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家长认知调查及家校共育构想
2022-04-29薛晓圆孟继明
薛晓圆 孟继明
【摘要】本文基于“双减”政策提出的“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的要求,分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三阶段提出家校共育构想,更好地针对初中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有效模式,为构建针对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家校共育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反思性学习;“双减”;家校共育
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及习惯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尤其在目前“双减”政策下,强调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等方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其目标是“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习惯的养成更应该是“双减”背景下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内容。
反思的意识与能力受学生自我意识的制约。自我意识水平又与年龄、生活经验、反省智能(属于人格智能中的一个方面)等因素密切相关。初中生的反思学习意识和能力还相对较低,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督促,需要家校密切配合。
鉴于此,为更好地针对初中生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形成家校共育的有效模式,笔者对兰州市某中学七、八、九这3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家长对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养成的认知状况,并提出家校共育的构想。
一、调查内容及方法
1.调查问卷的形式及内容
调查问卷包含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种形式,包括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①家长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与学生的关系);②学生家长是否有针对自身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进行反思的习惯;③孩子是否有反思性学习的习惯;④家长对反思性学习内容的认同度;⑤家长关于反思性学习能力和习惯对学习效能影响的认可度;⑥家长引导和督促孩子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意愿以及对反思性学习习惯形成的建议。
2.调查方式、数据库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采用问卷星形式于2021年12月17日至24日进行调查,问卷填写完成后,在问卷星数据后台导出EXCEL数据信息,采用SPSS24.0 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均为计数资料。对上述调查问卷的内容进行描述性统计,数据结果以出现频率(n)及所占百分比(%)表示;对家长反思习惯与一般资料的关系及与孩子学习反思习惯之间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用相关系数R表示统计量,统计差异性以P值表示,P<0.05 即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结果
调查学校共有669名学生,共收回家长问卷647份,答卷率为96.71%,均为有效问卷,有效率100%。
1.一般资料信息及特征
调查问卷的填写人除1人为学生亲戚外,其余均为学生的父母,其中学生母亲占69.55%。填写问卷的学生家长年龄主要集中在35-45岁之间,占78.05%。具体年龄分布状况见图1。
本次调查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45.13%的人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24.89%。具体学历分布状况见图2。
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家长自己针对工作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反思习惯与年龄无关(R=0.011,P=0.779),但与学历成正相关(R=0.120,P=0.002),即学历越高者自身越有反思习惯。而且家长自身的反思习惯与其孩子的反思习惯成正相关(R=0.185,P=0.000),数据显示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家长关于学习反思习惯对学习效能影响的认知度
为调查家长关于学习反思习惯对学习效能的影响,本次问卷通过封闭式选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5.21%的家长认为学习反思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学习很有帮助,不足5%的家长认为,学习反思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学习帮助不大(3.86%的家长认为帮助一般,0.15%的家长认为没有帮助),个别家长(0.77%)不能确定学习反思习惯的养成是否对孩子的学习产生影响。50.0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认识到反思习惯对学习有很大帮助,48.07%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认识到反思习惯对学习的帮助,但产生的效应一般,而有效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及习惯需要正确引导。
3.家长对学习反思内容和方法的认知度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属于反思性学习的内容。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习资源或内容的选择,即重点关注自己不熟悉或有难度的内容;二是学习过程和行为的管理,如主动安排和专心完成各学习环节(如预习、做笔记、完成作业、及时复习等)及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如类比探究、在“做中学”等)等。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或能力的发展状况、情感态度的形成情况、学习品质的养成状态等。基于上述教学理论,本次问卷调查通过封闭式和开放式选项调查了家长对反思内容的认同度,将反思内容概括为以下3部分:一是针对学习内容,体现为对有难度的学习内容的反思,本次调查中列出了“纠正错题、对错题进行反思弄清楚出错原因”等方法;二是针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本次调查中列出了“多刷题、探究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及时复习概念和笔记、自己对前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等方法;三是针对学习效果的反思,本次调查中列出了“考试后,针对成绩表现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及是否形成自主的学习反思习惯”等方法。此外,还采用开放式选项由家长提供认可的反思性学习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除多刷题是家长不认可的反思性学习方法外,其余反思方法,家长认可度均较高,具体结果见图3。通过对学生反思习惯养成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约30%的学生偶尔反思或从不反思,经常主动反思的学生约30%,其余学生需在老师布置或家长督促下方能进行反思,具体结果见图4。
4.家长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意愿及对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建议
本次问卷调查通过封闭式选项调查家长引导和督促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意愿。结果显示,74.34%的家长愿意引导和督促孩子加强学习反思,且认为自己可以做到;25.35%的家长愿意,但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极少数家长(0.31%)没有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意愿。
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对引导和督促孩子养成学习反思习惯的意愿是强烈的,但有约1/4家长认为自己无能为力,从这部分家长所填写的建议来看,“作业量多以致没有时间反思” “学生不听家长的话”“学生行动力不足”“认为习惯的培养应以老师为主体”可能是导致家长感觉有心无力的原因。上述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学生本阶段的身体及心理发展规律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与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及知识水平有关。因此,家长通过学习提高自身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知,通过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感是改善家长与孩子关系的重要措施。
三、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培养的家校共育构想
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同养成反思性学习习惯对学习成效有极大的影响,认同本调查中针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学习方法。基于笔者的教学经验及本次调查结果,结合国家“双减”政策提出的“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的要求,笔者依据针对反思学习过程进行研究的埃拜模型提出以下家校共育构想,分为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3个阶段。
1.制定计划阶段
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反思性学习方案,包括反思性学习的目标、拟采取的手段与方法以及实施的步骤等。目标可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拟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可多样化,可分为普适和个性化方法,如通过建立纠错本进行纠错归因类的反思性学习,通过建立学习总结日志、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归纳分析类的反思性学习,通过鼓励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写思考日志等方式进行演绎提升类的反思性学习。
学校通过定期教学开放日、家长会、家委会及线上或线下研讨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并讨论,达成认知统一。教师还可通过线上专题讲座或沙龙的形式进行反思性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的讲授,与家长共同探讨普适的及个性化的反思性学习手段及方法。
2.实施计划阶段
教师和家长依据制订的反思性学习方案引导和督促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为保证实施的有效性,家长协同教师定期检查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各类学习资料,包括上述的纠错本、学习总结日志等,查看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实施情况。要想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还需建立长效沟通及反馈机制,形成稳定的教师、家长双向反馈渠道。如建立家委会等固定组织的形式,可能有利于双向反馈的实施。
3.评价结果阶段
教师需收集能显示学习成效的客观资料(如作业及考试卷)和主观信息(如学生的感受和描述),分析学生反思性学习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依然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及时有效沟通。如教师在作业批改中针对学生的错题进行阶段性归纳和总结,并对错题进行归因,通过建立的QQ班级群或微信群反馈给家长(注意只是错题分析,不注明哪些学生犯错,旨在保护学生隐私),让家长找到自己孩子在具体问题中的错误原因,并能够及时进行针对性训练。
另外,在阶段性考试后(期中、期末),通过家长会集中反馈问题,问题较多的学生通过私发微信告知家长,让家长明晰自己孩子在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家长针对性修正孩子反思性学习的方法。家长也可通过家长委员会模式,由家长代表定期组织家长进行同班、同级或者不同级之间的交流,总结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执行状况,并定期反馈给各科教师。
教师可利用调查表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及形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情况,调查表内容可涉及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兴趣、态度以及学生的反思性学习策略及习惯。对学生的阶段性反思性学习实施状况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后,再进入新的反思性学习过程的实施,逐步培养学生优良的反思性学习习惯。
需要提及的是,本次调查针对某中学的学生家长,其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个人的反思意识较强,培养孩子反思性学习习惯的意愿强烈,家校共育意识较明晰。因此,实施时的操作性可能会更好。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将在工作中针对反思性学习不断实践与完善家校共育模式,会进一步调查不同教育背景的家长对学习性反思的认知水平,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分层,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家校共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07).
[2]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2(08).
[4]田圣会.试析反思性学习的目的、功能、特征与理论基础[J].教育与职业,2008(20).
[5]陈佑清.适应新的发展取向的学习类型多样化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