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提高读后续写的协同性
2022-04-29晋珊珊
摘 要: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应紧密相连,两者结合产生协同效应,结合得越紧密,协同效应越强。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语言特征,保持语言风格的协同;聚焦语篇标题,把握故事情节的协同;把握重点词汇,实现情感态度的协同,从而提升学生续写语篇与原文的协同性。
关键词:读后续写;协同;语言风格;故事情节;情感态度
协同是指交流者在动态的“理解—产出”对话过程中通过词汇、结构、情景模式等层面的协同,形成共有心理表征,从而达到顺畅交流的目的。以互动协同模式为基础,王初明提出读后续写的观点,认为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应紧密相连,两者结合产生协同效应,结合得越紧密,协同效应越强。然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续写时出现续写段落的语言风格与原文不匹配,续写情节与原文不连贯,续写段落的情感基调与原文不一致等低协同现象。为了达成读后续写的促学效果,教师可以从语言风格、故事情节、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输出与原文协同性较高的续写成果。
一、明确语言特征,保持语言风格的协同
语言风格是指语言体系本身的特点和语言运用中各种特点的综合表现。在实际续写中,学生常常忽略原文的语言特点,导致续写部分的语言与原文脱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阅读语篇的语言特征,从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与模仿原文的语言表达特征,在续写中沿袭原有文风,实现语言风格与原文的协同。
以浙江省2017年11月高考真题为例,文章讲述了“我”的一家在旅途中因为母亲健忘而发生的一系列趣事。文章语言总体较为平实,没有过于复杂的句式和生僻词,但描写生动,表达较为轻松和幽默。例如,“我”幻想健忘的母亲将自己弄丢时的描述“I had terrible pictures in my mind: ‘Honey, where are the kids? ‘What?! Oh, Gosh... I thought they were being awfully quiet.”,该段词汇平实,但意义传达准确生动,画面感十足,令人忍俊不禁。然而,有些学生续写时大量使用高级词汇和生僻词,导致续写晦涩难懂,无法准确传达意义;还有的学生使用较多消极情感词汇,如描述母亲丢三落四、父亲不满、家庭冲突等,与原文氛围不适切,协同感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问题,学生在续写时应以意义的恰当传达为准则,减少说明性词汇,多使用简洁明了、表现力较强的描述性词汇,也可延续原文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作者的幽默以及一家人欢乐有爱的氛围。例如,学生可将父亲与“我”的旅途辛劳和母亲的健忘活泼相对比,营造欢乐逗趣的氛围,具体描述为“When Dad and I were to set up the tent, what surprised us was that the tent was nowhere to be found. Meanwhile, Mom was lying on the grassland talking merrily to other travelers. Yes, my mom forget to pack up the tent, again.”。
二、聚焦语篇标题,把握故事情节的协同
标题是文章的精华,通常揭示故事的核心事件与重要人物,对故事发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阅读文本时习惯性忽略标题,忽视了文本关键信息,从而在预测情节发展时出现偏差。抓住标题中的题眼,学生就能准确定位故事的走向,从而实现续写故事情节与原文的协同。
以2021新高考I卷的读后续写真题为例,文章讲述了一对双胞胎在母亲节为妈妈做早餐,送上一份惊喜的故事。短文标题为A Mothers Day Surprise。许多学生续写时没有仔细阅读该标题,大笔墨描写孩子做饭失败后的难过,以及父亲安慰孩子的话语,人物与事件多集中于父亲与孩子,弱化了“母亲”这一核心人物,严重偏离故事主线。有些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随意添加母亲生病的情节,导致续写内容与原文严重断裂。
在该案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续写原文标题透露的信息,明确续写内容应该聚焦关键人物“母亲”,围绕“孩子们为母亲准备母亲节惊喜”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基于此,学生可在续写中主要描述因为没能准备好惊喜,如做出完美早餐等,而出现惊慌、沮丧、无措等情绪;也可以描述孩子准备早餐时的认真和投入,母亲收到这份母亲节礼物的惊喜与满足等;也可以联系实际情况,适当提及父亲在孩子准备早餐遇到困难时提供了帮助,或者对孩子的做法表达认可等。
三、把握重点词汇,实现情感态度的协同
词汇通过语境传递信息,建立内在关联。作者经常用具象的词汇代替抽象的情绪表达,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感官、心理等描写,间接展示人物情绪,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续写时,教师和学生要关注展现人物内心的词汇,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具体感官词汇,聚焦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心理描写,揣摩其传达的人物情感,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与原文的协同。
以2016年浙江省高考读后续写真题为例,文章讲述了Jane与丈夫Tom驱车去森林野营发生争吵,赌气离开,后来迷路的故事。原文Jane的情绪变化为“so angry—cried for help—If only she hadnt left mobile phone—so tired—Jane wanted very much to be with Tom—unfortunately—But no more helicopter came.”。学生关注so、if only、very much、unfortunately、 never in life、no more等体现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词汇,更能感同身受,从而合理预测后续情感变化,避免在续写时情感态度偏离原文。
通过聚焦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动作等,学生在阅读续写首句“But no more helicopter came and it was getting dark.”后,更易推测出该段应是关于Jane疲惫、后悔、思念丈夫的内容。继而根据第二段续写首句“It was day break when Jane woke up”,推测Jane醒来后获救的故事。但是续写不应仅仅局限于得救后的开心,根据原文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变化,学生还可以提及Jane看到直升机时的激动欣喜,脱险后的放松感激,见到丈夫后的充满爱意等内容。
在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析文本,敏锐抓住关键信息,聚焦续写内容在语言风格、故事情节、情感态度等方面与原文的协同性,帮助学生在训练中不断强化协同思维,以便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合理高效的续写。
参考文献:
[1]宋颖超.读后续写教学中有效协同的策略[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12).
[2] 袁宏阳. 例谈读后续写中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
(晋珊珊,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邮编:21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