的准备——“若有战,召必回”是我们的铮铮誓言。作为“兵教师”,我乐当学生走进军营的领路人,继续热爱国防、服务国防、献身国防。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
编辑/朱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