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应用类课题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省域推广的实施策略
2022-04-29万钰肖笛符萍
万钰?肖笛?符萍
【摘要】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省域推广应用实施路径的基本形式,成果应用类课题要求课题组在研究前要明晰课题的定位,明确主要任务,确定研究目标与方法,合理制定研究方案;在研究时通过丰富活动形式、明确活动目标与主题、规范活动要求和流程、提高活动参与度来增强研究的实效性;在管理中要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有效整理研究资料、客观评价研究过程来确保研究的真实性,从而提高成果推广与应用的实效,真正发挥科研成果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省域推广应用;成果应用类课题;实施路径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要求“建立健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发布制度和转化机制,激发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学校、企业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拓宽成果转化渠道,创新转化形式,推动教育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近年来,海南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事业发展迅速,不断产生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但成果的推广机制较为传统、形式比较单一,其产生的效果十分有限。为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生产力作用,我省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以成果应用类课题为基本形式的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省域推广实施模式。该模式以课题研究带动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一方面可充分调动中小学教师对科研成果的应用积极性,同时也可促进优秀教育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完善与创新,为中小学科研成果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效路径。
一、课题定位: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
成果应用类课题是2021年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门设置的课题类别,也属于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一种,但在研究内容、形式和管理要求上又与其他规划课题有所不同。一般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是课题组通过研究中观、宏观层面且事关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问题,产生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是属于原创性研究。而成果应用类课题则无需做原创性研究,只需要课题组将专家团队持有的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以改进、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完成规定的推广应用活动,并取得相应的成果应用效果,经专家团队验收合格即可予以结题。成果应用类课题的申报对象主要是乡镇农村学校和市县薄弱学校,在各个课题组选定拟推广应用的成果、提交立项申请后,由持有成果的专家团队来进行立项评审、过程指导与结题鉴定,其研究周期为两年。一般来说,每项成果可在多所学校进行推广,同一项成果可立项3~6个成果应用类课题。由此一来,课题组可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全面统筹安排、落实优秀成果在学校的推广应用工作,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缩小与优质学校的差距。
二、研究规划:突出全局性
成果应用类课题的研究规划要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为主要内容,以总结提炼经验为契机,要明确双方的角色定位和主要任务,明晰研究总体目标,从顶层设计入手合理制定研究方案,突出整体规划的全局性。
1.明确角色定位与主要任务。角色一:专家团队。作为成果的持有方,专家团队的主要任务是指导、监督与评价。第一,专家团队需对所持成果内容了然于胸,并对课题组进行培训,介绍成果的主要内容、推广价值、推广方法等,呈现与成果相关的示范课、教学设计等配套资源,为课题组答疑解惑,确定成果的推广方向。第二,专家团队需建立包括所有应用同一成果的课题组在内的微信交流群,在研究过程中进行全程监督、指导,必须要到学校进行现场听评课等教研指导活动,引领研究方向,监控研究进度,调整研究方案,指导材料撰写等,其中成果推广负责人每所学校至少入校指导1次、上1次示范课或做1次专题讲座。第三,专家团队需结合成果内容完善成果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及具体评分标准、办法,然后依此以推广应用过程的评价指标对课题组的研究进行评估鉴定。
角色二:课题组。作为成果的应用方,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实践与总结。首先,课题组可通过研读文献、参加讲座、观摩课例、交流研讨等方式进一步学习、内化成果的内涵,形成自身对成果的个性化理解。其次,课题组要依据实际情况,如成员的研究能力、研究的外部条件等,创造性地设计研究计划,选取研究对象并实施计划,完成包括但不限于12次的主题活动,取得一手实践资料。最后,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课题组要及时分析资料、反思总结,将成果转化为适合推广校实际情况的经验并梳理成论文、制度、文件等具体形式,完成最终的课题研究报告。
2.明晰研究目标与方法,合理制定研究方案。基于对成果的理解,课题组要明晰研究的总体目标,可按类别和层次梳理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思考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理清研究思路并合理制定相应的研究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是展开研究的首要任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成果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推广范围、研究过程安排、具体任务分工和相关要求、评价方式、组织领导、条件保障等。课题组需要依据推广校的基本条件详细地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方案,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做好教学实践等任务的分工安排。
三、过程实施:增强实效性
美国学者皮尔斯指出,任何一个观念最本质的意义在于它能引起人的有效行动。因此,课题组在推广成果的过程中要增强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丰富活动形式、确定活动目标及主题、规范活动要求和流程、提高活动参与度等方式让教师在实践中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和观念,真正将科研成果落实到教学一线,发挥科研成果的实际效益。
1.丰富活动形式。成果应用类课题以各类主题活动为基本研究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类活动。第一,“请进来”,即邀请专家团队到推广校进行培训指导;第二,“走出去”,即课题组走出本校去专家团队所在校或者应用同一成果的其他推广校观摩学习、交流研讨;第三,“聚一起”,即所有应用同一成果的课题组与专家团队进行联合研讨,由专家团队负责策划、组织,由推广校轮流主办和负责经费支出;第四,自主活动,即各课题组结合本校的教研活动来制定活动主题、形式与要求。以上四类主题活动通常以专题讲座、示范课、观课议课、实地考察、研讨会、作品评比等线上、线下的形式来展开。一般来说,在为期两年(四个学期)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应完成不低于12次的主题活动,即第1和第4学期每学期不少于2次、第2和第3学期每学期不少于4次,其中“请进来”和“聚一起”活动要求1学期1次,“走出去”活动要求在第2和第3学期内完成4次。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课题组既可做到学习吸收又可做到内化实践,不断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及时有效地进行阶段性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以此增强研究的实效性。
2.确定活动的目标和主题。正如要做好课题研究需先明晰研究目标一样,课题组在开展任何一项研究活动之前都要明确活动举办目标并冠以主题。通常来说,“请进来”活动的举办目的主要是指导评价,“走出去”活动的举办目的主要是观摩学习,“聚一起”活动的举办目的主要是交流研讨、相互督促,而自主活动的举办目的主要是实践反思。例如,首次“请进来”活动的举办目标应是使课题组成员精准理解所应用的优秀成果,并明晰成果的推广方向,所以课题组可以冠以主题为“课题引领”或者“请进来、促成长”等。而最后一次“请进来”活动的举办目标应是专家组鉴定与评价推广效果并指导课题组完成总结报告,所以课题组可以冠以主题为“成果交流暨结题指导”或“课题汇报”等。同样的,关于其他各类主题活动,课题组可根据活动具体目标自行确定活动主题。
3.规范活动的要求和流程。在确定活动主题和举办目标之后,课题组需要做的是规范活动的具体要求和详细的活动流程,要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明确并压实各方工作人员的职责,要在活动通知上标明活动的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参与人员、报名规则、签到形式、防疫要求、联系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并且按照时间节点列出活动的详细流程,标明活动的主持人以及各项安排的主讲人,为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4.提高活动的参与度。一项活动举办成功与否和活动参与度的高低密切相关。为提高活动的参与度,课题组首先要瞄准目标人群并根据目标人群开设有质量、有创意的活动,增加活动的吸引力。其次,课题组要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丰富宣传的形式,可利用朋友圈、微信群、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宣传,或邀请名师、专家助阵来提升活动的影响力。除了需有效地进行宣传,课题组还需通过各种考勤手段来保证参与人员的参与率,比如将组内成员考勤列为活动效果的评价指标、为参与活动的教师申请基地校培训学分等。
四、过程管理:确保真实性
为保障成果应用类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课题组需在研究初期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在研究过程中有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客观评价研究过程,以此确保研究过程的真实性。
1.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因此自课题立项之后,课题组需要建立完善的课题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课题的研究过程。首先,课题组要制定定期研讨、总结汇报制度,可规定组员在每一次活动结束之后都需反思总结,形成文本。其次,课题组要制定定期检查制度,根据自定的研究计划定期检查研究进度、研究材料。再次,课题组要制定评价制度,可按照全省统一的推广应用活动评价指标对组内的研究进行自评。最后,课题组要制定公示监督制度,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及时将美篇发至专家团队组建的微信交流群中供专家组和其他课题组查看,将推广应用活动公开接受监督。
2.有效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成果应用类课题多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因此,有效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组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一,课题组要提高记录研究过程的意识,通过制作美篇、建立资源库、填写过程记录表、制作活动简报等方式收集研究的原始材料,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其二,课题组要规范地记录研究过程。每次活动的美篇都需依次呈现以下内容:活动方案、按顺序注明姓名的专家组合影照片和课题组合影照片、不少于10张照片且不少于500字的活动全过程图文记录、专家填写好的推广应用活动过程评价表照片。其三,课题组要学会分类整理各类材料。比如按材料的性质来分,研究计划、活动实施方案等属于计划性材料;前测问卷结果、调研访谈基本情况等属于基础性资料;教学设计、听课笔记、评课记录、活动美篇等属于过程性材料;阶段性总结会议记录和报告、后测问卷的结果等属于总结性材料;学生作品获奖证书、教师课例和论文获奖证书等属于成果性材料。其四,在分类整理完材料后,课题组可按时间将材料排序,并编目归档,加强保管,以防遗失。
3.客观评价研究过程。为确保过程评价的客观性,需要设计推广应用活动过程评价表,采取交叉评价方式来进行过程评价,即课题组的每次活动除专家组打分外,应用同一成果的其他课题组也要根据活动美篇进行打分,以此促进各课题组之间相互监督、形成竞争。
课题组每次活动分数由专家组评分和其他课题组评分组成,其中专家组评分占60%,其他课题组评分占40%。例如,课题组A、B、C应用同一个成果,课题组A的单次活动总分为100分,其中专家组评价总分为60分,课题组B和C的评价总分各为20分。专家组每个成员独立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平均分,由此得出为课题组A的专家组评分。课题组B、C的评分方式同上。三个组别评分相加后的分数为课题组A此次活动的最终得分。
整个课题研究的活动过程评价基础总分为1200分。此外,基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原则,在过程评价方面还增加了部分加分项,比如课题组举办或者参加除12次必备活动之外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科组教研活动、与课题内容相关的培训活动等,各课题组和专家团队可酌情加分。
诚然,构建一个有效的教育科研成果省域推广机制,让优秀的成果能够真正被应用到一线学校的教学中,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海南省已遴选了第一批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项目,也成功完成第一批成果应用类课题的结题鉴定。在接下来的第二批成果推广中,我们将不断优化成果推广的过程设计,持续完成成果推广应用的机制,以此促进学校教学改进和教育质量提升,真正发挥教育科研成果的生产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2019-1-30.
[2]伍海云.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路径新探[J].中国教师,2021(11).
[3]王富英,叶超,吴立宝.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形体与运行机制[J].教育科学论坛,2018(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省域推广与应用机制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Y202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