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年味
2022-04-29郭冰
郭冰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春节的发展承载着深邃的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既离不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更离不开与时俱进的表达形式和震撼心灵的价值追求。传统春节彰显出的文化自信,正是在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交替迭代中,变得更加立体、可感、丰富。
不变的传统
小时候守着电视机看春晚,大年三十试穿新衣服、拿压岁钱,大年初一给长辈拜年,和小伙伴一起放鞭炮……很多人都对这些记忆印象深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家村上的祠堂。每年大年初一,全村人都會聚集在村里的祠堂。大家在进入祠堂之前会放鞭炮,表示对祖先的敬意。等到鞭炮放完以后,大家会一起来到祖厅香案前,集中祭天地、拜祖先。按照我们村上的习俗,大家是要按辈分高低依次祭拜祖先的。我们小辈只需要跪拜祖先三次,而大人们则要用三牲(鸡、鱼、猪)敬天地祖先,谓之“还年福”。“还年福”对于很多农村人来说,是一年中最有仪式感、最具年味的活动。老家祠堂的外观和底蕴,无一不为家乡的年增添了一份厚重。
现代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列车疾驰而来,过年的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尽管是“千门万户曈曈日”,却没有了“新桃换旧符”的欢喜;尽管我们都陶醉于“春风送暖入屠苏”,却少了爆竹相伴的仪式感。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快,让过年的仪式感逐渐缺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低糖低油健康饮食,网络电话视频拜年,“低头族”在微信群里抢红包……
缺少仪式感的年还有年味吗?我们需要找回年味吗?我认为,年味的本质并未改变,年味只是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然形式不同于以往,但只要人情味不变,形式变化也可以成为习俗之下的常态。春节虽不再像从前那般郑重其事,却正说明了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才有了更多的方式寄托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对阖家团聚的殷殷期盼。
从新的方向挖掘年的内涵,勾勒出年的纹理,酿出不一样的年味,倒也别有一番风味。传统燃放的烟花爆竹,取而代之的是电子鞭炮、贺卡烟花,为我们大年三十聚在一起吃瓜子、看春晚、拉家常营造了一份宁静;过去高油高脂饮食,取而代之的是低糖低油饮食,我们不再“每逢佳节胖三斤”;以往游子因无法返乡和家人团聚而难过,如今的通信便捷,通过网络电话视频拜年,为不能当面道贺的亲人提供了便利;“低头族”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虽错过了偶尔的精彩,但也在这样的娱乐活动中有说有笑。
传承与创新
近几年,我家的过年方式和之前有所不同。大年初一,我和父母在拜访了一遍亲戚后会去电影院看电影,起初以为电影院会无人问津,结果是座无虚席。走访亲戚的方式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是走访了这一家再赶着走访下一家,现在大家都互相打好招呼,组团去有趣的地方“打卡”,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感情。当然,传统不能丢。大年三十的中午,家族聚餐是少不了的,大家将生活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进城里来,在饭店里安排一个大包厢,大家边吃边喝、边说边笑,谈谈学习、工作,很充实,也很开心。
当然,还有舞龙这一民间风俗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的舞龙是在村子里搭个戏台子,或是围着村子挨家挨户地表演。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灯,通过人体的运动展示各种动作和造型,祈求龙能带来好运和吉祥。如今的舞龙形式更多样,技巧更多变:表演场地的范围更大了,会舞龙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舞龙的器材更丰富了,表演技术难度也更大了。这些传承与创新,让我们的年味更悠长。年俗活动在与时俱进,但大家对生活的美好愿景从未改变。
年味,不变的是传统,优秀的传统年俗从未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流失;年味,变中有新,形式更多样了,趣味更浓厚了,亲人之间的感情更深了;年味,需要我们传承,也需要我们创新,传承不意味着守旧,创新也不意味着推翻。总之,年味变的是过年的形式,不变的是亲情。人间至味是年味,年味至味是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