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贵州
2022-04-29
2021年是贵州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必将是载入贵州史册的一年。
2022年1月20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贵阳开幕。省长李炳军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贵州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中选取了一组数字,在亮眼数据中一同读懂贵州的2021。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6万亿元、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3%、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0%以上,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发展动能加快转换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工业经济占比达27.3%、提高1.2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数字经济加速突破
贵阳贵安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数字经济占比达34%、增速连续六年位居全国第一
——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森林覆盖率达62.12%
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8%以上
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绿色经济占比达45%
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城镇新增就业64.75万人
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6%和10.4%
教育、医疗等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过去一年,贵州坚定不移推动工作重心转移,凝心聚力谋篇布局,迎难而上奋力前行,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高质量发展在破解多重约束中迈出坚实步伐!
一、全力主攻“四化”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着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省领导领衔推动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
原煤产量达1.35亿吨
软件业务收入增速居全国第一
百亿级开发区达39个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00余户
3户企业成功上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县城以上城区新增人口62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5%左右
实施“强省会”五年行动,制定支持“强省会”35条措施
开工复工棚户区改造43万户、完成改造9万户,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17万户、背街小巷改造1273条
新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处理规模5100吨/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04万吨/日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成高标准农田268万亩,粮食生产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45个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55%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
新增4A级旅游景区11家,旅游市场主体达12万家,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游客人均花费突破1000元
二、全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及时消除40多万易返贫人口返贫致贫风险,330多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外出务工
20个脱贫县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启动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新(改)建农户厕所25.6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全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出资200亿元设立“四化”和生态环保基金,撬动银行及社会资本1000亿元以上
打造“贵人服务”品牌,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以内,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减至68项,新增市场主体70万户,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前三
引进优强企业1641家
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区域创新能力提高到全国第18位
四、全力优化投资结构提升质量效益
加大“四化”项目投资力度,工业投资增长19.7%,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分别达22.2%、42.7%,占比分别提高4.3、2.2个百分点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8000公里,贵阳龙洞堡机场三期工程建成,乌江水运全线复航
天然气管道联通68个县
5G基站达5.3万个,新建充电桩4000个以上
五、全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有力推进磷化工、电解锰等行业污染综合治理,乌江、赤水河等主要河流干流水质稳定达到优良标准,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再次获得“优秀”等次
启动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营造林361万亩、石漠化综合治理6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3229平方公里,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山3571亩
六、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债务率持续下降,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全力保障能源供应,及时制定支持煤矿企业安全释放产能政策措施,有效保障冬春电力供应
切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全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达86.7%。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防灾减灾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推进平安贵州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为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七、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
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4.4万个、6.2万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4元提高到5元
完成扩容建设普通高中学校60所
加强一流学科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个
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纳入国家规划,规划布局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35家,全面完成40家县级医疗机构提质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