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对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与质量保障

2022-04-29张绍纳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16期
关键词:现代化管理出版社质量

张绍纳

摘要:为了提高图书出版质量,出版社需要重视并做好校对工作,所以针对校对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已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课题。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出版社校对工作性质及内容,立足数字出版时代背景,对如何做好出版社校对现代化管理工作进行分析,主要从人员、流程、外包及工具等管理方面展开探讨,提出保障书刊出版校对质量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出版社;校对;现代化管理;质量

在当前的数字出版时代,出版行业的校对工作也出现了功能性转变,对校对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已成为出版行业的关注重点。要想做好对校对工作的现代化管理,保障图书出版质量,意味着对校对工作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着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校对理念,校对工作管理者应当建立现代化校对管理机制,从人员、流程、外包及工具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强管理与质量控制,充分激发校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将差错消除于图书出版前,从而提高图书出版质量[1]。

一、加强人员管理,激发校对主体积极性

在出版社校对现代化管理工作中,人员管理属于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更是质量保障的根本。大部分出版社设立了校对科室,校对管理负责人一般为校对科长,在具体校对管理工作中,会依据本出版社的出版图书及数字出版物的校对要求,对校对人员进行调度。校对管理人员不仅要在科室内部打造积极、主动的工作氛围,鼓励所有人员通力合作,而且要基于自身较强的业务能力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去提升权威性,确保在自己的带领下,校对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开展[2]。在人员管理方面,应当从如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人员职业认同感,加强业务能力

大部分人对出版校对工作存在误解,片面地认为校对工作非常简单,只需要找出文稿中的错别字、标点等即可。而实际上校对工作对责任意识要求极高,并且要具备细心、耐心等宝贵品质。就以许多人认为非常简单的“对校”举例,看上去无非是将校样与稿件进行比对,既然如此简单,为什么编辑在审读时很难发现其中非常明显的错误呢?原因就在于编辑审稿属于“线性阅读”,而校对工作是“点性阅读”,两者阅读原理不同,也充分表明了专业的校对工作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许多编辑的工作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前期的策划方面,如此一来校对工作人员便需要承担更多原本属于编辑的部分职责。此外,国家对出版物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校对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所以,出版社还要重视开展各类职业宣教、编校质量竞赛等活动,提高校对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一般来讲,出版社编辑会有较为明确的出版物类型分工,但是校对人员则基本要覆盖“全品类”,对其知识储备、知识面要求较高。由于一直以来对出版校对工作存在片面误解,所以校对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也不太理想,但如今出版社对校对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新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应当做好如下四点。

第一,在校对科室构建“传帮带”的双向机制,由经验丰富的校对人员指导刚入职的年轻校对人员,熟悉传统校对业务;由年轻校对人员指导年长校对人员学会运用信息校对软件工具,及时分享校对类专业网站信息,促进同步提升。

第二,出版社出台相关制度,鼓励校对人员在工作之余经常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如有必要可申请脱产学习,并且由出版社为其提供学习费用。

第三,定期组织兄弟出版社的校对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经验分享,扬长避短,不断汲取他人优秀做法,提升自我。

第四,对重点图书展开校对分析会,找出校对工作中的问题。我们以出版的拼音读物举例,虽然拼音看上去简单,但不仅使用变化多,而且常常会有更新。例如,《现代汉语词典》的第七版与之前第六版相比较,会发现注音变化非常多。所以,应当要求出版社内每一位校对人员在工作中及时记录已发生变化的注音,并与其他校对人员沟通,将问题归总汇集成册,发给编辑一同学习[3]。通过这一做法,不仅能增强校对人员的业务能力,而且也能让编辑受益。

(二)推行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激发人员积极性

出版社作为现代文化企业,应当基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推行现代化管理,特别是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立足现代企业管理角度审视人力资源管理,最主要的是将员工合理调配到合适岗位,同时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出版社的校对人员岗位职责已明确,所以如何激发员工积极性则成为管理重点。结合实际来看,需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激励,前者为薪酬,后者则要让校对人员在该项工作中感受到价值认同。以往许多出版社推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化管理,所以必须对激励方式进行优化,对肯干、能干、多干的员工形成鼓励[4]。

以笔者所在出版社举例,对校对工作原本实行的是完全计件制,但在推行过后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校对工作量与出版社图书出版量直接挂钩,在图书出版数量少的月份,就算校对人员有工作意愿,但也难以获得较高薪资,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完全计件会导致部分校对人员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所以,最终出版社确定了定额与计件结合的薪酬计算方法,完成基础工作量便能拿到基本工资,辅以计件制,让积极工作的人员能够收获更多。

而在精神激励层面,除了上面提到的提高职业认同以外,出版社还可进行荣誉奖励。每月进行校对质量评优,对入选人员进行社内公示,发放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

(三)依据人员性格及能力进行调配,提高工作实效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性格各有不同,而性格的差异也会造成其日常行为方式有不同倾向。例如,有的人更容易兴奋,做事积极,反应快速,会主动参与各项事务,也愿意分享与分担;而有的人则内心敏感,日常交往中不会太主动,但心思缜密,行为稳重。在校对管理工作中,需要了解校对人员的性格特点与能力水平,保证稿件校对能得到合理调配。

以笔者所在出版社为例,校对科有一位员工虽然平日言语较少,但是对业务的钻研态度值得肯定,所有分配到的稿件,都会想办法在最短时间内保证质量完成,有着不错的校对质量保障。所以,在出版社稿件校对高峰期间,许多“时间紧,任务重”的稿件均交给其负责校对,大幅提高了出版社校对工作实效。

二、优化流程管理,夯实校对质量基础

规范、标准的工作流程,始终是质量保障的基础,许多质量方面的问题产生,均是因为权责不明晰或是流程不合理导致的。所以,有必要对出版社校对流程管理进行优化,夯实校对质量基础。结合出版校对工作情况,应当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合理制定整体校对流程

与许多工作一样,校对工作本身也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动态矛盾变化过程。详细来讲,校对客体客观存在差错,校对主体主观存在识别差错,两者存在矛盾性,也即是校对客体差错复杂性与校对主体知识、能力、态度等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校对客体差错成因的多元性与校对主体工作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保证校对工作顺利推进,要解决上述矛盾,关键在于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合理制定校对工作流程,利用校对主体之间的能力相互弥补,以正确流程保障质量。笔者工作所在出版社在校对中严格执行责任校对制度以及“三校一读”制度,尤其是对于核心图书,最终还需经过专业审读才能定稿。在如此制度管理之下,出版社的图书在各级校对质量抽检中均取得不错成绩,近年来从未出现不合格图书,并且有多本期刊评为优秀期刊,斩获各项荣誉。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校对工作人员的付出,高质量书刊必定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把关,才能保障其出版质量。

(二)立足整体流程,合理制定单品校对规则

在出版社校对工作中,一类书刊的每一次校对都需要由不同人员完成,责任校对主要负责质量核验、全篇通读和整理。在“三校”流程中,需要将目光聚焦于前面非责任校次的质量提升方面。结合工作经验来看,倘若前面非责任校次质量得不到管控,时间一长便有可能造成前面校次人员为了尽快完成校对任务而粗心大意。在对一本图书展开校对时,笔者所在出版社除了要由多名校对人员完成以外,还会采取下游监督上游的做法,也就是说每一校次完成之后,需要在校样上签名,归总本校次的出错数量[5]。按常规来讲,三次校对的出错量理应是不断减少的,倘若出现了前面校次识错量少,而后面校次识错量反而增多的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面校次的校对工作人员存在疏忽大意的情况,需要按照规定对其进行处罚。

如此一来,针对单品图书进行全流程的质量管控,不仅能规避出现校对问题后的责任推诿,同时也能改善当前稿件问题集中堆积到最后校次处理的不合理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不同图书的校对难易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在校对管理过程中同样要保证分配均衡,契合校对难易程度对人员薪酬计算评分标准进行调整。

三、统一外包管理,保证质量得到内控

校对外包属于常见情况,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稿件,一定要由足够专业的人员辅助校对。同时,随着出版业务的快速发展,出版社校对外包现象已十分普遍,甚至有的出版社取消了校对部门的设置,而将校对业务完全外包给校对公司。这一举措虽然能够减轻出版社人员的工作量,校对效率也有所提升,但是必须要解决如何保障校对质量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对外包校对实行出版社内部统一标准化管理,保证质量做到良好内控。

(一)基于源头把控,严审校对外包人员及公司

出版社所选择的外包校对人员有两种:一种是已退休的校对人员,其退休前从事的便是校对工作,有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但同时因为年龄较大,所以难以进行高强度工作,而且对语言使用出现的新变化了解滞后;另一种是年轻大学生,工作有激情、效率高、对新事物接受快,缺点在于经验不足、责任心参差不齐,难以静下心。出版社在将图书校对业务外包给此类人群或公司时,一定要对其资格和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并将外包校对纳入出版社内部管理,保障图书校对质量。

(二)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保证质量得到内控

出版社将校对业务进行外包,必定会有部分管理工作必须外放。虽然这一情况无法避免,但是出版社还需积极协调,定期针对外包校对工作展开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确保图书校对质量得到长期保障。

四、重视工具管理,人机结合保障质量

在当前的数字出版时代,校对工作方法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各种图书校对工具得到广泛应用。现如今,大多数出版社的图书校对工作启用了“人机结合”的方式。人机结合校对方式是当前图书校对工作的创新之举,在应用当中能够全面体现出人工校对与图书校对工具两者的优势,从不同维度保障图书校对质量。采用图书校对工具,能够更高效地针对专有名词、错别字进行校对,实现图书校对的高质量、快速完成,为图书校对工作人员的人工校对提供强力支持,在保障质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一)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

图书校对工具仅仅能处理形式化内容,无法高效处理自然语言等难以形式化的内容,再加上汉语本身比较复杂,以目前的图书校对工具的自有模型进行处理分析,很难实现全方位校对,因此完全采用图书校对工具进行校对一定会暴露出诸多问题。相关数据表明,目前的图书校对工具对自然语言的错报率达到50%左右,意味着无法准确找出自然语言中的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以及全新、专业知识错误。所以,在“人机结合”的图书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一定要清楚地了解图书校对工具的弊端,从而在把握图书校对工具优势的同时,也能针对其中不足展开深度校对,坚持“以人为主,以机为辅”的原则,保证图书校对质量。相较于传统图书稿件而言,电子稿件的错误率更高,从实际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编写、排版等方面。而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电子稿件校对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在人机结合校对手段下得到妥善解决,尤其是运用图书校对工具,在校对电子稿件时有着快速、精准的优势,能够表现出显著的图书校对效果。如今,各种图书校对工具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加持下得到了升级更新,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过去此类工具在图书校对中的弊端,同时还能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根据图书内容涉及行业领域进行词库优选,大幅优化了图书校对质量。

(二)提高软件应用能力,构建专家数据系统

在如今的数字出版时代,图书校对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图书校对工具,提高图书校对效率及质量。另外,在日常图书校对工作中,校对人员要依据电子稿件的专业性特点,提炼出各类容易出错的专业性内容与专业术语,汇总至易错字词数据库中,方便后续图书校对工作。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提升图书校对效率,也能避免大量专业性内容及字词方面的错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采取“人机结合”的方式对图书校对工作进行辅助,能准确识别出一半以上的常识性错误。当然,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图书校对人员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对易错字词库信息的更新工作,如果出版社条件允许,还应构建覆盖全面、涉及专业知识领域广泛的图书校对专家数据系统[6]。在该系统的加持下,为校对人员的字词校对提供参考,并且在应用图书校对工具进行自动化校对时,能得到专家数据库的辅助,进而有效减轻校对人员的工作量。

五、结语

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中的作用及价值不言而喻,已成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图书出版质量的关键抓手。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中属于独立工序,旨在将所有差错消灭于图书出版之前,进而体现出图书传播价值。由此可见,校对作为图书出版的最后一道防线,出版社必须提高重视度,通过加强人员、流程、外包以及工具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校对工作的与时俱进,提高图书出版质量,从而达到出版社的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1] 金海荣.浅谈校对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朝鲜语文,2020(4):76-82.

[2] 刘鹤.校对人员如何适应数字化出版格局管窥[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11):43-44+49.

[3] 黄蓓.关于做好图书出版责任校对工作的探讨[J].传播与版权,2019(5):68-69+73.

[4] 周志平.“编校合一”还是“校编合一”:出版新形势下校对模式的再审视[J].传播与版权,2020(7):83-85.

[5] 石玲凤.小议书刊出版中的校对管理[J].出版与印刷,2018(3): 73-77.

[6] 高炬.校对工作在期刊编辑出版中的地位探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0(15):33-34.

猜你喜欢

现代化管理出版社质量
内卷
“质量”知识巩固
我等待……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现代化管理在泵站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