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转型发展研究
2022-04-29张吉昌
张吉昌
摘要:媒体融合的发展势头不可抵挡,对广播媒体来说,求生存、求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想要达到信息多样化的目的,对于广播记者是不易的——媒体融合虽有可利用的特性,能够为广播记者提供相应的便利和更多的选择,但也有信息来源真假难测的弊端,影响广播记者的判断,所以广播记者亟须增强辨别信息真假、快速寻找资源、广泛搜查内容的能力。本文从媒体融合的现状出发,探索广播记者转型发展之路,从转型机遇与挑战以及转型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给行业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为广播记者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记者;转型发展
如今,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手机等科技产物,以自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即时性、多样性、广泛性、交互性,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优选择。收听广播的人越来越少,上班族只有在上下班的途中才会打开车载收音机了解路况和新闻。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惨淡的现状促使广播媒体在不断地谋求新的求生之路和发展之路。广播记者作为信息的挖掘者、报道者,想要融入融媒体时代,转型发展是必须。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转型发展的机遇
(一)广播记者的专业性使内容取胜成为可能
随着自媒体数量越来越多,市场趋于饱和,为赢得更多的粉丝数量和观看量,大部分自媒体会选择尽可能多地带话题发稿。虽然这些内容通常数量大且涉及各个方面,但真假难辨,且信息量极小、缺乏深度,这些自媒体以试图仅通过新闻数量和覆盖面来获得更多的曝光率。然而这种量产新闻能带来的效果是有限的,也是轻易就能被替换的。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媒体只能做出简述事件内容,而没有任何内涵的新闻,受众可以随意选择其他媒体。对于广播记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他们可以发挥广播媒体的优势和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从新闻深度和看点入手。信息来源方面,广播媒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广播记者可以利用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和自己长年积累的资源,得到普通自媒体得不到的采访机会和内容。一直以来,写有深度、有内涵的报道,都是有职业素养的广播记者所追求的目标,广播记者只需要尽其所长,突出优势,就能有效地增加受众黏性,以质战量。
(二)媒体融合的交互性使双向互动成为可能
过去,记者的名字大都只是被不经意地提及,甚至在有些内容的播送中,为了节约时间,会选择省去信息的获取来源,因此几乎绝大多数的读者不会关心记者是谁,记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局限于报道。如今,很多广播媒体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账号,越来越多的记者或编辑在推文里以“小编”或一些昵称自称,一些文章整体基调轻松亲切,但语言风格也各有不同,让广播媒体原本严肃、严谨的形象在受众的心里有了转变。同时,媒体融合的交互性给了记者更大的空间发挥自己特性,强化记者存在感,内容上可以更有个人的特色,个人风格一旦形成,可以吸引一部分“依赖型受众”[2]。抖音爆火后,不少媒体抓住这个不可错过的机会扩充传播渠道,对于广播媒体而言,这也是建立密切互动关系的机会。以宁夏广电新闻中心为例,2020年2月16日于抖音账号发布了一条采访花絮,记者在雨夜采访社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时,帮社区工作人员戴起了雨衣上的帽子,工作人员小声地回以一声谢谢。这个简短温暖的画面,是在新闻正片中看不到的,但是展现的东西是最能拉近民众和媒体关系的。媒体融合的交互性最大限度地体现在评论、留言功能。受众不再像以往单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通过线上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比以往,在各个媒体融合平台发布新闻内容后,记者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就得到来自受众的反馈,这有助于媒体迅速把握舆论的倾向。近些年,掀起民生节目的浪潮,不少广播媒体也开设了线上投稿渠道,形成了“报道新闻—接收评论—反馈问题—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良性链,借助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致力于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转型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的新闻生产过程的局限性
互联网的开发、各种社交软件的兴起,使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主观立场。在这个“万物皆媒”,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每分每秒都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世界各地传播到互联网上。如今,国内的微信、微博、抖音等手机软件颇受欢迎,国外的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APP也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这些软件因为拥有大量使用者而有着惊人的传播力。如今,不少视频、音频制作软件,只需要在手机上就能完成操作。同时,网络对信息的发布没有过多的约束,对信息发布者也几乎没有设立门槛和要求,因此内容生产成本低且耗费时间短,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在社交软件中上传身边的所见所闻,这也正是自媒体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广播媒体的整个新闻生产过程环节多且复杂,除了基本的采编播流程外,出于严谨的目的,广播媒体往往还需要经过层层校对、审核,才能最终发稿,时效性较差。对于广播记者来说,如果通过传统的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来获取报道素材,可选择的新闻来源并不多。在这样的前提下,受众自然更愿意使用新媒体,因为他们能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取不同类型的海量的信息。[3]
(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互联网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互联网能够提供大量丰富的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另一方面,这些内容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不少信息发布者的信息来源并不准确,甚至部分发布者明知信息是错误的,但为了流量仍故意将信息进行传播。这对广播记者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构思和写稿过程中,当感到思路局限时,广播记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寻找更多新的观点、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撑。但是当他们利用互联网寻找更多新闻素材的过程中,这些真伪难辨的信息,给广播记者带来一定的误导。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在内容的严谨性、真实性及质量等方面的制约严重不足,导致许多用户传播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自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制造噱头、不顾影响,大肆制造假新闻,试图以假乱真、混淆视听,导致互联网平台乌烟瘴气。虽然广播记者对内容的发布、观点的表述都受到来自广播媒体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的约束,但既想要把互联网利用得彻底,又想要在这片深海做到得心应手,需要用更加谨慎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在互联网中找寻灵感时,不受干扰、去伪存真,找到有价值的素材,做出专业的判断和明智的选择。要利用好有限的机会,在海量的信息中捕捉有报道意义的新闻事件,同时稳、准、狠地抓住新闻事件的核心,做出有深度有内涵的报道。[4]
(三)广播记者的处境尴尬
在传统媒体时代,当天发生的事隔天甚至第三天广播才会发布。在融媒体时代,报道和事件的发生得以同步。一直以来,广播记者分工细致,环环相扣,整个团队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完成一条新闻。但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再通过网络实现新闻的传播和接收,这不仅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缩短了新闻的生产时间。如此一来,在产量方面,内容的多样性跟不上受众的需求;在效率和进度方面,广播记者也无法满足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媒体行业,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建立了融媒体中心,参考和借鉴“中央厨房”模式。在技术层面,为了实现素材“一次采集、多渠道分发”,广播记者不再仅仅需要采访、写报道,还要通过多个平台发稿,技术和内容的变革,使报道更具感染力。[5]这不仅需要广播记者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融入,工作内容的改变还会涉及一些工作内容的改变、平台的使用和操作问题。传统的文字记者不再只负责文字稿件的编写工作,拍摄记者也不仅限于拍摄工作,采、编、播工作的融合、穿插。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记者转型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适应新环境的“全能型”记者
记者转型的基本是提升记者自身的能力和技巧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广播记者以往的工作模式对记者能力的要求较为单一,缺乏时效性、即时性。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全能型记者,让记者能够在自己熟悉了解的领域,更好地提高新闻的生产效率,从速度和内容上发起攻势。以江西新闻广播采制的新闻为例,外采记者不仅要应对广播任务,而且均有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稿要求。每条新闻需经“报备—采访—写稿—编辑—两审—三审”的整个新闻采编流程,这就需要记者适应媒体融合的新环境,主动出击、快速反应,力争在第一时间进行发布。
在大多数的媒体中,采访记者往往被笼统分为财经记者、民生记者等,但更加细致的分类可以让新闻的质量更加突出。以民生记者为例,民生新闻内容较杂,可将民生记者再按“线”进行细分,如医疗线、交通线等。记者固定跑一条线,经过时间的推移,会逐渐熟悉、了解到行业的常识,不易犯错。同时,跑线记者还会积累到越来越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今后在采访时,既能作为“行外人”提出大众想知道的问题,同时又能捕捉到一些专业的细节,采访过程中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受访者想要表达的实质,新闻稿自然也能写得更加透彻,使报道内容更加有看点、有价值。
(二)培养媒体融合思维模式
除硬件、软件要跟上变革的浪潮外,广播记者的核心思维也要开始转变。媒体融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广播记者可以利用这一点改变传统的获取新闻素材来源的方式,扩充有限的信息渠道,打破禁锢的思维。广播记者要树立媒体融合意识,意识到媒体融合的紧迫性,在构思和生产新闻的过程中要随时代入这种思维模式,用媒体融合形式,合理整合资源,积极利用资源,尽可能全面、细致、生动地呈现新闻。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和地位今时不同往日,所以广播记者要将“我们想传播什么”的观念转变为“受众想知道什么”,以受众为中心,抓住受众的喜好、习惯,了解他们期待和需求。而想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结合当下媒体融合受众的一大特点——年龄分段。互联网的使用者数量庞大,不同平台的用户都有特定的年龄段,因此内容也要有针对性和侧重点。例如,抖音、微博的使用者大多为青年,这一部分人群往往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所以对于发布在抖音上的内容,广播记者可以考虑加入一些新潮的元素;而一些新闻客户端、门户网站的用户多为中老年或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他们更多需要的是中规中矩,有深度、有见解的语言文字。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尽可能地贴近受众,提高用户体验是至关重要的。
(三)利用互联网发挥自身特性
互联网除了能在新闻生产过程中帮助广播记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同样也能起到良好的成效。有调查发现,由新闻网站、政府门户网站构成的各种网站和广播电视媒体是目前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其中各类网站占比69.86%,广播电视媒体占比30.14%,而官方网络新闻媒体是主流网络新闻媒体的最重要的新闻来源。[6]
由以上的调查统计可见,虽然新媒体的数量庞大,但广播媒体仍然是主流新闻网站的重要新闻来源,说明广播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依然是被承认和信赖的,在媒体行业也仍占有一席之地。如今人们在网络上浏览新闻,都追求效率,很多媒体在制作内容时,往往是“以快制胜”。不可否认的是,阅览所需时长越短的新闻,报道越简单。同时以上的调查也反映出广播媒体的原创内容数量少的问题,因此这是一个致力原创很好的时机,做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原创内容,再利用广播媒体自身的优势,把广播报道做全、做细,提升报道的价值和内涵,突出重围。
四、结语
媒体行业变革不断,转型是必然的,广播记者需要看清当前广播媒体和自身的处境。面对袭来的一阵阵浪潮,迎难而上,提升自己,主动转型突破。要实现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转型,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推动广播媒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文茹.广播记者借力媒体融合的工作创新之路[J].传播与版权,2022(2):7-9.
[2] 刘玥.论广播记者如何提升采访技巧[J].城市党报研究, 2022(2):87-90.
[3] 梁明星.融媒体环境下广播记者的转型探讨[J].传媒论坛,2021,4(24):59-61.
[4] 郭人峰.广播记者的新闻敏感性与受众心理分析探究[J].记者摇篮,2021(12):137-138.
[5] 李泰曦.融媒体时代下广播记者采编技巧:以福建新闻广播为例[J].传媒论坛,2021,4(21):62-64.
[6] 王文利.民国时期广播记者产生溯源与反思[J].编辑之友, 2020(8):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