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场”视角的竖笛教学有效策略

2022-04-29简洪岩

新教育·综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学习方式

简洪岩

【摘要】基于教育中“生命场”的理论研究,在竖笛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权利,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通过吹奏竖笛教学的解析,进一步研究在竖笛教学中促进学生提升品格、张扬个性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生命认同感的发展。

【关键词】竖笛教学;综合素养;课程组织;学习方式

乐器学习对学生审美意识发展、音乐技能进步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有些学生是在被迫、压制中“含着眼泪”拿起了乐器。以竖笛教学为例,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会吹一首歌”为教学目的,各种练习谱、各种手把手教学、各种“愤怒的呼吼”,孩子们“含着眼泪”学完了内容。而精疲力竭的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一个现实:“教”只是家长、老师的手段,甚至是强制手段,孩子在这样的压力下被动学习,以致于竖笛教学成了机械式、固定化的练习流程。只有立足于对生命的审视,把学生当做一个主动的、独立的、有创造性的音乐灵魂来看,才能在竖笛教学中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随性的、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

一、竖笛教学中“生命场”的基本特征

1.学乐器是一种生命体验。教学本身是一种生命活动,更何况又加入了乐器,老师眼中的乐器,在孩子眼中或许就是一种玩具,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是生命的本真思考和心理想法的体现。无论是吹奏乐器还是玩转旋律,每个学生都会给学习贴上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不断地构建和创造着自己生命的“最近发展区”。在“生命场”指导下的竖笛学习不应该是单一的“老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师需要展现乐器的“玩”味,激活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喜欢的情感,真正落实及发挥体验意识,只有切身体验才能让兴趣成为学生生命的活力和张力。生命体和非生命体最大区别就是情感,无论是乐理知识还是吹奏技巧,缺少了爱憎的情感,谈不上将知识技能生命化。在教学中落实“生命参与、情感体验”很关键,无论是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的实例演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是在聆听中树立“我也能吹好”的自信,学生都是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活动和体验。有了直接的心理作用,教师也能结合学生的体验感受,做出对应的调整,也能针对不同的学情做出对症下药的指导,到那个时候被学生看作玩具的乐器就会变成能奏出优美音律的工具。

2.音律呈现生命的温度。教育能引导生命的生长,生长就是生命的本真,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生长最大的特征就是隐藏性和独特性。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怎么能苛求在课堂上每一个孩子都一个姿势、一个音调、一样爱上竖笛呢?学生的喜欢或不喜欢、开心或难受、对美或丑的认知不都是生命该有的特征吗?所以在竖笛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畏难情绪、呵护学生内生的音乐感动、减少“学了好久怎么还不会”的苛责,这就是对学生独特性最好的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就像一把锁,老师只用一把钥匙打不开所有的锁,认识生命本身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竖笛教学中无论哪个环节都应对学生有包容心和耐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音乐体验,能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无论是语言交流还是组织活动,多体现人性的温暖,这样生命的生长就有了阳光和雨露,这是生命独有的温度。

二、竖笛教学中的“多点”思维及作用

1.精准定位学习的“出发点”。

(1)“动起来活一点”。教育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途,但是教育是有出发点的,这个点在哪里呢?时至今日,我们要看到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教育有特殊的使命和属性,需要考量教育教学的精神性、文化性、素养性,凸显“以德育为主促进综合素养发展”的核心思想,体现教学与教育、德育与智育、能力与品德、德育与美育,采用对学生素养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多元途径。竖笛教学中要动用一切手段,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身体特征,让学生“动”起来,如在竖笛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哼、动手学、动脑想,学生“动”起来才会实现能力的提升,以如下一个教学小片段为例。教师首先出示节奏型:4/4 X X X X | X———||,组织学生练唱,然后从主题旋律三个音中任意挑一条旋律让学生自主练习,学生有了初步认知和感受后,再提高创作难度,给出变化的图形谱,如:4/4 ☆ ☆ ○ ○|□— — — ||等,最后,教师选择打击小乐器随意地敲出2/4、4/3、4/4等节奏型的节奏,学生根据敲出的节奏进行即兴创作。创作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留意生活中各种有趣的声音,运用所学的竖笛音高进行模仿、再现,抓住身边的音乐元素,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到“动”起来的快乐。

(2)“教学看得远一点”。新时代的教育更加注重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的理念,对人的精神文明需求,知识能力运用、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选拔更注重综合、全面的素养培养。竖笛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考虑如何借助多元途径融合教学力量,首先是教学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整合及协作,一个教师只是一个能力个体的存在,当多个教师以班级、年级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1+1大于2甚至大于3、大于4的可能,本质就是促进及整合教师资源,整体提升教师素养;其次,竖笛教学可以构建教师科目融合的体系,如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小学教师“多角色”属性决定了美育课程体系不能仅靠部分教师,多学科相互融合教学、各科任教师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再次,家校共育的竖笛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小学生的成长轨迹主要集中在学校、家庭,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共育模式的构建,是家校联动、合力教育的主线,共同着力才能提升美育的实效性,让美育的落地更稳,学生的全面发展之路也走得更远。

2.方法决定过程的“生长点”。

(1)“游戏激活兴趣点”。兴趣点的激活可以有多个途径,游戏化就是一个最好的方式。如利用游戏开展气息练习,可以将不同的训练任务放在气球中,学生扎破气球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专属学习任务,还可以加入小组合作、比赛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竖笛吹奏姿势有严格的规范性,学生会有一种拘束感和被限制的感觉,这都是正常的行为表现。要是将姿势训练演化为情景剧,加入表演元素会怎样呢?教师可以模拟出一个多种动物学竖笛的场景,分别赋予不同的特征,将错误的、不标准的演奏姿势内化在表演中,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发现、自我矫正。正确的演奏姿势是学习竖笛的基础之一,它直接关系到演奏者的形象和演奏的质量,教师通过细致地观察和解读,巧妙运用趣味方式矫正学生的不规范姿势,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2)“身势提升技能点”。竖笛教学中还可以将音乐转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直观方式,身势教学就能实现无“声”变有“声”。我们可以用手、眼、耳、口四合一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引导学生先进行单一小节的应答练习,再成句模仿,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提醒学生学会看老师的“手势”(科尔文手势),让学生始终关注老师的手部变化,指导学生在注意自己唱的声部的同时还需留意老师手部发出的另一种“声音”。手势的运用在学生吹奏旋律的时候作用非常大,可以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教师控制手部的速度,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学生掌握这项技能并熟练之后,教师可以随口慢唱某个旋律,配以具体的手势,让学生进行练习。学习音乐不是只有“听觉”这个单一途径,眼睛、肢体这些可以促进直观感受的方式,均可用在教学中。

(3)“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点”。其一,培养学生“练耳”的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为使学生练出敏锐的听觉能力,教师可每节课坚持对学生进行“练耳”训练,比如先用竖笛吹奏二至三小节旋律,请学生用竖笛模仿吹奏。当学生训练有一定基础后,老师再用钢琴弹奏旋律,请学生直接唱出来。其二,培养学生“视唱”的能力。视唱就是看到乐谱就能唱出来,是音乐学科入门的基础。在学习一首新的乐曲时,让部分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直接用竖笛吹奏曲谱,其余学生视唱,然后交替进行;对把握不准的音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竖笛吹奏找到准确的音高,再进行练唱。这样可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音高概念,帮助他们提高视唱能力。其三,培养学生“合奏”的能力。合作演奏能力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重要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还能使音乐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竖笛合奏练习,如同桌、同组间的吹奏,领奏与伴奏等,长期进行合奏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密切合作、团结向上的优秀品质,同时对学生把握音准、形成节奏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竖笛学习需要放长“线”

1.渗透美术,穿针引线。音乐和美术是不同门类的艺术,各自独立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是抽象的绘画,而绘画则是写实的“音乐”,音乐可视为听觉艺术,又是动态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也是静态艺术。动静结合,音乐的虚无缥缈遇上美术的可视化,会怎样呢?《森林狂想曲》是一首可用于竖笛教学的好曲目,教学中教师根据音乐的特质,设计“画音乐”的环节,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疑问:音乐也可以画出来?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会超出老师的预期,绘画是学生从幼儿时期就会的技能,“画几笔”“画动物”“画旋律线”是学生都能实现的操作,音乐与美术学科的融合教学,实现了美育的互通、互进。

2.借助文化力量,搭桥牵线。竖笛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多种音乐文化,比如练习曲目时可以选择一些身边的、本土的、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这样学生会更加了解音乐背后文化和文明,在练习中会激活强烈的自豪感。再比如:音乐在感情抒发、形象塑造上与诗词的表现本质没有区别,但在结构、节奏上受“音律”制约。练习之前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吟诵歌词的方式,感受字词韵律的强弱变化、停顿拖音,把歌词内容与歌词所营造出的画面意境结合进行领会。古诗词不一定要配上音乐成为歌,但是歌词谱曲后则成为歌曲,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都藏着“韵”,通过音的强弱、声的顿挫、乐器的轻重呈现来表现音乐蕴藏的情感,这样对音乐的演奏才会独具韵味、饱含真情。

如果说传统课堂是“地心说”,那么高效课堂就是“日心说”,学生就是“太阳”,教学要围着“太阳”转,以学生本位为教学的核心。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教师应提供给种子发芽、开花、结果所需要的充足的春分和阳光,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蔡梦,苏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则平.优秀歌曲竖笛伴奏选集[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构建生命场的小学器乐教学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C-b/2020/22)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学习方式
刍议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
依托小精灵生物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