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受众非理性维度及正面引导
2022-04-29崔坤法赵炳利
崔坤法 赵炳利
摘要:全媒体时代,人们迷失于网络繁杂的信息,甚至于出现群体盲动,给社会造成诸多矛盾和动荡不安。本文结合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征,试图从舆论监管、信息真假甄别等方面,纠正受众非理性维度,强化互联网思维,为推进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全媒体;非理性维度;辨识力
全媒体时代,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环境下,来势汹汹、令人猝不及防的舆情,经过自媒体快速传播、发酵,带来严重的后果往往难以预料。及时监控处理和提升受众的信息辨识力,对于消除影响、化解矛盾至关重要。
一、全媒体时代受众非理性维度
2020年6月,一网民以“注射过新冠疫苗的接种者,倘若身体发生不适要注意了,前阵子东海岛一位市民接种完疫苗后感到头晕”为题,在网上发布“接种新冠疫苗致人死亡”的信息。经询问,违法嫌疑人周某为了博取眼球,故意编造接种新冠肺炎疫苗致人死亡的不实信息在网上发布。2021年以来诸如此类违法违规信息频频见诸媒体网络。澎湃新闻就整理了“新冠肺炎疫苗铝佐剂会危害大脑”“南宁境外返回人员是广州疫情源头”“广州高风险地区配送注水猪肉”等九大网络违法违规信息,暴露出全媒体时代网络建设亟须解决的诸多深层次问题。
根据国家网信办的有关总结,网络违法违规信息大致包括以下几类:传播政治有害信息,恶意篡改党史国史、诋毁英雄人物、抹黑国家形象;制造谣言,传播虚假信息,充当“标题党”,利用谣言获利,以假吸睛,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肆意传播低俗色情信息,违背公序良俗,挑战道德底线,损害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自媒体账号恶意经营,大搞“黑公关”,敲诈勒索,侵害正常企业或个人合法经营,挑战法律底线;肆意抄袭侵权,大肆洗稿圈粉,构建虚假流量,破坏正常的传播秩序[1]。
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报道时追求“短平快”,即使是从业人员,也有不少把如何抢新闻、争市场、扩流量当成了报道时的首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把事实客观公正准确地报道出来困难重重。面对真实程度难以保障、虚假信息泛滥的网络环境,当下,应当让受众练就一双慧眼,还事实真相和公道,使受众阅读信息有自己的甄别判断,在海量信息中不被误导,不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行动,增强其信息辨别力。要让受众媒介素养能与时俱进,就必须在更深层次上提升受众传播力、生产力和辨识力。
在此,有必要从新闻定义的角度,摸清信息传播规律,分清事实与观点。一般来讲,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意味着,真实是新闻的是新闻的生命。这种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总体的真实、本质的真实”[2],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和原因都应该是真实的,由事件得出的结论也要有依据,如果没有做到这两点,就容易出现假新闻。在现实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甚至无中生有的报道。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标题党。真实生动的新闻标题包含了最核心的新闻内容,而一味追求新奇标题的“标题党”,常常在标题中添加“专家”“靠谱”“实名”等关键词,以夸大其词、媚俗猎奇、煽风点火甚至无中生有的方式,把个别事件个别人扩大、上升到一个重要议题,以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石正丽发出警告,蚊虫将成为新宿主》《震惊:十年前陈国生预测了此次疫情》《找到了!央视2018报道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等,该类标题通过表达焦虑、恐慌、紧迫的情绪,以制造受众的恐慌感,达到抓人眼球的目的,刺激人们的阅读和转发,其背后是失实的信息、失衡的观点、失重的态度。我们可以从那些耸人听闻、题文不符的标题本身甄别信息真假。
第二,信息源、时间、地名、人名、数字等方面张冠李戴。比如,通过所谓“知情人士”“内幕消息”来掩盖信源的缺失,像“据悉”“据透露”“据认为”“坊间称”等,故意不指明哪家媒体报道或者哪个渠道透露的信息。随着互联网经济日趋繁荣,网络新闻中泛滥的商业排行榜、评比榜,数字往往夸大失实,水分较大。近年来各种造假技术出现,可以通过“换头术”、真声模拟等手段,移花接木,随意拼凑拍摄地点与新闻事件,并以图、文、视频并茂的形态呈现出来。
第三,鸡汤情绪化内容。在读屏和读图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假新闻对文字加工、视频投放都深含用意,一方面可以增强现场感让受众身临其境;另一方面可以对相关传播内容进行完善回顾和还原,引发受众的认知恐惧,扩大传播范围[3]。这类假新闻在文字上善于烘托气氛,通过“终于知道”“为什么”“权威教授发声”等符号,增加自身的可信度,引发受众情感共鸣。
还有一类假新闻,以热点或大事件为由头,围绕生命、亲情等主题大做文章,往往以个人好恶随意缩小或夸大新闻事实,随意拔高或贬低新闻当事人,这类假新闻真假掺杂、刻意煽情、大加渲染、哗众取宠,更具迷惑性。
新闻报道必须秉持中立、客观、公正的价值立场。虽然新闻从业者有自己的情感好恶、是非标准,但这种倾向性要尽量规避和淡化,要做事件的忠实记录者,不要有明显的个人偏见,哪怕是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叙述来表现,也应该考虑到是否脱离具体语境,是否会给受众造成误导。而直接抒发个人情感、个人情绪的文章不叫新闻,而叫散文。如果一篇新闻稿件中大量存在记者直接的感情抒发的内容,而没有厘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没有分析事件背后的逻辑关联,那是有问题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报道也是假新闻。
第四,错误价值导向。不少媒体忙于猎奇,渲染炒作充斥着低级趣味、无聊庸俗的内容。如黄赌毒、金钱、绯闻、结婚离婚、怀孕生产,或者毫无立场地替一件娱乐产品背书做商业宣传。这样的新闻缺乏价值感引导,易造就崇尚金钱和享乐的错误价值导向,对于受众来说毫无价值,甚至有害无益。
与某些利益群体结盟,换取经济上的好处;消极写作,拒绝对公众传播的责任担当;精神撤防,成为庸俗文化的推动者等,都有可能使报道中不可避免地挟带太多短视行为和功利主义。种种偏离违背新闻公正客观原则的新闻,都属于假新闻。
我们所做报道,终极目的是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信息,当受众感知正能量信息的有用性和可接近性时,能够改变态度、规范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社会力量,改善社会风气。违背这一目的的报道,虽然有可能抓住热点、吸引眼球,却不能很好地发挥好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健康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 [3],自然也不能很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不能很好地维护群众利益,更不能很好地促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理性思考
全媒体时代,在匿名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完全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直接面对社会敏感话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对于热点、焦点问题,也很容易引来网民围观、吐槽甚至辣评,众声喧哗使舆论监督变成监督舆论。这是一个群体“失智”时代,谣言发布方式正在发生变革,网络谣言猛于虎,有图未必有真相;这是一个变异传播时代,舆论发酵方式正在变革,各种段子体、动图体、P图体、戏说体等铺天盖地;这是一个无界传播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变革,似乎媒体已无大小之分,记者已无多少之别,信息传播超越地域发行量和收视率;这是一个舆情高危的全媒体时代,沟通表达方式正在发生变革。
全媒体时代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为新时期推进互联网强国建设带来深层思考。
第一,由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呈现出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实时性和传播范围圈层性等特点,受众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从不缺少获得信息的途径或者方式,受众的信息需求表面看似乎更加简便和快捷,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无法了解事实真相,特别是在热点事件中,容易造成舆论偏颇现象。碎片化的信息内容呈现出的不完整性和零散性,意味着语境缺失、逻辑混乱,意味刻意突出或隐藏某些重要信息,使新闻报道观点分化以及引起某一强烈的情感指向。
第二,全媒体时代滋生谣言等传播乱象的同时,事实和真相正变得越来越不受重视或难以获得。自媒体平台有权威发布,也有用户个人发声,在满足用户发布传播信息的同时,真相已经变得次要。伴随这一趋势,政治文化和公共讨论越来越倾向于诉诸情感、偏见等非理性维度[4]。门槛较低、用户众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违规的代价较小,这都是自媒体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知识水平和媒介素养较低、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法辨别真伪、一窝蜂追逐热点的用户,被自媒体圈层的传播行为裹挟着,在面对抉择时变得很任性很固执,只凭感觉去听、去看、去想。常常会不经过理性冷静思考,只是凭借自己的一时冲动和主观意志对问题妄加揣测,发表过激言论,经过网络发酵迅速膨胀传播,进而转化为现实中的非理性行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现实社会生活推波助澜,动荡安稳和谐的社会秩序。
第四,全媒体时代,庞杂的传播内容加上网络发酵,最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产生受众非理性维度。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没有片刻安静的心来独处,再加上网络谎话、流言、绯闻,很容易造成群体共鸣,盲从跟风。这样的舆论环境下,受众不再想去了解事实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久而久之,思维会变得狭隘,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并对自己的认知产生错觉。
三、全媒体时代要强化互联网整体思维
当前许多负面信息、虚假谣言甚嚣尘上,加之公众互联网素质参差不齐,信息辨别能力有较大差异,给网络化舆论传播带来一定的困扰,影响了传播机制的传播效果。因此,必须完善和优化互联网整体思维,做到面对受众有温度、谴责非法有力度、陈述事实有尺度、道义站位有高度,为传播正能量信息建立保护屏障,消除网络杂音噪声,努力掌握舆论场主动权。
(一)把舆情监控列为日常工作之一
网络舆情包含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六大要素,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突发性等特点。尤其是偏差性,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使得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甚至成了有些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容易发展成为有害舆论。
随着全媒体、自媒体自由化程度越来越高,违法违规操作引发的舆情呈上升趋势,使舆论生态的公信力岌岌可危。政府要加强监管,要加强监管平台建设,重视监管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高对全媒体的监管效果,维护网络安全。要认真研究,不断总结,在舆情化解、促进社会新闻正常传播的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加强舆情监控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早有指示,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发表事实准确、分析客观的批评性报道。在同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中,要求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最迟要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在积极应对舆情方面,要做到反应快、速判舆情、稳妥介入、设置议题、权威发声;公布处理结果时,要有事实、有数据、有故事。
(二)加快舆论生态转变,主动引导舆论
自媒体自由发声的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发出了挑战,打破了原先封闭、层级和单向的新闻生产过程,逐渐显露出诸多弊端,舆论领域情感宣泄多、理性讨论少,弱势群体权利抗争渠道依然有限,低质量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真假难辨。因此,要探寻“真相”,在众声喧哗中振臂而呼,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全面地、客观真实地解读、报道,引导社会舆论,使得专业媒体系统不可或缺。
(三)鞭策意见领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在热点事件中,网络意见领袖拥有更多的粉丝,在舆论引导中占据着重要一席,一定程度上掌握着舆论的脉搏,对于舆论走向发挥着重要影响。要引导网络意见领袖有理性、有态度地发表评论,避免其情绪化煽动、断章取义、轻率的人格攻击、极端化的言论和感性至上的简单评判,使其真正成为公共意识和公共利益的看门人、社会正义和世道良知的守护人、沉默的大多数的代言人,为打造一个理智、健全社会,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四)官民理性对话,促进舆论融合
全媒体时代下,民间舆论场汇聚了大量粉丝和新兴的意见领袖,成为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当下,关键是要处理好官方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公共利益是两个舆论场存在的前提,也是社会共同的目标,应坚持公共利益为导向,两个舆论力量合二为一,扭成一股绳,消解和纠正舆论场中偏激和消极的部分。
另一方面,应坚持互动理性对话,降低网络噪声分贝。要本着团结稳定的原则,努力提升网民综合媒介素养,积极改变官方表达策略,倡导让老百姓看得懂、能接受、更亲切的文风,使两个舆论场随时能实现互动和交汇融合,达成内部意见和建议的和谐统一。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清朗的网络空间、健康的舆论生态,还需各方共同捍卫呵护。只有强化互联网整体思维,各方面齐抓共管,并不断增强受众辨识力,才能从深层次上引领社会舆论健康发展,把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不断促进互联网舆论场良性循环,提高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万静.严格监管自媒体账号将成常态[N].法制日报,2018-11-15.
[2] 张华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丰富和发展[N].学习时报, 2017-10-30(4).
[3] 曹文潇.警惕鸡汤化“伪新闻”[N].北京日报,2020-06-24.
[4] 曾璇.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记者观察,20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