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策”并举,提高校本研训实效

2022-04-29吴欣

新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成长

吴欣

【摘要】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以研训一体为特色,加强校本研训的科学运行和模式建构,科学管理、多维联动、总结反思“三策”并举,提高了学校校本研训的实效。

【关键词】三策并举;校本研训;专业成长

一、科学管理是校本研训的根本保障

校本研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需要科学的管理,更需要规范的制度建设。这里的制度建设,首先是将校本研训本身作为一种制度来管理,需要精心建构。另一方面是指校本研训需要依靠相关制度的支持。通过加强学校各种管理制度的建设来保障其高效运行。

1.构建校本研训管理模式。学校实行校本研训校长负责制,并依据校本研训的运行机制和基本操作,建构了四级校本研训管理模式:校长室—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这种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研训模式,强调的是结构化的管理和链条式的作业,能有效提升研训工作的执行力。

2.建立校本研训激励机制。校本研训的高效运行,需要科学规范、扎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保证,为此,学校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来推动校本研训活动的常态开展,促进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训活动。

3.确定校本研训工作流程。学校校本研训的操作需要规范的流程,为此我们按照“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组织落实—材料汇编成册—成果与工作对接”的程序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并逐步形成以“项目制”的方式运作研训活动,最终建构“人—时—事—效”四位一体的操作范式。

4.规范校本研训研究方法。依据校本研训操作的特点,我们确定其基本研究方法是行动研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研究的目的是着眼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改善教学行为。我们开展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观察、教学录像等。

二、多维联动是校本研训的多元载体

1.项目推进。

(1)推进以改进教学管理为目的的校本研训项目。

①“集体备课”项目。“四定三备”法:“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三备”:备课组长根据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工,教师根据分工完成第一次备课;备课组组织集体备课,主备人说课,其他备课组教师补充、完善,主备人根据交流结果,积极思考,博采众长,形成第二次备课,备课稿经学科首席教师审核后下发给备课组教师;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和自己教学风格,对备课稿进行自我调整,形成第三次备课(以红色笔呈现)。

②“教学视导”项目。我们组建学科指导教师团队,定期对各学科青年教师进行教学视导,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备课教案、作业布置与批改”等内容灵活开展,尤其注重课堂教学的视导,认真观察年轻教师对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课堂调控、教学设计和个人教学素养的养成等,课后还会进行教学效果检测;视导结束后,积极进行反馈和后续的跟进再视导。这样的形式使年轻教师尽快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缩短摸索周期,从而尽快成长。

③“领导走课”项目。校长是“领导走课”的第一责任人,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教学管理层的领导按照分管年级或楼层,每天积极开展走动式教学巡查,每个教室的巡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并及时记录和反馈。领导走课的重点是:观察教师课堂常规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做得好的教师进行经验推广。

(2)推进以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的校本研训项目。

①“名师大讲堂”项目。“名师大讲堂”的形式有两种,学年度上学期为“省内名师大讲堂”,主要由本省、本校专家进行专题培训讲座;学年度下学期为“全国名师大讲堂”,由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或者特级教师开展专题培训讲座。本项目按照“制定方案、邀请专家、通知通告、组织开展、活动总结”的流程进行。近年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窦桂梅、薛法根、徐斌、诸向阳以及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王荣生、吴忠豪、彭小虎等先后主持了学校的名师大讲堂活动。

②“校际交流”项目。校际交流是校本研训的一种辐射形式,是跨越校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的有力举措。我校校际交流研训活动的主要形式为联合课例研究和联合专题研讨。近年来我们分别与海口市海景学校、海口市第二十六小学、海口市长滨小学、海口市东门一小、海口景山海甸分校等学校联合开展跨校教研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3)推进以促进观点交流为目的的校本研训项目。

①“读书沙龙”项目。学校积极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促进教师专业阅读,实现学习交流与分享:每学期列出几本教师必读书目,并给每位老师100元购书款,用于征订教育期刊;同时给每个备课组征订一定数量的杂志供老师阅读;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品味书香—读书沙龙”活动。

②“教研论坛”项目。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教研论坛”活动,论坛由不同教研组分别举行,每学期一次;论坛的主题由教研组确定,可以是教师经验介绍,也可以是对教学问题的探讨,还可以是教材研读的分享;教研论坛每次选3人做重点发言,要求有文字稿和PPT,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论坛结束,主持人要将发言文字稿收集整理,并做好教师论坛图片资料的整理。

(4)推进以提升专业水平为目的的校本研训项目。

①“专业培根”项目。学校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着重在教师三笔一画、口头表达、信息技术能力等方面进行固本强元。每周由教导处负责安排,在综合楼一楼展示5位青年教师粉笔字作品。展示时间为一周,周一更换。每周五教师政治学习前,由青年教师按抽签顺序做教育演讲。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语文教师美文诵读大赛,并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②“学科指导教师”项目。学校把学科骨干教师组织起来,成立学科指导教师团队,对学科不同年段的教学、教研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学科指导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参与学科教学视导工作、指导青年教师、打磨学科竞赛课。学科指导教师的量化要求是每周听评课至少一节,每月由学科指导教师组长组织一次听评课反馈小结会议,期末向学校提交学科指导教师工作总结。我校一批优秀青年教师在学科指导教师引领下迅速成长,并在各级各类优质课大赛中取得佳绩。

③“师徒结对”项目。学校组织各学科有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与本学科的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提出培养目标,制定考核细则,开展周期为两年的师带徒活动,并签定师徒协议书。学校还开展青年教师“双师”计划(即教学上的师傅和班主任工作上的师傅),从教学能力和班主任管理上给予青年教师指导和帮助,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

2.课例带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明确提出“校本研训要聚焦课堂”,要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课堂研究作为校本研训的重点。因此,我们把长期沿袭下来的以听评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训,变革为实行“双循环”课例研究模式。

(1)“双循环”活动的基本内涵。“双循环”教学活动中的第一个“循环”即同年级、同学科的不同教师,以每两人为一组,选择相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构思,分别上课,依次评议,循环轮流;第二个“循环”即在同一备课组内选择一位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集中大家的智慧并结合个人的创造在多个平行班中依次上课,依次评议,循环进行。

(2)“双循环”活动实施过程。第一个循环—“三定五环”两人同课异构模式,“三定”指的是定年级、定学科、定教学内容;“五环”指的是选课环节、备课环节、上课环节、评课环节、结课环节。第二个循环—“N班七步”一人同课异构模式,“N班”指的是备课组的一名教师在同年级不同班上进行一人同课异构教学,通过磨课提高教学水平。“七步”指的是选课、备课、上课、议课、展课、辩课、结课。

3.课题引领。

(1)用制度保障课题研究规范有序运行。学校依据教科研工作的特征和要求,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课题研究的实施制度和奖励机制。近几年我们完善并制定了《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课题管理制度》,规定了课题申报的程序、课题研究的管理、课题研究的开展、课题成果的推广、课题经费的使用等。

(2)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推进课题研究。为了促进教师更快成长,我们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积极申报区级以上科研课题。近年来,学校有1项国家级课题结题,有4项省级课题结题,2项市级课题结题。学校积极搭建课题成果转化平台,让课题研究直接运用于实践,比如学校开展的课外阅读课题,已经在各个年级得到实践运用,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3)开展“小课题”研究,践行“草根”科研。一是基于教研组的小课题研究。每学期各个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传统,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实现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共同成长。二是基于教师个人的小课题研究。由教师个人申报,学校审核通过,旨在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注重教师的实践研究和方法经验积累。实施小课题研究以来,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三、总结反思是校本研训的持续动力

1.在研训内容上,要着重提升师德素养和课堂实践能力。

(1)增补教育素养。“教育素养”主要包括良好的品行品德、人文精神、读书习惯和对教育的忠诚度等,而我们很多教师就非常缺乏这样的“素养”。基于此,我们积极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学习领悟学校精神文化、实施教师阅读工程和固本培元专业培训,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素养”。

(2)强化教学能力。教师能力的高低最终体现在教学能力的高低上。教师教学能力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方面是对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认识不足,对课标和教材的钻研不深、把握不准确;另一方面备课水平不高、专业知识较为缺乏;三是课堂教学把控能力不强,教与学严重分离。基于此,以“准确把握教育的核心理念、深入钻研课标教材、开展优质课例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必将成为我们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的重要途径。

(3)充实学科新知。不可否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来自自身的教学压力、学生的成绩提升、家长社会的期待等都给教师套上了无形的枷锁,教师疲于奔命地应付日常琐碎工作。此时,指望所有教师都能自觉地补充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是有一定困难的。基于此,设计科学的、应景的、灵活的、有趣的校本研训项目,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科新知,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2.在研训目的的设定上,应注重学校特色的形成。校本研训的过程应该着眼于特色教师的培养过程,也应该关注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因为学校特色的形成是基于个性化、特色化教师的培养之上的,所以建立适合学校特色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代研训管理模式,应是我们在研训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

总之,校本研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依据自身特色和实际,找准落脚点和出发点,以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用好“三策”、用实“三策”、用准“三策”,必将全面促进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成长
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
浅谈初中语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部曲”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借信息化管理模式,助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叙事研究与阅读反思
青年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