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读整本书的实践与思考
2022-04-29柳重兰
柳重兰
【摘要】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本文旨在研究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及师生共读整本书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摸索师生共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共读;整本书阅读;班级读书会
整本书阅读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读书方法,滋养学生的心灵,构建起学生终身阅读的框架。而师生共读整本书,是找到师生之间思想交集点、打通师生之间的思想联系、触动师生之间思想碰撞的情感密码。通过实践研究,我们得出促进师生共读最好的方式是建立班级读书会的结论,建立班级读书会的策略主要有:建立班级读书会先要建立共同的话语环境,搭建交流平台;选择恰当的交流话题,连接交流纽带;提倡阅读分享,提升阅读品质。
师生共读是一个时代命题,是促进学生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但我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很多学生六年级了还没有认真仔细读过一本完整的书,孩子们所谓的课后阅读只是一些教师临时布置的单篇习作或阅读经典名篇的作业。谈到阅读整本书,很多学生表示这是一个很难的学习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也不愿意去完成。阅读整本书,成了师生共同的心头之痛。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师生共读整本书是一条必经之路。
一、学生阅读整本书的重要性
小学高年级课本中有许多节选型课文,都是经典著作的选段。节选课文的本意是让学生走进经典、了解经典、阅读经典,从而与经典文章产生共鸣,最终达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但从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的层面来说,阅读不能只局限于一些片段节选,真正的阅读是要读整本书。如果读了许多经典的选段,却没有读过一本完整的书,那阅读实际上还没有结束。我们提倡读一本好书,是因为一本好书所能回馈给学生的实在太多。
1.读整本书的过程,是人磨练意志的过程。读整本书本身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加之在读书之外有电脑、电视、手机等更有趣的娱乐方式在身边诱惑着学生,很多学生可能会因为畏难情绪或受别的事物影响而没有办法读完一本篇幅很长的书。但是如果能想办法让学生坚持读完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排除其他杂念,就能使学生逐步克服自己的畏难心理,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从而锻炼自己,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做事有始有终、不半途而废是人生中最难得的一种品质,学生如果能通过阅读整本书来培养这种品质,无疑是整本书阅读得到的最大收获。
2.读整本书,更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统编版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关于如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方面建议要“海量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连蒙带猜”“连滚带爬”地读。而这种“连蒙带猜”“连滚带爬”的读书方法就是在学生读整本书的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等到学生“连蒙带猜”“连滚带爬”让阅读量上去了之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还能从阅读实践中学习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为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读整本好书,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心灵的滋养都离不开阅读,没有阅读的心灵将是荒芜的。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这种通过读书来与品德高尚的人谈话的过程绝不是阅读一篇文章或一个片段便能达成的,这种谈话的过程必须是全面的、深入的,是要由一本书的广度和深度来完善的。学生的内心世界就是要这样通过一本本书的阅读来一次次与品德高尚的人“对话”,才能得到不断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学生的高尚人格需要一本又一本营养丰富的书来培育滋养。
4.读整本书,更能构建起学生的人生阅读框架。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基础阅读由哪开始,深度阅读怎么延伸,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而这个架子如何搭建,最终是要靠整本书的阅读来完成的,再多的单篇文章或节选课文的阅读都没办法搭起一个牢固的阅读框架,只有一本本好书才可搭建起一个可无限延伸和叠加的阅读框架。
二、师生共读的必要性
关于师生为什么要共读整本书,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啟迪者,共读可以让师生之间建立共同的思想密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如果没有共同语言,思想上背道而驰,就不可能顺利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共读一本书,其实就是架起一道师生之间的思想桥梁。通过共读一本书,师生之间的思想火花会产生碰撞,共同的精神语言会在无形之中逐渐生成。共读越多,共同语言会更多,师生关系很可能会变成朋友关系,乃至知己关系。如此,教师的“道”不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传给学生了吗?
2.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第一监督人,共读可以让教师更近距离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通常,教师一个阅读任务交代下去,学生满口答应,教师信以为真。可有多少孩子真正去读书了,读得怎么样,教师却无从得知。如果教师把阅读任务布置下去之后,自己也着手开始阅读,就能切身体会到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感受到学生阅读的艰辛。当学生因为各种困难想放弃阅读的时候,教师可用书中精彩的故事来吸引他们,并感同身受地鼓励他们继续往下读。而且如果教师和学生共读一本书,不定时地跟学生交流一下读书的进度,很快就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中了解他们是否真正在读,然后及时提醒学生继续阅读。
3.教师作为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指导者,共读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温儒敏教授说:“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遗憾是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上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当然了,阅读方法的指导途径很多,但共读无疑是其中最有效、最直接的一种。比如师生可以时不时地相互对比一下阅读的速度,时常交流分享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通过交流,教师很快就可以掌握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三、师生共读实践—班级读书会
师生共读所涉及的面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阅读,还涉及到生生共读的层面。也就是说,师生共读的内涵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是班级同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师生共读,就是班级之间的一股暗流,它推动着师生之间不断生成信任密码,也推动着同学之间不断产生情感交集。这股阅读的暗流最终如何形成一股雄厚的力量来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这种内在的信任、情感不断加深加厚,需要借助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表达。班级读书会,无疑是推动学生有效阅读的重要方法之一。
班级读书会最显著的特点是把个体的自由阅读转化为集体的共性阅读。自由阅读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内省和吸纳,也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读物,它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倡班级集体阅读并不是要剥夺学生个体阅读的时间和自由,相反,班级读书会是建立在学生个体自由阅读基础上的一种阅读形态。
既然班级读书会是以学生个体自由阅读为基础的,为什么还要建立一个班级读书会呢?
首先,班级读书会建立了一个由同伴、教师甚至家长等共同参与阅读的群体环境,更具信息丰富和多元的可能性。
其次,班级读书会的建立为深度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班级读书会更有利于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起更为稳固的情感联系。
建立班级读书会对促进学生阅读的意义既然如此之大,就要有一个得力的操作策略来保证班级读书会良好运行。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策略可供参考。
1.建立共同的话语环境,搭建交流平台。讨论交流是班级读书会的主要形式之一。讨论交流其实是在个体阅读基础上进行的深层次的阅读。如果只有阅读而没有思考,那阅读的功效就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阅读本身所具有的关联意义和隐藏意义却得不到发掘。关联意义和隐藏意义就是通过班级交流会发掘出来的。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许多学生在个体阅读中发现不了的深层次的东西会一点一点浮出水面,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内心会不时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
比如在师生共读高尔基的《童年》之后,师生之间展开了这样一场交流分享读书会:“我的童年—教师的童年,学生的童年,阿寥沙的童年”。先是教师分享自己童年的喜怒哀乐,讲述自己童年的趣事,总结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评价。然后学生分享自己的童年,让学生深刻地挖掘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认知和判断,唤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感悟。接着,全班结合教师的童年和自己的童年来集中剖析阿寥沙的童年,走进阿寥沙悲惨的童年生活,去感悟人物的悲喜,唤醒学生对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珍惜。一场阅读分享会,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对自我产生更多的认知,这是任何说教都无法完成的精神洗礼。
学生讨论交流的前提就是共读一本书。如果说阅读是一种精神生活,是学生的成长过程,那么共读就是建立了一个拥有共同记忆的生活方式。作为班级读书会的领导者,就是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共读的机会。只有共读,才能给学生建立更多的共同话语环境,他们才能拥有更多的共同记忆;只有共读,才能给学生搭建起更多的交流平台,学生之间也能有更多走进彼此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
一般来说,一个学期,师生共读的整本书至少三本。至于共读作品的选择、作品交流的时机,均因班级阅读实际情况而定。共读书籍的选择原则一定要考虑学生长期阅读成长的需要,要尽力搭建一个可供大多数孩子共同成长的共读平台。
2.选择恰当的交流话题,连接交流纽带。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关键,是要选择好可联结各个维度的纽带话题。每部经典作品都有其精神主题,而且可供讨论的精神主题可能还不止一个。比如世界上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就有“敢于改变”“责任”“爱心”“智慧”“勇敢”“人与动物”等主题思想。我们在组织讨论交流这部共读作品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任由学生信马由缰,想到哪就说哪。这样的话,势必点多力薄,达不到主题讨论交流的深度和力度,也就失去了讨论交流的意义。在众多主题中,师生必须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点展开讨论。基于这样的分析,在组织讨论交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部作品时,我选择了贴合儿童发展区的“人与动物”这个主题作为交流的话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走进环境,一点点延伸开去,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文本”的立体对话。
3.提倡阅读分享,提升阅读品质。班级读书会的最大优势在于拥有多样化的组织成员,要发挥班级读书会的最大功效,提升阅读品质,就要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并切实放大这一资源。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是不一样的,个性差異也明显存在。所以在共读的过程中,审美感受既会产生相似的体验,也会产生别具个性的反应。相似的反应会引起共鸣,差异的体悟会给他人带来新的启迪。正所谓:“一千个阅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个体阅读的面是有限的,但通过交流,多个阅读者思想的认同与碰撞、互动与融通将会得到最大效应的同化。通过分享,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其他共读者的思想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在共读了曹文轩的《草房子》之后,我们举行了一场阅读分享会,主题为“我眼中的草房子”。有的学生说,他眼中的草房子是有趣的,因为草房子中有像桑桑和秃鹤这样有趣的男孩子,他们的故事让草房子充满了乐趣;有的学生说,他眼中的草房子是浪漫的,因为有纸月这样的女孩子在,把草房子装点得很温情又诗意;有的学生说,他眼中的草房子是悲伤的,因为有杜小康的忧愁,细马的悲伤……孩子们问:“老师,在你眼中,草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微笑着缓缓说:“在老师眼中,草房子是一个滋生无数爱的地方。”孩子们都没有说话,静静地看着我。我知道,此时此刻,一定有许多不一样的爱在他们心中悄悄滋生。
草房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每个孩子心中都会有一个定论,但是当我们通过分享,把自己的内心想法说出来了之后,就会看到许多个完全不一样的草房子。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是在这样的个体共同分享中一点点扩展开去。这样的分享不仅提升了阅读者的阅读品质,而且强化了班级读书会的凝聚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师生共读是一个我们必须去实践,也必须去思考的命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今日浅论,旨在引起广大语文教师对师生共读这一命题的思考,呼吁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师生共读实践。只要师生共读在语文教学中能得到具体实践,就一定能给学生的阅读生活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育人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省级“十三五”规划课题“三方共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H2019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