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养老话题成热议
2022-04-29欧阳璐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话题也成为全国两会的热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一词被提及10次,成为民生领域的关键词。当养老话题成两会热议,养老行业再迎政策支持时,老年人的幸福生活也近在眼前。
重视社区养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花园井社区党总支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岳喜环建议,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纳入地方财政保障,提升资金投入精准度,加快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的整合利用。支持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配备中康复护理设施设备和器材。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推动专业化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博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温显来指出,近期《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1》对90个城市共超过60万个社区开展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1.70%的社区在1公里范围内具备养老设施,社区养老设施明显不足。温显来建议,提高新建小区及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的建设要求,按照新建居住小区人均不少于0.2平方米配建养老服务设施,落实与住宅规划、建设、验收、交付使用上的同步。按照每个街道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一个养老驿站的标准,打造立体全覆盖的社区养老网络。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文浩建议,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完善和创新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制度政策,为老年人营造良好、健康、多元的养老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黄晓渝提出完善医疗护理上门服务体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建议增加“上门出诊”“定期家访”“医疗护理服务购买”等灵活的医疗切入模式,提升居家健康保障。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群体建立专门健康档案,增加失能老人家庭护理费用纳入“社会保险”的政策,并分层次培养养老医疗护理人才;将“智能可穿戴远程监测”纳入医保支付,全面启动健康管理新模式。
加强适老服务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浩然认为,目前适老服务保障体系仍不完善。适老型产业发展进入“攻坚期”,但行政资源、信息化、人力资源以及场景应用等方面仍缺乏明确的规制与标准,应用场景载体与老年人生活、使用习惯的匹配度有待加强。社会资本参与适老性服务积极性很高,但因缺乏明晰的标准及准入制度,适老性服务机构与终端水平参差不齐,市场与服务模式仍不成熟。
江浩然建议,明确社会力量参与适老服务标准。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资本以及个人参与适老服务建设,要明确适老服务机构及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及监督管理体系,给予合规的社会资本以优先审批、税收减免、低成本资金等优惠扶持政策,引导优质资源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完善标准体系,提高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品质和效率。将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纳入规范改造标准,促进适老化改造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结合地方实际以及具体生活场景,制定适老化改造清单及安全性标准规范,形成一套覆盖中央和地方的体系化标准。
加强养老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人大农委主任委员刘金接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还伴随着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小型化、少子化,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比例不断攀升,对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结构将带来深刻影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难和短板。他建议中央财政设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教育培训,落实养老护理员政策待遇,健全人才激励褒扬机制等。
全国人大代表、奥克斯集团董事长郑坚江建议,引进与培育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一是引进国际化水平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以点带面提升养老服务行业的服务能力水平;二是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及相关课程,形成一体化的养老护理员培养体系;三是打通养老护理员职称与待遇上升通道。
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金李提出鼓励部分城市老人在农村长期居住养老。金李建议,鼓励部分年纪较大的农民工回流,鼓励部分城市老人在当地农村长期居住养老。在他看来,这既能降低养老成本,减轻对于城市资源的挤占,又发挥有条件的城市退休老人余热,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朱晓进建议,加快建立与老龄化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老龄工作管理机构。在国家层面设立老龄事业部,对老龄事务进行统筹管理。
发展老年金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确保按时足额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根据人社部的消息,从今年1月开始,已在全国范围内对地区间养老保险基金当期余缺进行调剂,用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的逐步推进,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是否调整也引起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审计局一级巡视员谢津秋建议,做好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衔接,尽快明确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与地方政策差异解决办法;各省市政府提早做好地方政策与国家政策对接预案,协调人社、财政等相关单位,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及政策差异过渡、衔接工作,提前测算政策差异对地方影响,做好地方财政资金足额预留。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提出关于取消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6%的收入限制条件的提案。孙洁建议,改变现有按月收入6%和1000元谁低的扣除方式,适当提高延税额度,将个人投保商业养老保险支出作为专项扣除项目简化操作流程,提高政策吸引力,扩大政策受益人群,充分发挥税延养老试点的作用。
推进智慧养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补齐妇幼儿科、精神卫生、老年医学等服务短板。
智慧养老就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三胞集团董事长袁亚非提出建立统一的养老大数据标准。袁亚非表示,养老大数据建设是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基础,一套完善的养老大数据应是民政、公安、医疗、保险等多部门的数据集合。他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实现机器人辅助生活服务与康复训练,补齐养老护理人员短缺问题;推动情感陪护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尤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品支撑,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实现情感关爱;打造科技适老平台,营造优待善待老年人的良好氛围,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关注的重点是“人工智能”。针对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现状,刘庆峰建议加快推进康养机器人的成果转化,在康复训练和安全监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推动陪伴机器人专项课题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联通党委书记兼总经理张云勇提出,利用电信运营商联合产业链协同各方资源,并基于此,进一步打造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将银发族人群的医护健康、紧急求助、生活消费、情感陪伴、精神文娱等多种服务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协同社区、医院、餐厅、药店等各方资源进行跨界合作,打造全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健康养老生态圈,为用户提供“食、医、健、护、乐”一站式的优质养老服务。
进一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代表们也提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孙洁建议将我国老年人的起始年龄定为65岁,只有65岁以上人口才能享受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和财政补贴等,这更符合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延长的现实,而且也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孙洁建议建立专门机构和“时间银行”机制,对老年劳动力资源进行跟踪调查、统计和“时间银行”管理,推进老年人互助养老。
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提出,研判和启动老年就业市场自愿原则延迟退休。他建议在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探索并推动老年人就业的相关机构,引导老年就业市场的成长,组织专家学者启动老年就业市场的研判。在就业市场和相关的就业招聘中,试点开设老年人就业柜台,开招聘专场,寻找并扩大属于老年人的就业岗位;在宣传舆论层面,通过相关工作的开展,让公众对老年就业市场有更多的了解和建议,共同推进这一项工作。
编辑/欧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