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历史趣味课堂构建

2022-04-29黄南燕

新教育·科研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历史

黄南燕

【摘要】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专业性特征,学生要对历史事件脉络有清晰认知,深度探究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独特的史学认知。要想对接文本思维,顺利完成历史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趣味因子是通向教学的捷径。初中历史趣味教学实践,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从教法升级的视角展开突破,给学生带来丰富学习情趣,在多重激趣中培养学生理性认知,升级他们的多重思维,实现历史学科素养升级。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素养;创优实践

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激发是教学必备手段,如果能够顺利激发学生兴趣,课堂顺利推进,教学实效性也会逐渐呈现出来。然而学生兴趣的激发不是随意的,需要一定的外在助推力。学科本身就是巨大的资源库,对触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积极作用。历史学科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蕴含丰富的内容体系和趣味因子。要想将历史学科价值完全呈现出来,必须追求趣味性,从不同角度挖掘教材蕴含的趣味因子,建立妙趣横生的课堂。在丰富有趣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思维才会更灵动,认知也更容易被调动起来,历史学科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一、启动历史疑趣课堂

教学效果的呈现,导入环节是关键,它会直接决定课堂生命活力指数。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是从导学开始的,如何引导,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学科属性是导入设计的基点,教师可以从历史学科特点着手,借助影视片段观赏触动学生,还可以借助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给学生带来独一无二的感受和体验。

1.影视片段观赏触动学生

历史学科涉及诸多人物、事件,知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特征明显。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握,铺垫好教学基础,教师往往喜欢对人物和事件等基础知识展开系统化的梳理和讲解。要想快速激活学生思维,摆脱陈旧导学形式的束缚,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促使学生主动发问质疑,必须注意注入更多时代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导学提供了更多可选项。多媒体是信息技术的代表,它有联网功能,能够给课堂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初中历史导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革新导学形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力,展示相关影视片段,提升导入环节的时代感、新鲜感。历史事件和人物虽然已经成为“历史”,已经是“过去式”,但影视资料可以充分还原相关史实,对课堂教学产生的激发效果异常显著。在影音资料的助推下,学生的观看认知更加多元,对知识的好奇心增强,认知向着多重方向前进。

影视资料是在真实性基础上对史实展开的艺术呈现。相对于历史教材中文字呈现,学生更愿意观赏影视资料,毕竟学生的感官异常敏感,影视资料光、色和明暗程度的变化能够给学生带来独特感受和体验。学习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对人物精神有更好的感知,教师直接播放“戊戌六君子”视频资料。视频中“六君子”被斩时百姓拍手称快,这让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在质疑中学生思维逐渐启动,对这一课内容产生了浓厚探索兴趣。

教师抓住学生对文字材料的畏惧心理,播放热门影视片段,拉进学习主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他们对历史知识产生了浓厚探索兴趣,自然进入探研状态,对阅读文字材料的抗拒之心也会逐渐消失。影视片段极具趣味性,加之历史事件本身的独特价值,学生顺利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感知知识。

2.个性语言风格感染学生

当前教学中,“一言堂”的导学模式充斥课堂,教师有各种各样的担忧,总是希望能够将知识镶嵌进学生的脑中,让他们牢牢记住知识。一言堂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教师的出发点也可以理解,但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短板,知识貌似灌输进了学生的脑中,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完全消化吸收。尽管一言堂不完美,但有一个点可以加以借鉴,那就是语言渲染。课堂教学中,语言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人际交流工具,是教学导向,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之间的桥梁。历史教材中涉及到诸多史实,这些都可以用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语言类型较为丰富,幽默诙谐、委婉含蓄、清新平淡等都是语言呈现形式。教师要抓住语言这一有利条件,根据学习内容特点,随时调整语言形式,用独具特色的表述吸引学生。

找到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的契合点是教学重要切点,语言描述是重要教法选项,也是最常见的教学形式。学习《鸦片战争》,为了将学生带进学习思索状态,教师展开讲解:烟雾缭绕的房间里,两个骨瘦如柴的中年男子侧身躺在床上,他们的旁边是一根长长的烟杆,只见雾气从烟头中缓缓升起,男人的神色也变得安详,一脸享受……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仿佛进入了烟馆中,看到了一个个因吸食鸦片,外形瘦弱枯槁的人。教师的描述语言生动形象,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个个疑问也接踵而来。

故事、传说这些本身与历史学科息息相关,要想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语言表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教师能够借助生动形象的课堂陈述,渲染课堂学习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让他们迅速把握历史知识的同时生发疑问。这样的设计无疑能给课堂注入崭新动能,势必能够提升导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二、追求历史意趣课堂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构建起系统知识体系,在把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生成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多重能力,形塑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意趣课堂,促使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参与,进而掌握精准化的学习目标,将知识以完整、系统的形式呈现出来,快速突破重难点知识并对其有精准化把握。

1.精准把握文本综合信息

教学实践中两种极端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解过多,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阵地,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他们只是一味地跟着教师的节奏展开知识感知,课堂呈现出苍白无力感。还有另一种极端呈现,学生自由阅读、感知知识,教师完全放手,课堂看似生机盎然,但学生缺乏学习方向指引,很容易“误入歧途”,偏离学习中心点。教学形式无论如何选择,都不能忽视一个很重要的点,知识是依托教材呈现出来的,文本是学习的依据和参考,脱离了文本系统感知的学习自然难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无论选择哪种学习形式,都要从文本中寻找切点。初中历史教材中呈现出来的都是基础性知识点,学生如果连最基础的内容都无法把握,深度学习、智慧课堂构建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洋务运动》,这节课的内容以洋务运动为主线,叙写了洋务派为追求“自强”“求富”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零碎的知识点增加了学习难度,学生识记起来比较吃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让学生寻找关键词汇,然后以洋务运动为主线,组建导图,将知识串联起来。寻找词汇是简单的,学生瞬间来了兴致,在系统梳理中,学生很快完成了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在关键词汇串联中逐渐形成。文本信息是根基,教师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结合学习内容特点,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将学习活动引向了深处。

知识的系统梳理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主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系统构建,是教师的基本任务。历史知识通常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抓住教材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在感知中准确把握知识的关键点,学生学习思路快速理顺。

2.巧妙探寻教学独特视角

切点选择是课堂的灵魂,也是决定一节课成功的关键。科学有效的教学切点一定是与学习重难点对接的。脱离了学习重难点的教学,即使再热闹的课堂,也不能真正完成学习任务。历史教学方法选择,教师要从知识本身着手,以重难点为思考起点。教学活动中存在重难点,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内容主题不同,学习重难点也存在差异。面对知识的个性化差异,教师首先要精准把握学习重难点,并将知识进行转化,以趣味化、多样化的形式,展示知识,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探索中完成认知构建。

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内化知识,必须对学习重难点展开深度挖掘探索,攫取知识精髓。学习《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这节课的内容中,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是重点。教师抓住这一点,从孙中山生平着手,以时间轴的形式对人物形象展开剖析。本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是模糊的,因为有了时间轴的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清晰起来。在突破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将人物相关事迹投放出来,学生清晰准确地把握了知识,对人物形象的感知逐渐清晰、鲜明起来。

学习重难点是不错的教学视角,但凡事没有绝对。只要能够快速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的视角,都可以加以运用。教师要灵活处理,有筛选、优化意识,从丰富性、独特性角度出发,将抽象复杂的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把握知识引线,找到突围方向。

三、达成历史理趣课堂

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对基础知识有全面深刻把握,还会在感知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独特思考方式和个性认知理解。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优化的学习平台,教师要对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整合优化,融合拓展课外多重资源,丰盈训练形式,更好地服务学生。

1.融合拓展课外多重资源

课内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是毋庸置疑的。要想实现思维认知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夯实课内基础知识。然而教材容量有限,几册课本的容量根本无法将知识完全呈现出来,只是将知识的框架和基础内容罗列出来。针对教材短板,教师可以融合多重资源,以教材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拓展材料是文本内容的延伸,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能力,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受认知局限,学生在感知文本内容时往往不能理解相关知识点,思维模型呈现出固化特点。打破固化思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学习素材,从宏观认知出发,触动他们的发散思维。

学习《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学生对事变的内容不熟悉,他们虽然很熟悉“九一八”事变这一名称,但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依然不甚清楚。为了消除学习隔膜,教师从文化名人中寻找相关印记,给学生提供训练材料。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端木蕻良的名作《土地的誓言》,教师从中截取相关文字,以训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面对熟悉又陌生的材料,学生内心既兴奋又紧张,很快进入阅读状态,将语文知识与历史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对学生来说,课内知识的学习是需要助推力的,课外学习素材则很好地起到了推动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抓住学生对课外材料的新鲜感,给出针对性指引,学生的思维迅速转动起来,剖析、运用能力得到快速升级。

阅读课外学习资源时,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文本精髓,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极强的反向助力作用。选择课外阅读素材,教师要做好把关,不能随意添加,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课外材料与文本的相关性。在精细化的筛选中给学生提供最优化的阅读材料,多角度、多层次的内化知识。

2.丰盈历史活动导向训练

历史学科知识具有极强理论性,要想将理论知识顺利转化为综合能力,适当强度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设置训练时,教师要从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目的等方面进行思索,考量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教学内容有自身宽度深度,初中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限,从训练内容上来说,切不可太偏太深。必须从差异性角度着手,对学生展开梯度训练,促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训练活动中。

训练形式的选择也会对效果产生一定影响。选择和简答是历史学科最常见的题型。学生已经对题型产生了“抗体”,这类题根本无法吸引学生关注。提不起兴趣,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自然会降低。训练效度也就达不到预期。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题海战术”的限制,从形式升级的角度出发,设置多元灵动的训练形式。学习《五四运动》,因为没有场景作为支撑,学生很难深刻感受运动的热烈氛围。教师给学生提供演绎任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生成更深刻的感受,对“五四”运动的作用和价值有更明晰的认知。相对于传统做题,学生对演绎活动充满好奇,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角色。课堂演绎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学生的身心被调动,课堂氛围热烈而浓郁。

历史训练可选择形式较多,教师要勇于尝试。独具一格的训练形式带给学生的思想震撼更加强烈。当学生对训练产生“好感”,排斥心理消失,主动探究知识属性,训练活动巩固迁移知识的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会重新燃起。

历史学科属性决定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知识讲解,而是要从微观视域出发,对学科内容展开多维、深度探索,将其趣味性完全呈现出来。初中历史趣味课堂可切入点较为丰富,教学追求呈现出多元化属性。教师要从疑趣、意趣、理趣等课堂趣味形式着手,对历史教学进行优化设计。影视片段观赏、个性语言风格都能起到重要启发作用,给学生以认知触动。文本综合信息以及教学独特视角的探寻也能为趣味课堂呈现增添活力。要想将趣味课堂的效度发挥到极致,还要从拓展课外多重资源的角度出发,丰盈历史活动导向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形成独特学习认知,实现思维跨越式发展,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艳妮.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技巧[J].学苑教育,2019(12).

[2]张飞.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应用研究[J].新智慧,2021(20).

[3]陈春云.趣味导入,成就精彩课堂—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方法[J].天津教育,2020(23).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初中历史
基于新课程改革深入下的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科素养的渗透初探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