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路径初探
2022-04-29李怡然
李怡然
摘要:加强和改进传播工作,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新时期我国国际传播极为重要的任务。在复杂的形势下,要根据国际传播的发展特点及新时期的新要求,积极通过平台建设抓牢网络话语权、上下联动注重民间叙事、运用共情传播、媒体国际化充分发挥媒体的立体作用等,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国际传播;话语权;传播路径
在新闻传播的国际话语权领域,西方国家已经过多年的操作经验,灵活而隐蔽地运用传播策略适配国家战略的实施,以达到其引领全球话语、主导和维护全球统治地位的战略目的。而我国新闻传播的国际话语权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学者刘卫东提出,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阶段,我们将进入“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新时期,其主要特征就是让中国声音在世界上真正‘响起来”[1]。因此,根据新时期新的传播特点丰富国际传播路径,提高传播效率势在必行。
一、国际传播特点研究概况
国际传播是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对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
第一,从国际传播的历史溯源和现状出发进行研究。学者张毓强、潘璟玲进行了历史溯源,认为如今国际传播的实质是美国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国际化,研究从中国和西方的国际传播底层逻辑辨析中,提出要坚持中国自身的本土化优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实践中寻求中国叙事。学者谢琳、刘笑盈将2021年3月的安克雷奇中美会谈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此次会谈及其报道体现了国际传播新格局的形成,出现了东升西降力量对比、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主动出击的传播态势、社交媒体的新形态等新特点,新格局的出现呼唤着传播策略的新变化,要求我们主动承担新任务,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
第二,从国家形象构建和国际传播实施案例展开研究。学者李永强、于华歌从中国在中东欧的国家形象构建出发,认为先从关系缓和的中东欧入手,要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基本战略框架基础上设置议题进行引导,打造比较优势,突出中国智慧。学者严功军、王露将南非的国家软实力和基于此的传播战略进行研究,认为南非特点在于打造国家品牌、区域软实力。学者许华从民间外交出发,提出应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促进民间沟通与交流,以期达到更精准的传播效果。
第三,从传播渠道的角度对传播的技术和平台进行探索研究。在新一轮全球信息革命下,科技运用和平台建设深深影响着国际传播新格局,给我国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者刘庆龄、曾立通过分析5G技术的新特征,认为其符合并能推动战略传播新范式,提出利用多维度技术创新路径,如将区块链、虚拟技术等结合创新传播内容,运用数据分析等技术掌握用户动态和需求,从而实现精准传播。学者张志安、李辉从分析互联网平台特点和逻辑、构建平台社会语境对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出发,提出要将平台社会进行战略和路径理解、部署,通过多主体的平台思维培养、寻求多元叙事、把握各平台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升网络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第四,从中华文化整体或局部如何走出去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学者赖风从国际传播中中华文化的价值、内容、方法进行路径探析,提出要让世界享受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讲好故事要注重世界人民关心的中国当代发展奥秘,防止“厚古薄今”,并通过建立中华文化的战略传播体系,系统全面地进行传播。学者侯莹莹、司艳辉研究齐鲁文化的传播路径是要将传播理念“走出去”更迭为“走进去”,“走进去”具有更深的延伸感,能达到更深层次的交流。还有学者从中医药的传统中华文化进行战略研究,认为应该加大推介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力度,既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又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路径。
二、不断丰富国际传播路径
(一)有效利用传播平台,牢牢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
网络迅猛发展,网络沟通性和交互性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以网络为平台的舆论场也成为新型的“话语权”阵地。赵蓉英等学者给网络话语权下的定义为“网络话语权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网络平台中相应的网络话语主体所具有主导性的网络引领力、网络传播力和网络影响力”[2],认为互联网具有传统媒体缺少的超时空性、形式多样性,在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发声者,公众的话语权得到了提升,在与其他的话语权主体比较中更具有平民性特点。西方国家在网络空间进行有针对性和技巧性的话语输出,运用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和价值观输出,以实现自己国家政治霸权的目的,因而极具迷惑性和深入性。在重大事件报道中,西方国家会利用自己的技术平台优势,抢占网络话语高地,进行信息传播偏向引导,巩固已有的媒介话语权。
新时期,许多国家经由互联网平台进行话语权争夺。信息不平等的诸多现象,更加体现了国际传播渠道和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在西方封锁下,中国面向国际社会的传播渠道有限,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因此,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是国家在复杂环境下的发声保障,我们在利用现有平台打造网络高地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搭建更多、更好的传播平台,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
(二)上下联动,发挥民间叙事力量
国际传播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3]。一定程度上,国际传播也是具有战略性的。[4]传播的主体具有多元性,而传播对象则是各个领域的特定受众,在面对不同的受众时传播主体就要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才能达到想要的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从不同层面加强国际传播,既要有主流媒体发挥主导作用,也需要民间甚至个人媒体等的跟进,从而形成高度整合的传播体系,发挥国际传播整体效应。
新时期,官方、机构和民间力量共同在社交媒体的传播场域中发挥着良好的传播作用。媒体在报道中持续运用受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如短视频、图片、多媒体等具有记忆点和方便快捷的形式进行报道与传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官媒、自媒体、民间力量联合起来进行有序的跟进报道,同频共振、相互合作,及时互通信息,在网络平台上积极主动掌握话语权,为民众提供及时、丰富而真实的资讯,形成上下联动的传播矩阵,从而提升国际传播效果。
(三)运用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语言障碍问题。语言有很多丰富的表达,因为语言的原因被曲解的事例并不少见,所以在对外传播中要发挥主动性进行译介。因此,要在“润物细无声”的明晰语言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普通民众生活的视角,讲述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以及勤劳、勇敢、善良的精神;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运用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展示中国文明的伟大魅力;从攻克世界难题的视角,讲述中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客观反映中国的人类贡献。
(四)媒体国际化,充分发挥媒体的立体作用
国内媒体要通过不同层面打造世界品牌的中国媒体,加大国内主流媒体国际化程度。主流媒体要主动、及时发声,掌控好传播的“先声权”。在学术期刊等方面,构建起强势而有影响的阵地,积极借鉴国外相关刊物的办刊方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学术刊物的支持力度,打造出国际影响力。要利用好国际媒体,从域外的角度讲中国故事,形成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术期刊、民间媒体、自媒体等立体传播,让世界有更多的方式认识中国,感受中国。
三、结语
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努力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改进平台传播力,切实加强网络传播权,充分发挥民间叙事力量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运用共情传播,有声有色地讲好中国故事,充分发挥国内外媒体的立体作用,突破传播瓶颈,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卫东.战略传播:让中国声音“响起来”:习近平构建国际战略传播体系的视角[J].海河传媒,2021(3):7-11.
[2] 赵蓉英,王筱宇,常茹茹,等.网络话语权评价理论框架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11):23-28+88.
[3] 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 OL].[2022-6-1].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06/02/nw.D110000renmrb_20210602_1-01.htm.
[4] 史安斌,童桐.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新时代的语境适配与路径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1(1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