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音乐教学中美育功能的实现

2022-04-29贾宇

新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核心素养

贾宇

【摘要】音乐学科美育功能的实现要紧紧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极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深挖作品的人文性。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育;核心素养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高度肯定了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并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音乐学科作为普通高中基本美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担负着育人的光荣使命。由此看来,“美育”在中小学校园中推进的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音乐教学具体实施时却出现了与“美育”初衷不符的偏差,部分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了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忽略了精神层面上的引导,这样的“美育”是与2017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相违背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鉴于此,笔者基于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切实实现美育功能做了一些研究与实践。

一、美育功能的实现要紧紧围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美育功能的实现蕴含于音乐教学活动中,而教学活动又不能脱离核心素养。所以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抓住核心素养是美育功能实现的先决条件。

1.以聆听为主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教学活动要以聆听为主,教师要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节课例: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八节“西出阳关无故人”,教师的课堂设计很巧妙。导入环节,教师自弹自唱一首《独上西楼》,优美的琴声和歌声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突出了“诗乐相合”的主题。在作品赏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初听、复听、分句聆听、师生合作演唱等方式去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整节课学生都徜徉在音乐的海洋中,这是回归音乐本真的音乐课,只有这样建立在聆听基础上的音乐教学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2.以实践参与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音乐是一门感性艺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照搬教材是无法感染学生的。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歌唱、演奏作品,创编小型音乐作品等参与性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五节“鼓乐铿锵”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敲击鼓、锣、钹等乐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打击乐器的多样奏法,感受复杂多变的节奏表达出的不同情感。鼓励学生亲身体验鼓、锣、钹的简单奏法,体会民族民间打击乐的独特魅力,并给予科学、鼓励式评价,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自信心。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活动,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进而实现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3.以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力。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感受不同的人、事、物乃至世界。高中音乐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它尤为强调对作品人文内涵的理解,即为文化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自身音乐知识的储备。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节“流水”的教学中,一位教师为了教授这节课,专门去学习了古琴的演奏,还搜集了大量有关古琴、八音等古代乐器的相关史料。在此基础上,她设计的整节课都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古琴演奏淡泊、优雅、深邃、悠远的意境美。教师通过对瑰丽多彩的传统音乐文化的讲解渗透,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了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功能。

二、积极弘扬中华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特征,是中华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国人的魂之所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不忘初心,坚定地传承下去。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学情。一节高效的音乐课,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巧妙运用“体验式教学法”,适当融合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更好地打开学生的“心门”。例如在讲授高中音乐鉴赏第七节“京剧传统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示范演示一段京剧唱腔或一句念白、一个手势,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模仿、体验,感受传统京剧的魅力。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融入了传统京剧元素的流行音乐,如《新贵妃醉酒》《西厢》《在梅边》……引导学生思考流行音乐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所蕴含的民族传承意义,品味民族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心,最终实现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三、深挖作品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1.明确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性。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不断跳动的确诊数字牵动了亿万颗中国心,疫情无情人有情,无数名逆行者奔赴武汉抗疫救灾,是什么支撑他们远离自己的家人奔赴病毒肆虐的武汉?是一颗颗火热的中国心。音乐学科作为培养学生美育功能的基本学科,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坚持以美助德的主张,引导学生明白“有国才有家”,激发其民族责任感,使其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2.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音乐教育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高中音乐教材中包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和思考的优秀作品,每一部作品都闪耀着作者人性的光辉,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命的美好和祖国的伟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枯燥地讲解,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乐段的唱演体验、情境的渲染、组织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等多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赏析《黄河大合唱》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小组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作者简介等文字资料,学生课上配合音响以小组ppt的形式来汇报展示,教师再从“讴歌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角度进行小结,充分发挥其语言魅力来渲染情境。在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等分乐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部分主题乐段,感受奔腾、咆哮的黄河,感受黄河岸边淳朴、坚韧的黄河人,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再配以舞蹈、合唱等丰富的课外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教学能力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成功实现美育功能,教师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教师本身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试问,如果教师本人都对祖国和传统音乐文化没有深厚的感情,他要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和传统音乐的美好?音乐是一门感性艺术,只有自己感同身受,才能将这份美好的情感传达给学生。

其次,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范唱、范奏,以及创新、有趣的教法运用,可以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愿意“听”你说,学生愿意“打开”耳朵,跟着教师的课堂节奏走,这是实现美育功能的前提条件。曾经看过这样一节课例,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得唾沫横飞,下面的学生有的睡觉、有的做其他学科作业,甚至有些学生还带着蓝牙耳机听歌……试问,这样的课堂怎么能够实现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所以,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和丰富、新颖的教法是打开学生心门的唯一钥匙,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过一句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渴望自己成为点火之人,引导学生去探寻、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好,追求孔子提倡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崇高境界,最终实现音乐以德树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健.孩子—音乐课堂的主体[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11).

[2]张莉忠.如何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J].北方音乐,2018(6).

[3]丁相明.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J].戏剧之家,2018(7).

[4]徐惠琴.中小学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10).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美育核心素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美育教师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