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乡韵?乡俗?乡情”的开发与实施

2022-04-29

新教育·综合 2022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摘要】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乡韵·乡俗·乡情”的开发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致力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课程实施重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开发课程,以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海南民俗根植于祖国南疆,经海南人民世代锤炼和传承,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她积淀着厚重深邃的内涵,凝聚着海南人民的性格和精神,因而传承和挖掘海南民俗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基于此,在笔者的努力下,课题组于2019年组建,启动了省级课题“海南民俗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经两年的实践,完成了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乡韵·乡俗·乡情”教材的编纂。

一、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背景

1.“乡韵·乡俗·乡情”校本课程开发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作用,提出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经济大国。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更坚定了我们的“四个自信”,而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崛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基础。应时代发展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海南民俗文化课程“乡韵·乡俗·乡情”的开发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2.“乡韵·乡俗·乡情”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俗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合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乡韵·乡俗·乡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立足于当前课程开发的实际,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宗旨,挖掘海南民俗文化元素,将海南本土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语文课程,开发出具备乡土气息、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乡土校本教材—“乡韵·乡俗·乡情”,丰富地方课程资源,有利于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突破了民俗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界限,实现了海南民俗文化与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民俗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也正是当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目标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为宗旨,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总体目标,以人文传统教育为主线,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引导学生保存和发展本土民俗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丰富海南特色课程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以海南民俗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焦点,广泛挖掘并收集整理海南民俗文化史料,充分挖掘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海南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促进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建设;同时将海南民俗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开发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特色课程,推动海南本土特色课程建设。

3.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海南民俗文化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内涵,是有效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载体。课程实施将扩大学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吸收家乡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人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人格品位受到熏陶与感染,为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基。

4.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课程着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生活、走向社会,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和亲身实践,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三、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内容及实施

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教材“乡韵·乡俗·乡情”分8个专题20个小节,共20个课时。

1.课程实施策略。

(1)课时安排。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的课时安排:按国家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每周安排一课时,校本教材主要学习知识和研究方法,一个学年约20课时,学生课外学习时间灵活安排。

(2)课程实施要求。传统民俗文化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正确把握校本课程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效。

①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综合性。校本课程的实施要强调综合性,应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要特别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②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海南民俗文化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③凸显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立足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学情,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上,学生不仅要自主阅读,还要调查、走访、参观考察等,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或录像等)进行讨论、交流。

此外还要凸显学习的合作性。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倡导合作精神,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引导学生开展家乡传统节庆习俗的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前往五公祠、海口老街、海瑞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参观考察;组织开展琼剧进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寻访历史文化名人……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社会意义,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习过程要凸显实践性。除了课堂教学,民俗文化的学习还应有大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寻访历史文化名人等活动,促使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品析涵泳经典艺术之韵、感受英雄志士之魂、领略山水风物之美,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格。

④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学校和教师应具有资源开发和利用意识。可多途径、多渠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名胜古迹等文化设施和人文景观,参加各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等。学校和教师应积极与社区和文化民俗部门建立长期的联系,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

2.课堂教学。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注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海南民俗文化,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获得文化积累。课堂教学主要有如下六环节:“导、展、学、议、评、研”。“导”:就是引导学习,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学习目标。把知识问题化,制定合理学前要求,引导学生在学前进行有效自学和课前准备。“展”:就是进行展示交流。即课堂上进行小组自学成果展示交流,表达各组的观点和见解,提出困惑并展开讨论。“学”:即“听学”。所谓“听学”,是指倾听教师讲授,掌握教材学习内容,同时将学习中的困惑记录下来。“议”:即小组交流研讨,是基于合作探究后的“议”,它解决听学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教师设计的探究问题。“评”:采取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开展,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思考、认识、体验给予点拨、引导、评价和总结,教师则利用这一环节进行学情调查,检查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习展示的评价、学习过程的评价、探究学习的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研”: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完成教师设计的思考探究和实践活动。以《江南戏曲奇葩—海南琼剧》教学设计为例。

1.课前准备。将学生分三个小组,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网上查阅资料、访问专家等方式收集有关琼剧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准备课堂交流展示。

2.教学过程。

(1)听曲引入新课。播放琼剧经典曲目《刁蛮公主》,由“琼剧”话题引入新课。

(2)初感琼剧古韵。

①分三个小组交流展示各组收集的琼剧资料,要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

第一组展示介绍琼剧的发展历史。

第二组展示介绍琼剧的脸谱知识。

第三组展示介绍琼剧的行当及代表的人物角色。

②教师小结,总体介绍琼剧发展历史和知识。

(3)探究琼剧意蕴。

①经典曲目欣赏。

A.视频播放《刁蛮公主》片段,从唱腔、动作、语言、服饰等感受琼剧的艺术魅力。

B.欣赏品味唱词。出示《搜书院—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经典唱段的唱词,分别用普通话和海南话朗诵,通过比较体会运用海南话演唱的韵味。

②问题探究研讨。

A.播放经典曲目视频《张文秀》片段,教师介绍主要剧情,引导学生思考:琼剧《张文秀》表达了对什么的期望?歌颂了什么?

B.播放经典曲目视频《红色娘子军》片段,教师介绍主要剧情,引导学生思考:本剧塑造了海南妇女什么样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C.教师总结,阐述琼剧的文化和艺术特色。

(4)升华琼剧艺术。琼剧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海南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海南文化的象征。琼剧题材来源于生活,又丰富了生活。琼剧艺术经过海南人民世代锤炼和传承形成了今天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面貌,她叙述着几千年海南这块热土发展的历史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积淀着厚重深邃的内涵,彰显着海南人民的性格和精神,是海南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了解、保护和传承海南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践行琼剧传承。课后分组开展对琼剧的调查,了解琼剧的发展现状,探讨保护和传承琼剧的措施,并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使,为弘扬和传承琼剧艺术出一份力。

3.课外实践。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家乡传统文化风俗调查活动,组织考察活动、挖掘传统文化因素等。还创建了研究性学习平台,组织开展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例如引导学生开展对冼太夫人文化、五公祠的变迁、海南黎族的风土人情、海南黎族服饰黎锦、海口饮食文化、海口骑楼等传统民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多渠道的教育形式扩大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四、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评价

1.重视激励性评价。教学过程要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发展的动力。

2.重视过程性评价。海南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乡韵·乡俗·乡情”重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养成的关注,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情感体验的关注,对学生领会、内化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关注。

3.评价主体、内容多元化。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主要是对学生学习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习方法策略等方面作评价,评价重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具体内容:(1)考勤记录。即学生学习的学时总量,教师要作好考勤记录;(2)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学习态度、主动性、参与课堂教学程度等,这些主要通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外显行为来体现,例如学生在课堂听课、课堂小组交流探究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3)学习成果。学习成果通过调查实践、展示汇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建立成长手册。同时,还要对学生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由此呈现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做到对学生学习表现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

评价形式多样化,通常可以采用“四结合”的方式,即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口头报告、学习活动表现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马国军.语文课程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6(3).

[2]蔡成兵.《海安记忆》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高晔.部编版语文教科书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研究—以七年级上下册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