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刍议
2022-04-29姜嘉琪
姜嘉琪
摘要: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媒体的人物报道应该贴近乡村、贴近基层,塑造出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发挥出积极向上、感染读者、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力量。本文以《乡村干部报》近几年的典型人物报道为例,探究对乡村干部典型人物的报道方法与策略,希冀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干部报》;人物报道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如何做好乡村干部典型人物的报道,塑造出贴近乡村、贴近基层、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并且发挥出积极向上、感染读者的力量,是新闻工作者应该探求的目标。[1]
塑造形象生动的人物典型,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读者所需要的不仅是对典型人物事迹的了解,还需要良好的阅读体验、感人至深的人物事迹。需要从生活的不同侧面了解人物的性格,从多个层面感知人物的个性特征,从不同维度对典型人物进行解析,从而达到与人物对话的阅读效果。总而言之,他们希冀我们笔下报道的人物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宛然若现。
笔者从事乡村干部相关新闻报道近七年,实地采访过数位第一书记、乡村干部,从他们的经历中可以看到乡土中国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何把他们的在村任职经历、他们与村子发生的作用力与联系情真意切地报道出来,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本文选取《乡村干部报》报道过的典型人物,从三个方面讨论如何做好乡村干部的典型人物报道。
一、新闻传播语言贴近化
乡村干部到村工作,要过的第一关就是语言关。要用村民熟习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才能和村民打成一片。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在乡村干部的报道中,我们重点刻画乡村干部的群众语言,把他们学说群众语言的细节描写得栩栩如生,进而从细节入手,把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生动。
笔者在一次采访中了解到,从厦门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傅海明来到福建省上杭县蛟洋镇工作,刚到基层时,他听不懂村民说的方言,工作处处被动。学习群众语言成为傅海明下农村后的第一课。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总是进村入户和村民拉家常,学习村民“土话”,用实际行动努力融入当地群众、很快闯过了这一关。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语言,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所总结的智慧的结晶,这些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村民们互相可以听懂明白。乡村干部在农村最基层,每天的服务对象是村民,若是连最基本的当地习俗、口头方言、文化习惯等都不了解,误会、矛盾便会接踵而来,不利于工作的推进。乡村干部要想和村民心贴一起、打成一片,必须努力学好群众语言,这是做好农村工作的硬功夫、真本领。
乡村干部要想迅速融入群众、学会群众语言,最直接也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便是积累,要与当地村民多交朋友,在拉家常中向村民学习本地的风俗习惯,用一颗真诚的心、虚心请教的心与村民聊天交流。长此以往,乡村干部和村民的距离感便能消失,文化差异也能得到互相的尊重。[2]
二、新闻传播形象互动化
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从群众语言入手,还要具体描写乡村干部在村如何与村民形成联系,这就需要关注乡村干部与村民的互动,描写他们如何赢得村民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进而塑造出立体的人物形象。乡村生活,是流动性相对较小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多数人是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是靠着相对熟悉的语言符号、人物关系、生活方式交往的。在同一个生活空间中,必须有长期积累的熟悉感和参与感,才能对对方有认同感和信任感。
笔者曾经采访的河南省太康县前何村第一书记韩宇南一心为村民服务,不仅日夜住在村里,还倾尽全力帮助村民。有一次村民家房屋失火,他二话不说就爬上屋顶灭火,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妻子潘丽英放心不下丈夫也来到村里。潘丽英到村后教村民跳广场舞,做义务调解员,带领妇女织渔网、编藤椅。夫妻俩给90多岁的老人买轮椅、帮贫困户交医保、给五保户买自行车……粗略算下来,花在村里的钱有10多万。
韩宇南和妻子潘丽英这对扶贫路上的“夫妻档”令人十分感动。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中,一人驻村已实属不易,夫妻两人共同驻村更是需要牺牲很多。为了帮助村民尽快脱贫,只能将家中的老人、孩子放在第二位,“夫妻档”还自费为村民办事,用真情实意温暖村民的心房。
像韩宇南和潘丽英这样的夫妻还有很多。刘志军和李翠叶分别供职于山西吕梁市农机局和政务服务中心,2015年7月,夫妻俩先后主动请缨前往贫困村井峪堡村与南通村担任第一书记,将正值小升初的大女儿和上幼儿园的二女儿留给家中老人。这对夫妻在扶贫一线“打擂台”,井峪堡村与南通村分别于2016年、2017年脱贫摘帽。
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旭东村第一书记邹启在村扶贫时由于天黑路滑不慎摔倒,当晚就住进了医院。他在家休息不到两天,便带伤回到工作岗位,妻子彭惠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方便照顾邹启,彭惠玲将1岁多的女儿送回老家,陪丈夫住进了村里。在村扶贫的日子里,彭惠玲白天上班,晚上陪着丈夫东奔西跑,帮忙收集整理资料。她还当起“电脑老师”,指导村干部操作各种电脑软件,切实提高村干部办事效率。
在塑造驻村干部典型形象时,我们重点报道驻村干部全身心地“吃住在村”这一细节。乡村干部“吃住在村”,就像是在村子这潭水中投入一颗石子,在用群众语言与村民交流中,就与村民形成了波纹般的一圈圈的社会关系。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闻传播效果可视化
乡村干部融入乡村后,接下来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发展农村经济、让村民富起来。塑造乡村干部形象的第三步就是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描写乡村干部如何让村庄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以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邓城镇许村驻村第一书记康国富为例,他最初来许村的时候,村民们的生活十分艰苦。没有自来水,只能喝井水;没有天然气,只能烧柴火;出行没有平坦的马路,只能在满是泥泞的乡间小路行走。但是经过康国富的努力,许村现在大变样,成为十里八村村民羡慕的地方。光炸油条一项收入,每年就有5000多万。
许村是一个农业村,村民大多靠种田为生,虽说种田也能填饱肚子,但是却过不上富裕的生活。村里的妇女没有工作机会,贫困户想要通过劳动致富,但是不知道发展什么产业,更不知道如何致富。如何才能让村民脱贫奔小康,是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经过一番走访,康国富了解到村民的意愿和困惑:“我们没有本钱,必须投资少”“我们没有技术,要请老师教我们致富的技术”。经过一番走访,康国富还了解到,村里有几户人家住起了三层小楼,还买了车,他们靠什么致富的呢?炸油条!康国富和村支书等商量过后,决定带领其他村民一起炸油条,让大家都走上致富的道路。炸油条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实很有技术含量。为了让村民学会炸油条的技术,康国富请来了炸油条师傅:那些已经在其他城市经营油条摊多年的有经验的村民,请他们来一则可以省去许多培训费用,二则也有说服力,村民们肯定会很信服。康国富立马打电话给这些村民,村民们接到电话都热情高涨,纷纷表示愿意回村现场教学。
康国富请的第一位师傅便是许春棒。他已经经营油条生意十几年,并且带领自己的儿子开辟出了一番事业。许春棒不仅立马回到村里,还电话联系了其他几位村民,和他一起在村上课。课堂开起来了,但是怎样才能让村民们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呢?康国富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村民们喜欢实惠,那就要拿实惠的政策吸引他们,只要来上课,都可以免费吃油条,想吃几根吃几根。大家一听说还有这样的好事,纷纷抢着报名前来学炸油条。
炸油条培训班第一次上课,村民们几乎都来了。许春棒老师一边讲着一边做着示范,他讲得绘声绘色,村民听得津津有味,大家一边听一边炸油条,不一会儿,几十根油条就出锅了。炸出来的油条又香又好看,村民们都忍不住品尝起来。师傅教完以后,轮到村民自己炸油条,许春棒把注意事项又一一跟村民们说明。村民们也仔细听,频频点头,表示一定会记住师傅说的话。
经过许春棒的悉心教授,许村村民大多掌握了炸油条的技能。很多贫困户踊跃报名后面几期的培训班。经过5期的培训,村民们掌握了炸油条的技能和开早点铺的注意事项,全村有600多人通过了培训考核,成功学会一项致富的新门路。他们纷纷来到城市开早点铺,收入比在村里增加了许多。近几年来,许村每年外出炸油条的村民有500多人,平均每人每年炸油条纯收入10万元以上,全村每年靠炸油条挣回5000多万元。大部分村民都建起了新楼房、开起了新轿车,还有一部分村民在县城买了房子。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迟营乡孙庄村第一书记秦倩,也是带领村民致富的优秀第一书记,并于2019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孙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在476户、2150村民当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占了163户、752人。要改变村子的贫困现状,就必须发展能致富的产业。河南有一个老少皆爱的特色小吃,便是胡辣汤,西华县又是胡辣汤的发源地,借助地缘优势,秦倩想:何不打造一个富有当地特色的美食品牌,从而带领村里人致富呢?
秦倩将这个打算跟大家说了之后,就遭到了各方面的质疑:“西华那么多胡辣汤品牌,能打响吗?”“一套设备100多万元,钱从哪来?”“即使做成了,销路在哪儿?”但秦倩坚信一定能成功,她召集村干部和党员多次集中开会商讨,为了让村里的村民们安心,秦倩向大家保证:“赚钱了算村里的,赔钱了算我的!”
打造胡辣汤品牌,先要给西华县胡辣汤注册一个朗朗上口的商标,还要设计出一款让大家看着就有购买欲望的包装,包装既要体现胡辣汤的特色,也要把胡辣汤的品牌打响。设计好包装,下一步秦倩开始对接厂家,寻找有生产能力、生产意向的厂家,跟他们谈好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细节,最后一步便是拓宽胡辣汤的销路,秦倩联系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特产商店等地方,经过多次诚心的交流,各大超市、特产店等同意引进这款胡辣汤进行销售。那段时间,秦倩忙得充实又有成就感。2017年10月8日,第一批胡辣汤生产出来了。为了打响品牌、打开销路,秦倩通过原单位帮助,邀请了体育明星免费代言。
有一次,一个3000份的订单必须连夜送到郑州,但是夜里突降的一场暴雪,让路面结冰,路上车突然失控,重重地撞上了一辆大巴车,玻璃破碎、车头变形,秦倩和一名驻村队员当场晕了过去,等她们醒来时,胡辣汤包装上全是血……凭着秦倩这样一股拼劲,胡辣汤订单源源不断,并出口到加拿大。村里还发展了百农园产业扶贫基地,推出可以现吃现摘的盆栽有机蔬菜,销到全国各地。几年来,在秦倩的努力下,孙庄村引进资金2180多万元,发展了种植、养殖、加工等5个产业,贫困发生率由34.2%降到0.9%。过去村里穷,连续10多年没有一个姑娘嫁过来,现在十里八村的姑娘都抢着往孙庄村嫁。
以上两位第一书记都用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的经济发展之路,并取得了成功,使村民的生活上了一个新台阶。康国富所在的村子,因为有个别村民掌握了炸油条的技术,并且因此致富,所以康国富结合村子实际情况,决定系统地教村民炸油条。他先是找了有经验的师傅,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村民都加入学习的过程中来。他不是命令式地让村民来学习,而是通过宣传吸引村民自觉主动地加入学习炸油条的队伍中,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学习一种新的致富技术。康国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村民提供了一条致富的新途径。
孙庄村第一书记秦倩,则是结合孙庄村的实际情况,想为村里打造一个胡辣汤品牌。她克服重重困难,即使在送货的时候,因为车祸头破血流,也仍然不放弃,一往无前地为村子的致富而奋斗拼搏着。她不仅把胡辣汤的品牌打响,还发展了百农园产业基地,带领村民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从事乡村干部采访报道七年来,笔者与近百位第一书记、村书记等乡村干部深入交流过,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认识到,乡村干部要学会群众语言、吃住在村,并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可以给村民带来幸福感,让村民的生活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在报道这些优秀的乡村干部中,要从他们充分了解村情民意、自觉主动吃住在村、想方设法发展经济、关心村民文化生活等方面入手,才能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四、结语
本文通过数位第一书记的典型人物报道,详细探讨了对典型人物要怎样描写,才能塑造出羽翼丰满的乡村干部人物形象。新闻工作者要从乡村干部怎样才能融入村庄,怎样了解村情民意、取得村民信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更贴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等方面对典型人物进行描写,从而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参考文献:
[1] 李海明.乡村振兴语境下“三农”报道的时度效分析[J].新闻战线,2021(22):68-70.
[2] 宋力力.浅谈做好“三农”报道的四个秘诀[J].记者摇篮,202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