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2022-04-29高元文
高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读的过程是消化、吸收语言的过程,只有反复读才能提高小学生的语感,增加和丰富小学生的词汇积累。
一、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1.朗读有利于激发情感,理解文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每个学段都必须要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究其根本还是在于通过朗读可以将静态文字转变为动态的有声语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大意,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同时,在课文朗读过程中需要眼嘴并用,可双重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语言反射区,从而加深大脑对文字的应激反应,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2.朗读有利于培养语感,发展想象力。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熟读名文,读着读着就顿悟了。”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多读课文,将课文读熟,这样即便没有教师讲解,自己也能从中有所收获,而这种感悟即为“语感”。总之,汉语作是一种非常奇妙的语言,可能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意思与实际意思有所不同,而这种文字间所隐藏的含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方可领会。此外,朗读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朗读同一篇课文时,由于学生情感、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朗读产生的感悟也会不一样,每个学生头脑中所映射出的画面也有所不同,这无疑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3.朗读有助于“吸收”与“倾吐”。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吸收和倾吐。吸收就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过程,而倾吐则是学生在写作、表达等过程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的过程,即实现将知识内化。朗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并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知识“吸收”和“倾吐”的本质内涵。若是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的语言范式和思想情感,自然而然能够将课文的构思布局、遣词造句等存储于大脑中,有使用需要时能随时调用。当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并非局限于此,朗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中文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自豪感。
二、朗读训练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师对朗读训练重视度不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够重视朗读,给学生留出朗读的时间较少,甚至一些教师只重视对课文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忽视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把过多的时间用于讲授,只是将朗读训练作为学生的课下作业。同时,在朗读训练时,教师没有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导致学生朗读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朗读的作用。
2.缺乏科学的朗读训练策略。在实际训练中,语文教师只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重点部分,缺乏具体和细节性的指导,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和改正,从而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正确理解,而且易导致学生情感体验不够,仅关注表面的一些朗读技巧。同时,尽管在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教师每节课都让学生朗读几次,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的安排,导致朗读形式化,无法真正达到朗读的目的。这种表面上的朗读教学不仅耽误课堂教学时间,还会使学生对朗读产生抵触心理。由此可见,科学的朗读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3.学生的朗读兴趣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学生机械式朗读,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浓厚的朗读兴趣。对于小学语文而言,朗读训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现在很多学生对朗读并不感兴趣,更多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朗读任务。一些学生在朗读时毫无情感,语气语调平顺,没有起伏,没有激情;而一些学生则一味地大声朗读,声音大得脸和脖子都涨得通红。这些现象都表明学生对朗读的认知不到位,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愿意朗读。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朗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三、提升朗读训练有效性的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传授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它有其独特的规则,这也是培养学生朗读技能的关键。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朗读规则,就难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首先要求其自身努力学习朗读技巧,掌握朗读的内涵和要领,主要从语气、停顿、节奏、音准等几个方面入手。就拿语气来说,不同的语气有不同的含义,它是朗读的基础。另外,教师要将朗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但是在实际授课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改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传统填鸭式教学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讲解得过于深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全面地掌握朗读规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此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项最基础的基本功,如何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是教师需要深思的重要问题。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传授给学生朗读技巧,并根据不同的文体进行针对性的朗读指导,从而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感悟课文大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前小学语文教材,课文体裁多样,有诗歌、散文、说明文、童话、寓言等,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分门别类进行引导。比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秋天的雨》等文字优美、意境深远的课文时,则要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在教学《自然之道》一文时,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在朗读时不能按照诗歌的方式依样画葫芦,要引导学生弄懂结构层次,在朗读时抓取关键词。
2.提高学生认知,丰富朗读模式。教师要意识到朗读训练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加强学生的语感练习,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加深语言体验,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而促进理解感悟能力的提升。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文质兼备、语言优美的文章,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山中访友》一文,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倾诉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如果学生在没有理解和感悟的情况下直接开始读,势必会感到乏味。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要帮助学生先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掌握感情基调。文章的开篇便是愉悦、活泼的,“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那么读的时候也要体现这种情绪,将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表现出来。
所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带领所有学生进行朗读,也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逐字逐句地带领学生进行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朗读过程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同时在逐字逐句的朗读中也要让学生对课文有所思考,思考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以及课文中每一个人物的特点。然后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单独朗读,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给出建议和意见,接着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建议进行再次朗读,不断地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直到达到朗读的要求;还要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反复练习,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和朗读能力。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可以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才可以在不断的朗读中有所得,培养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3.创新朗读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小学低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避免了单一、枯燥的内容分析。如果教师一味地讲解内容,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男女合作阅读、学生独自阅读、分角色表演、小组分读等形式,或者每节课前让学生轮流领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让学生朗读。而对于高年级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品读、细读等方式,并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反复朗读如口到心不到,也难以理解文章的深意。有些文章需要“朗读”与“思考”相结合,反复读、细细品才能多角度解读。
4.完善评价机制,发挥激励效能。朗读评价是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科学朗读,而且教师在评价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力,多表扬学生,避免单一的评价和批评。只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引导其更好地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用读得挺好、很好之类的语言评价学生,而要针对性地评价学生,比如对具体字词的评价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激励下更好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