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小学乡土民歌教学实践
2022-04-29王水飞
王水飞
【摘要】将乡土民歌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双减”背景下借助东方市艺术教育开放平台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克服语言障碍,开发地方性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乡土民歌教学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民歌;微课;教学
在教育部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东方市教育局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2021年,东方教育系统开展的“百年初心颂党恩,我与东方共成长”首届乡土民歌微课教学评比活动即为主要活动之一。活动展示了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真实风采,展现了教师高超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资源整合运用能力,反映了音乐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及家长的肯定,特别是在“双减”背景下,学生能够跟着嘹亮的歌声,学唱东方本土民歌,体悟先辈的创作风采,领略乡音的甜美和乡愁的绵长,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可见,充分挖掘乡土民歌的丰富内涵和文化价值,并将之更为有效地引入课堂,进一步丰富中学音乐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及学生的辐射带动效应,让东方本土民歌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承与创新,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实用意义。顺应核心素养背景下音乐课程建设的需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东方市将于2022年11月继续开展第二届乡土民歌微课教学评比活动,并借此开展梯度式课程教学,深入探索东方市乡土民歌教学的目标导向、实践策略和有效评价路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构建。
一、指向核心素养的乡土民歌教学目标导向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这一发展目标,指出育人是美育教学的根本。在2021年乡土民歌微课教学评比活动中,我们也深刻认识到乡土民歌中藏着乡音乡情,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根基,音乐教师既应做一个好的传承使者,又要担当起“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命,引导学生会唱、乐唱家乡的歌。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感受乡土民歌的魅力,乐于挖掘乡土音乐文化的内涵,萌发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民歌的学习过程中认同、接纳、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也正是中小学乡土民歌教学的价值目标。民歌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地学唱民歌,更重要的是将“唱民歌”作为认识、理解民歌内涵、文化、情感的路径,从中体悟传统文化的力量,产生相应的自豪感,最终形成喜爱民歌、乐唱民歌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笃定对民族身份的情感认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承担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承担起培育有民族灵魂、世界眼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的责任,承担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责任。
二、指向核心素养的乡土民歌教学实践策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与课堂教学方式及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笔者在过去一年的乡土民歌教学实践研究及推广活动中,引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传承民族文化、在音乐学习中传递民族精神、在音乐学习中建立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从而初步促使学生形成保护传承、创新弘扬本土民歌的责任意识,收到了较好的阶段性效果。下面笔者结合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当前中学音乐教学实际,就乡土民歌教学的策略一陈管见:
1.突破方言障碍,端正乡土民歌学习观念。东方市是个多方言地区,主要有海南话、军话、哥隆话、黎话、苗话五大方言,且各种方言归属语系互不相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性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上述乡土民歌微课教学评比活动,旨在鼓励更多音乐教师参与到传承、传播本土民歌的行动中来,但部分教师却因方言障碍而止步不前。部分教师对学习非母语的方言缺乏信心,认为学生会对方言歌曲存有排斥心理。其实该问题早被诸多实践者轻松化解:较为速成的方法就是采用拼音标注或是汉字同声(似声)音译,让学生一目了然,便于学唱。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易对非母语的方言歌曲产生兴趣,对“趣味”发音颇为好奇,同时,他们也会为自己“解锁”了一项新技能而略有成就感。因此,教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乡土民歌学习观念,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有的“方言”与“乡音”构成了民歌的独特风味。所谓的“俗气”的语言,其实与当地的地域环境、生产生活的习惯等密不可分。民歌的独特演唱方式,恰恰是民间艺人对生活最真挚的表达和最深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乡土民歌,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塑造他们的审美感知,为后期用方言学唱民歌做好铺垫。
2.善于开发、合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在乡土民歌微课教学评比活动中,评比文件设定选用东方市本土民歌教学的会酌情加分,但所有中小学参赛课例中,仅有3例选用东方本土民歌进行教学的课例,其他皆为海南其他地区的民歌。究其缘由,主要在于大家习惯性采用“拿来主义”。我国各学段各版本的国家音乐教材内容中,有关海南的民歌屈指可数,对于东方本土的民歌更是难觅踪影。再加上教师对寻找素材的主动性不够,寻找渠道受限,对创编更是望而生畏。据悉,参加评比活动的东方市二中张明香老师是通过个人采风收集整理的曲子。西南大学东方实验中学的张锋老师是借用了黎族欧欧调的主调旋律,自己填词创编了有关校园学习的励志歌词。东方市四小的王燕老师则是从民宗局获取的《黎族苗族歌曲进校园》地方教材中选曲。以上三位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笔者认为在本土音乐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音乐教师应有意识地主动收集、学习、整理或改编东方本土民歌,促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教材的开发者,开发出富有东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丰富课程资源,并能结合自身优势和本土特点,创新乡土民歌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好地发掘、传唱具有东方特色的民歌民谣,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引导学生乐唱、会唱家乡的歌,进而让清脆悦耳的乡音在学生的耳际时刻回响,让淡谈的乡愁、深沉的乡情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永久的烙印。
3.巧用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乡土民歌兴趣。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实施教学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对于乡土民歌教学,笔者比较欣赏寇忠泉老师及其团队在《小学民歌教学方法》一书中针对民歌的教学方法提出的观点:“五点一策略”的教材分析,注重乐感、美感以及文化感的“三感”统一的教学主张,具备“演着学”的教学理念,讲究创意实践的策略,实施“声—景—情”的教法,实践文化融合的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选用歌唱、律动、演奏、表演等方式,借用多媒体辅助,让学生多感官进行音乐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此外,学生在体验和感受的同时,其他相应的素质也因此得到了合乎规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