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2022-04-29朱斌
朱斌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渗透探究式内容,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处理,针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对应配设,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过程中成长学科综合能力。学生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及时推出探究式教学程序,设定具体的探索任务,学生积极响应,其探索性学习程序顺利打开。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教师要做好教学组织,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传授探索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经验交流,促进其生活认知的内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进入实践性、探索性、操作性学习环节,其参与精神更为主动,科学实验、生活观察、手工制作、信息搜集等活动,都带有探究属性,教师做整合处理,学生积极响应,其教学效果会更为丰富。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借助多种辅助手段展开情境设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中,教师利用学习情境展开调度,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刺激,促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互动,学科认知逐渐形成。
学生喜欢实验操作,教师做好对应设计,确保实验操作效果,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如教学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种植的绿豆芽搬到教室内做展览,并设计思考问题:为什么这些绿豆芽生长情况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这些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学生有实验操作经历,自然有更多发言权。学生对个性操作经验做介绍,有学生认为适合的光照能够促进绿豆芽的生长,也有学生认为浇水能够促进绿豆芽的生长,还有学生认为需要做好施肥工作。教师对学生介绍情况做归结处理,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在这个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推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自然讨论,将学生带入研究环节。
学生有种植管理经历,对相关情况比较熟悉,自然能够有更多触动,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情境设计有多种手段,教师借助问题做具体推动,为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也为学生展开深入互动创造条件。
二、组织活动,传授学生探究方法
学生对互动性、探索性、开放性学习活动比较有感,教师设计需要有对接性,抓住学生心理进行组织,能够唤醒学生学习心理。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计探索活动,学生会主动回馈。如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之中,在太阳底下研究其影子,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为调动学生探索思维,教师设计了探索任务:不同时刻,其影子有不同表现,做细致观察,对一些物体的影子做研究,看有什么样的移动规律。学生接到任务后,开始寻找适合的物品,对其影子的位置、长短等情况做标记,对其移动规律做观察,顺利建立影子方面的认知。教师继续设计活动任务:根据影子变化的情况,我们可以设计出“太阳钟”,寻找适合的材料,根据太阳影子移动规律,找到适合的地方,利用做标记的形式,制作自己的太阳钟。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行动,课堂学习探索气氛逐渐建立。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设计精当,学生回馈自然,说明学生对户外活动有特殊情绪,教师科学组织带来更多效益。特别是“太阳钟”的设计任务,学生有更高的研究热情。学生进入生活情境之中展开学习,其主动性更强,学习思维活动更为剧烈,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和启示。科学探索实验有更高探索价值,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展开研究。
三、优化互动,搭建学生探究平台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探究学习时,要注意进行优化设计,为学生搭建交互平台,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性探索学习,教师组織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推出更多探索任务,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都能够形成崭新教学成长点。
学生对互动性学习比较有热情,教师需要推出适合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借助集体力量展开探索和研究,能够及时唤醒学生学习思维,建立更多学习认知。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手电筒、塑料管道等,鼓励学生做验证实验,光在空气中是直线传播的。学生寻找适合的实验材料,并自行展开实验探索,教师组织学生做互动交流,对实验材料情况做归结处理。学生利用实验做验证操作,从实验中获得一些学习认知。在课堂互动交流环节,学生都能够结合实验操作做介绍。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研究液体中光的传播情况,学生进入开始构建新的实验方案,并自发展开互动交流。
教师设计实验任务,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实验常常需要合作行动,学生借助伙伴力量进行实践操作,创造更多互动机会,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教师有意识创建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对探索问题做深度交流,学生在广泛交流基础上建立学科认知。
四、延伸训练,丰富学生探究视野
教师设计课堂训练任务时,要对学生生活认知基础有一定把握,这样才能做出更为理性的设计和组织,让学生在拓展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
学生对生活化实验操作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需要做好筛选和梳理工作,提升设计匹配性,确保实验活动与学生心理高度契合。教师科学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实践环节,能够获得丰富学习体验。如《土壤中有什么》,教师先期设计了生活探索任务:找到适合的地方,利用手边工具,对土壤进行观察和分析,如果能够借助放大镜等工具,可以获得丰富信息。将观察到的信息做归类处理,列出一个表格,对土壤成分做科学分析,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接纳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行动,深入到生活环境之中,找到一些适合的土壤展开研究,并列出表格,对土壤成分做归结。成果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做介绍,对土壤成分进行介绍,学生积极回应,课堂学习气氛火爆起来。因为学生选择的土壤不同,其观察发现也有所不同,学生对土壤砂砾、微粒、微生物做重点分析,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教师对学生实验数据搜集情况做评价。
教师设计具体的训练任务,成功调动学生探索思维,从学生训练表现能够看出,这些实践性学习任务,对学生形成多点冲击。学生主动进入信息搜集分析环节,借助学科知识进行专业整理和分析,其体验和感知更为丰富。学生对生活探索性学习情有独钟,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以便做出科学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探索环节。
五、对接实践,形塑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生活实践认知呈现个性差异,教师对此需要有更客观的认识,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历练的机会,也能够培养学生生活实践的意识和习惯,这对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成长有更多幫助。科学生活应用机会众多,教师做好对接设计,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探索学习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促使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实现认知内化。
教师组织学生做模拟实验,这是学生最为热衷的活动。如《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师没有条件带领学生到河流边做观察,只能自行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在实验方案设计时,教师组织学生做具体讨论,准备一些材料和工具,做好小组分工,选择适合的地方,推开实验进程。河流对土地会产生哪些冲击现象,需要有雨水泛滥的情况出现,教师组织学生制作农田、山丘、高原等地形,然后用大水进行冲刷,看土壤的变化。因为分工比较明确,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实验环节,开始对实验现象做观察,归结出实验结论。经过广泛互动交流,学生对实验现象做梳理和总结,对河流冲击土地的作用进行深度探索,逐渐理清其中的知识脉络。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做归结评价,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做互动评价,实践活动进入理论构建阶段。
学生对模拟实验有更多感觉,都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还能够积极响应教师指导,展开学术性研讨,对相关信息进行反复推敲和讨论,自然形成学科认知基础。特别是实验讨论的设计,教师设计不同的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认知内化的机会。
科学学科本身带有探索属性,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度分析,设计更多探索性学习任务,为学生规划探索路线,能够形成丰富学习动力。探究性学习带有操作性、互动性、趣味性特点,教师对活动方案做优化处理,对学生生活认知有理性判断,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操作品质。
【参考文献】
[1]颜丽平.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课堂提问策略的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
[2]马艳玲.农村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