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中报纸新闻语言的规范研究
2022-04-29刘海玲
刘海玲
摘要:报纸新闻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总是与特定的时代特征、社会环境相适应。在融媒体环境中,网络语言的出现推动了报纸新闻语言的变革,传统严谨、严肃的报纸新闻语言开始向趣味化、平民化方向发展,有效扩大了报纸新闻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暴露出用语随意性、语言粗俗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就融媒体环境中报纸新闻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融媒体环境中传统纸媒语言的变化,指出了报纸新闻语言失范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纸媒;语言规范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已成为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融媒体环境中,报纸新闻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就要在语言和内容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使语言更加贴近现实,符合大众口味[1]。需注意的是,报纸新闻语言改革不是简单地套用新媒体语言风格,而是要坚持传统纸媒的语言特点,寻求报纸新闻的规范化发展道路[2]。
一、融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纸媒语言发生变化
(一)用语新颖
词汇是组成文章的基础元素,在新闻编辑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尽量选择适宜的词汇,使文章的思想与情感更加突出。传统的新闻语言以正统、严肃的词汇为主,而新媒体语言词汇更突出新、奇、特的特点,为了吸引年轻受众的关注,新媒体平台的新闻经常会融入一些网络语言,如“累觉不爱”“喜大普奔”等网络用语,以提高新闻的趣味性。此外,游戏语言、经典方言以及电影精彩对白也是新媒体语言的广泛素材,并且外语词汇也不时出现于新媒体语言中,如“欧巴”“欧尼”等。在此背景下,传统报纸语言也顺应形式发展,对新闻语言进行了适度调整。例如,《北京青年报》曾以《当“荣耀”变成农药,谁来解毒》作为标题,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此外,在融媒体环境中,传统纸媒除词汇更丰富外,其语言语体也更加丰富,纸媒语体以传统语体为主,同时融入大量现代语体,如“将军体”“甄嬛体”等,这些语体是由某一事件或网络小说演化而来,传统纸媒在新闻中予以借鉴,可以有效增强新闻阅读的趣味性和新闻内容的幽默性。语体融合是当前传统纸媒语言的主要变化,并且在同一篇新闻中融入各类语体,可以使新闻报道更立体,事件叙述更直接、生动[3]。
(二)风格轻松
在融媒体环境中,传统纸媒的语言逐步向新媒体语言风格转变,更加贴近受众,多数传统纸媒的语言风格开始走草根路线,接地气、草根语言成为报纸新闻的语言特点,且平民化的语言风格更能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4]。草根化的新媒体语言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报纸语言呈现出口语化风格,草根语言的来源是网络语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相较于传统纸媒的严肃语言,草根语言更体现出口语化倾向;二是语言简单直接,语言朴素是草根语言的又一特点,在语言表达上简单直接、通俗易懂[5];三是草根语言在形成与使用中融入了地方语言特色,更突出地域特色,如《人民日报》曾一改严肃风格,用《再迎暴雨 北京有谱了》作为标题,体现了浓厚的地方语言特色;四是语言生动形象,作为大众化语言,草根语言的表达方式更加形象生动,更易被公众所接受,如《人民日报》曾以《党员的“保质期”应是一辈子》作为标题,语言更加生动。
(三)立体多元
相较于传统纸媒,新媒体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更加开放与包容,在语言表达、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体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但把国内不同地区的语言融合在一起,还吸收国外的语言,逐步形成了立体多元的新媒体语言体系,易于受众接受[6]。同时,传统纸媒也可顺应这一语言发展趋势,借鉴新媒体语言表达形式,将其渗透到报纸新闻内容的编辑中,如在新闻编辑中直接借用直译拼音或方言等语言形式[7]。可以说,这种渗透性语言在纸媒中的应用,也是传统纸媒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体现,便新闻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融媒体环境中报纸新闻语言失范现象普遍
(一)语言不规范
在融媒体环境中,网络语言体现出有趣、幽默等特点,呈多元化发展,受到人们的喜欢,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同时传统纸媒为拉近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阅读更加亲切,在词汇选择上更注重标新立异,尽管受到部分受众的欢迎,但从语法角度分析,部分用语违背语法使用规则,造成新闻语言的使用不恰当,如“粉丝”“玉米”等,这些词汇多是引申义,并不符合汉语特殊词汇的使用规则;还有的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职业操守,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个人情绪或使用歧视性语言,以个人喜好引导媒体报道方向,犯了新闻报道的大忌。为了规范新闻语言,新华社要求本社新闻报道中只允许使用词汇本义,不得使用词汇的引申义。此外,在传统纸媒中还存在新闻语言随意现象,如“很man”“很女人”等,这类语言在修辞手法、词汇顺序等方面不符合汉语语法使用规范。所以,对于包括传统纸媒在内的新闻媒体来说,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的语言要符合语法使用规范,不得过分追求新词汇与新词语,要尽量贴近普通大众逻辑与事理。
(二)语言低俗
当前,部分传统纸媒对草根语言的应用存在误区,片面认为草根语言就要语言通俗,以俗见长,导致新闻语言偏离正确方向,出现媚俗、流俗现象。例如,名称低俗化是新闻语言低俗的典型表现,部分媒体如使用弱智、低能等语言称呼智障人士,并且“屌丝”“逗比”等词语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主流新闻中。造成传统纸媒语言低俗化的原因很多:一是当前大众文化中具有媚俗与粗俗因子,原有的粗俗语言成为网络流行语,在大众文化中得到广泛应用;二是新媒体的出现于无形中给传统纸媒造成了压力,为了与新媒体争夺受众,传统纸媒选择通俗化语言;三是部分媒体人对语言尺度把握失当,缺乏语言底线,造成新闻语言的规范性欠缺,也与正确的新闻通俗化之路渐行渐远。
传统纸媒行业对报纸新闻的过分流俗化现象持不同的态度,部分媒体人认为草根语言更接地气,把纸媒拉下神坛有助于减少受众和媒体的距离,是一种通俗化语言表达形式;也有媒体人认为部分草根语言媚俗,传统纸媒应坚持新闻语言底线,在语言应用上要和纸媒的社会角色相符合,坚持正确的文化与舆论导向,坚守纸媒的新闻语言使用原则[8]。
(三)形式主义
当前,年轻人成为电子书的忠实读者,中老年人是传统纸媒的主要受众,据调查,多数中老年人在报纸新闻阅读中会遇到不理解新闻语言、词汇意思不明等问题,究其原因是中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慢,与社会脱节,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传统纸媒新闻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随意性,忽略了报纸新闻的严谨性,如在新闻报导中出现中英文词汇滥用,甚至出现生僻的缩写,导致新闻表意不清,增加了老年读者理解新闻的难度。也有的新闻语言存在表达问题,如标题简化,造成信息混淆;或过于追求报道亮点,而忽略新闻内容本身。例如,一篇《干了112天终于湿了》的新闻报道,该新闻主要报道深圳普降暴雨、结束干旱,但仅从标题上来看,容易引起误解,与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特点相悖,不仅影响新闻的传播,还会对纸媒行业的形象造成影响,降低媒体的权威性。
三、融媒体环境中报纸新闻语言的规范策略
(一)把握新闻特点,强调新闻特性
在融媒体环境中,尽管新媒体信息占据信息传播的较大比例,但传统报纸仍有较大的受众群体,所以报纸新闻要秉承新闻特性,根据新闻特点,做好新闻语言规范,提高新闻质量,从而扩大刊物的影响力[9]。第一,传统纸媒要全面分析、对比新媒体与传统纸媒的差异,了解二者间的异同,坚守新闻特性,把握新闻特点,确保新闻语言的严谨、客观、生动与健康,同时要顺应融媒体的发展趋势,改革新闻语言表达;第二,报纸新闻的语言表达要忠于客观事实,真实、全面、准确、客观地描述新闻事件;第三,报纸新闻的语言要严格按语法要求编辑。主流纸媒要牢记自身使命,切实负起文化传播的重任,把新闻特点和受众需求相结合,做到语言规范,同时了解受众阅读兴趣,使传统纸媒的语言更加积极、健康;第四,报纸新闻是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描述,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陈述新闻事实,在语言表达上要克制情感,不得过度渲染气氛,尽量不使用情感倾向性明显或过激的语言,要本着理性客观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第五,报纸新闻语言表达要重视语言的优美性、流畅性与趣味性,新闻记者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深入了解受众喜好,把新闻特点与受众需求有机融合,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与草根性。
(二)注意用语筛选,避免滥用新词
人们对传统纸媒的固有印象多是正统、呆板的,在报纸新闻中使用新词能使传统纸媒的语言风格更活泼,改善公众印象,提高公众对纸媒的关注度与阅读兴趣[10]。但在融媒体环境中,网络新词大量涌现,并且新词良莠不齐,多数新词在主流媒体的应用率不高,只在网络等特定范围内、或在特定群体中使用与传播。作为主流媒体,传统纸媒主要面向社会大众,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如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及不同职业的群体,所以部分普及率较低的新词不适合作为报纸新闻语言。报纸新闻在语言选择上要严格筛选词汇,正确使用新词,尽量不使用或少用新词汇,减少新词的滥用,并且一些生僻、古怪或存有歧义的词汇也要尽量减少使用,使传统纸媒的新闻语言更加规范。
(三)掌握用词规律,优化词语分类
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词汇使用灵活,同一语意可以使用不同词汇表达,在报纸新闻的编辑过程中,为使阅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的内容,要对词汇的替代适当限制,并严格限定特定词汇。首先,报纸新闻编辑要做好汉语词汇分类,明确可以替代的词汇,对于固定搭配的词汇不可随意替代;其次,为使阅读者快速、方便地了解新闻大意、抓住新闻内容的重点,报纸新闻编辑要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复杂语句,使新闻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最后,要确保语言的生动性,相较于平铺直叙的语言,具有象征意义的词汇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如“大跌眼镜”“炒鱿鱼”等语言可以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可以说,报纸新闻语言的应用也有一定的规律,报纸新闻编辑要加强对语言应用规律的总结,确保在融媒体环境中扩大传统纸媒的受众群体,确保传统纸媒的健康发展。
(四)拒绝低俗语言,营造和谐环境
部分报纸新闻为吸引关注、提高报纸新闻阅读量而出现用语低俗的问题,这也成为部分传统纸媒的通病。从传统纸媒的角度分析,尽管新闻语言向通俗化方向发展对传统纸媒的传播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若语言表述过于通俗,甚至把媚俗、低俗当作通俗,就会影响传统纸媒的严肃性,甚至阻碍传统纸媒的发展。对此,报纸新闻编辑要严格区别媚俗与通俗,在语言使用上,一方面要兼顾大多数人的阅读习惯,语言表述要贴近群众,使用更有利于阅读者接受的语言;另一方面要严格新闻语言的审查,对新闻报道中的口语化表述内容,要剔除低级、粗俗及明显具有歧视性的词语。报纸新闻编辑在编辑报纸新闻语言的过程中,要根据语言环境、新闻性质以及读者群体综合选择恰当的语言[11]。
此外,针对当前传统纸媒新闻语言不规范、低俗、随意的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强化语言监督,这也是规范新闻语言的有效途径。媒体监管部门要梳理当前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强化对网络语言不规范行为的监督与打击力度,全面了解传统纸媒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立法手段,对违法媒体进行严肃处理,从而净化新闻环境,为社会公众构建相对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规范新闻语言的运用,使新闻语言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同时,报纸新闻要重视读者反馈,多渠道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与建议,构建舆论监管体系,鼓励读者对传统纸媒新闻中的语言不规范情况进行举报。监管部门对读者的举报要及时处理,并把处理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使舆论监督更加透明,在推进传统纸媒语言创新的基础上,使传统纸媒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新闻语言有了较大变化,对于传统纸媒行业来说各有利弊,一方面推进了传统纸媒的语言创新与改革,为其语言带来了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传统纸媒的语言规范性,所以传统纸媒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合理使用新闻语言,尽量减少融媒体环境对传统纸媒新闻语言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新闻语言的应用更加规范,实现传统纸媒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佳宁.浅析报纸新闻采访的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J].新闻传播,2020(14):109-110.
[2] 魏少萍.浅阅读时代的报纸版式语言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9,3(18):102+104.
[3] 周金香,梁贺年.浅论全媒体时代报纸版面语言的重构[J].中国传媒科技,2019(4):24-25.
[4] 滕丽霞.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版面语言的“绘声绘色”[J].新闻采编,2019(5):22-23.
[5] 丁梅.报纸语言的示范作用和语言阶层性的实践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9):135-136.
[6] 程艳峰.语言哲学视阈下的报纸编辑理念思考[J].今传媒,2020(4):134-136.
[7] 彭庆东,公克.论报纸新闻语言口语化发展趋势[J].中国报业,2020(13):106-107.
[8] 杨元刚.基于媒介融合的报纸版面设计语言分析与创新[J].传媒论坛,2020(21):89-90.
[9] 孙欢涛.新读报时代报纸版式语言的传承与创新[J].传媒评论,2021(3):62-63.
[10] 崔选荣.浅谈报纸新闻采访的语言技巧与情感把控[J].文化产业,2021(1):145-146.
[11] 刘臻.报纸民生新闻的采访与创作中的“情”与“理”[J].传媒论坛,2020,3(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