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逾越鸿沟,数字媒体艺术在大型晚会的美学意义和实践

2022-04-29陈志远

新闻文化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美学

陈志远

摘要:摩尔定律驱使下的技术迭代,让舞台视觉范式产生了巨变,由此产生巨大知识鸿沟,笔者以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幕式为例,以地方节目制作团队实践,探索数字媒体艺术的舞台美学意义。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大型活动舞台视觉;美学

数字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将各种媒体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进行交互综合处理,并通过计算机控制,使信息建立连接,进一步表现出丰富多元信息的技术方法。近年受技术升级与后疫情时代双重驱动,当代舞台艺术不仅继承发扬了传统经典,而且通过和数字媒体艺术的结合,呈现出多元并存、综合发展的趋势。舞台数字媒体艺术正在和最前沿的科技接轨:在元宇宙概念爆火的2021年,作为现实通往虚拟世界的主要途径,AR增强现实技术、XR拓展现实技术,早已在各大卫视的晚会综艺、互联网大厂的盛典活动,实现了丰富的场景应用,刷新着人们对舞台边界的认知。摩尔定律驱使下的技术迭代,让舞台视觉语言范式产生了巨变,因技术而生的知识鸿沟使数字媒体头尾梯队出现了指数级的差距。地方节目制作团队如何在科技发展浪潮中正视差距?笔者结合全案参与的2020年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开幕式,探索数字媒体艺术在主旋律活动舞台上美学意义与实践。[1]

二、大型活动数字媒体创作的三种意识

(一)成为节目推进的抓手意识

“大海的回响”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电影音乐会暨开幕式(以下简称“33届金鸡奖开幕式”)举办地是位于厦门岛中心的白鹭洲公园,整体舞台设计呈现海螺造型,既体现厦门海滨气质,也呼应音乐会“大海的回响”主题。开幕式是电影节的启动仪式,也是城市形象展示,围绕“电影、厦门、海洋”三个关键元素,厦门卫视视效制作团队通过数字技术融合整体舞台设计,以色系区分章节,在前期为每个节目量身定制了节目舞台视效脚本,部分重点节目甚至结合艺人站位、特效CUE点提前进行虚拟预演,让数字化视效方案成为节目推进抓手——当进行导演组会议时,团队可就完整视效方案,直观同步协调的艺人走位、服装、灯光、机位等诸多工种,并且根据视效团队的设计,激荡出更多创意,讨论的及时反馈,也可让舞台视效方案和节目共生发展(详见图1)。[2]

(二)注重创新和版权意识

“33届金鸡奖开幕式”的舞台视效场景,主创团队一方面力求原创;另一方面加强版权意识,对素材来源严格甄别。可编辑性和可复制性是数字媒体重要表征,但不同活动却千篇一律的舞台视效场景,不仅让观众产生趋同感和审美疲劳,更容易带来版权纠纷,近年来网络视频、图像的诉讼层出不穷,要避免因版权问题给活动带来负面舆情。[3]

(三)活动现场的安全意识

大型活动具有超高社会关注度,要格外注重活动现场播控系统安全性,“33届金鸡奖开幕式”现场多媒体屏幕总面积近550平方米,分为推拉主屏、左右屏、左右副屏、地屏、前景悬挂冰屏,以及水幕投影,共同汇总成6路讯号汇聚进入播控平台(详见图2)。

开幕式的播控采用Barco E视频系统,Ec 200视频控制,Hirender S3播控设备。为降低对 CPU 占用和跳转延迟率,保证现场视频清晰流畅播放,视效团队对所有最终进入播控设备的视频进行HAP格式优化转码;在两台Hirender S3播控设备上,对晚会所有视频双机热备份,保证现场播放万无一失。这样双主机双备份的操作仅为活动当年的标准,安全播控责任重大,目前许多大型活动现场已经开始采取“三主三备”模式(详见图3)。[4]

三、融合创新,打造高光时刻

营造视觉高光时刻,需要多种形态技术共同作用,这既是选择题也是组合题。选择:可达到视觉冲击的数字媒体技术不少,但大都费用不菲,应用不当还容易有形式大于内容的风险,地方节目制作团队需权衡,在艺术、技术、现场中选取最优解;组合:舞台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集中体现了艺术、科学、人文等学科,数字多媒体技术使得当代舞台美学无法再用传统的分类法来分类和定义,随着人们审美品位的日益提升,只有那些能将视听感官一齐调动起来的艺术形式,才能真正抓住现代人飘忽的眼神。

每年开幕式的“点亮金鸡”环节都是视觉重头戏,负责该环节的“点鸡小组”2019年采用了无人机空中点亮金鸡,2020年开幕式场地位于筼筜湖畔,“点鸡小组”根据现场环境,评估了AR、XR、MAPPING等诸多当时业内已相对成熟的多媒体视觉技术,最终因地制宜采用“舞台屏幕组+湖面水幕+激光投影”的组合呈现方式:32届金鸡奖最佳男女演员王景春、咏梅在主舞台上触发冰屏机关,面积200平方米、重达5吨的舞台主屏幕被缓缓拉开,筼筜湖面海风袭来,一束激光越过交响乐团和合唱团,5W流明长焦投影同步映射,一只伟岸金鸡在湖面宽50米、高18米的水幕光芒中喷薄而出,40W全彩激光同步勾勒,与投影画面交相辉映,在环境灯光渲染下,开幕式舞台无缝衔接大海潮涌,金鸡舞台和筼筜湖完美融为一体。

四、以数字媒体艺术表达舞台大屏美学

数字媒体技术赋予了当代舞台崭新理念和丰富美学意义:第一,实现场景中时间和空间的自由转换;第二,充实舞台信息内容,制造出特殊效果,放大舞台艺术魅力,拉近观众与表演的距离;第三,完成实景中无法实现的效果,节省置景经费。正因为这诸多优点,近年来在大型文艺、电视晚会、演唱会、文旅演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数字媒体的应用场景,其中,通过LED屏幕组合结合声光电的叙事语言,仍是数字媒体在当今舞台视觉中最普遍的表达,对此,“33届金鸡奖开幕式”视效团队进行了实践和总结。[5]

(一)结合舞台

视效创意充分利用舞台工程本身,将舞台结构和视效“骨肉相融”,体现整体美感。开幕式的海螺型舞台,当时已是筼筜湖边的标志性装置,开合大屏的主画面由年度金鸡奖VI(视觉识别系统)调整而来,在左右两边的海浪形网格结构中,制作团队从当届VI中提取相应配色,利用舞台网格为单位进行了色彩动画渐变,远看如超大彩色花窗,又紧扣主题形成海浪翻滚的风格。

(二)视觉延伸

舞台视效充分考虑景深因素,营造出视觉空间无限延伸。LED屏幕是自带亮度的发光体,若画面过于饱和,摄像机和观众都会有一堵“光墙”的阻塞感,同理中国山水画的“留白透气”,舞台视效制作时适当“留黑”,与灯光配合,体现舞台纵深感:开幕式《四季歌》组曲,应运了传统舞台的国风金线山水,大面积留黑造景,给灯光充分渲染空间,营造出良好的舞台景深效果。

(三)质朴表达

当今舞台视效附加了许多技术属性,但表达情感时,不妨勇敢使用最质朴的方式,不刻意炫技、服务主题、准确表达,这恰是作为地方制作团队可扬长避短多采用的表现手段。开幕式歌曲《我们》歌颂的是众志成城的抗疫群体,视效主打金色、温暖、生长:水幕主体视效是一棵开枝散叶的金色大树,利用舞台结构,在左右网格屏幕内填入金色树叶,副歌唱响时,网格叶面幻化为叶子形相框,抗疫群像随旋律奔涌而出,让人瞬间泪目,视效没有刻意炫技但却自有温度和力量。

(三)跨界融合

数字媒体具有编辑性和拼贴性,视觉团队可以从各种艺术作品中去获取灵感跨界融合。成熟艺术作品本身已经具备很高的审美,经过数字化处理,在舞台上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33届金鸡奖开幕式”中,我们从许多艺术画作中找到了和节目的结合,歌曲《甜蜜蜜》选取了厦门本地插画师的作品,以小清新的插画风格赋予歌曲浪漫鹭岛风情;《厦门亲像一首歌》选取了漆画作品进行后期动态处理,碧海晴空、红顶白墙的嘉庚建筑在绿荫映衬中扑面而来。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艺术跨界融合,舞台审美更上一层楼。[6]

五、圆融共创,艺与技的融合发展

福楼拜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未来舞台的“艺”与“技”,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融合。随着越来越多设计师对科技艺术融合的探索尝试,当今舞台视觉表达已逐渐从原先的点缀,变为舞台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从服务于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艺术”,进化至和主题艺术完美融合的多元化的创作表现,未来舞台的“艺”与“技”将日趋融合发展。

第二,实时。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强调参与性、交流性与互动性的艺术。影像与现场表演的实时互动,将增强、扩充人们参与感受艺术的模式,也让观众在互动中更享受艺术、理解艺术。

第三,整体。未来的舞台美术创作将更注重全局和整体意识,强调设计的整体性,舞台美术家不再被动地服务于戏剧表演,而是主动参与到整体创作中。

作为地方电视节目制作团队,面对共融发展大趋势,在人力财力物力有限情况下,如何在大型活动中做出符合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视觉创新,如何勇立时代潮头而不致被裹挟前行,笔者有以下思考。

第一,勇敢摘星。虽然一线团队的技术和经验对一场活动通常意味着新的创作理念和稳定的品相保证,但制作费用不菲,地方团队既要对外学习,更要打铁自身强。“33届金鸡奖开幕式”上,厦门卫视平面、后期团队完成了开幕式大部分视觉场景制作,也有两个节目交付国内一线视效团队完成,最终呈现21个节目(环节)中,厦门卫视视效团队自制场景近百余组,顺利完成任务,同时在与一线团队的沟通交流中,提升了团队自身业务水平。

第二,回归本初。笔者曾在一个线上交流会咨询宫鹏导演:如今舞台各种高科技视觉载体这么多,如果要找出一种性价比最高的,那会是什么呢?得到的答案是:导播。显然,无论视效技术如何发展,电视从业人员都应回归最本质的舞台镜头语言,用导播思维去结构整个节目,一味单纯炫技只会造成内容与视觉两张皮的尴尬。

第三,接轨科技。随着分工更加专业化,视效行业的技术细分已经开始和传统电视视觉后期有了很大区隔,如正在广泛普及的AR/XR技术,后期需要使用到的UE、NOTCH等视效技术,已和电视台长期采用的AE、3DMAX、C4D有了流程和理念区隔,虽然地方节目制作团队在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存在缺位,但对于技术载体视觉语言表达的了解绝不可缺失,从技术发展趋势看,许多今日看似高不可攀的技术,一旦普及都将“飞入寻常百姓家”,及时更新创作理念,才能随时接轨新技术。

第四,审美修养。笔者学习观摩一线团队案例时,发现对同一主题的审美差距,决胜之手在于技术门槛、在于对节目内涵解读,更在于基本美学修养。大千世界,高下在心。审美虽然有着千人千面的标准,但从业者只有从传统舞台美学入手,不断汲取经典的养分,在美学理念上拓展实践,才可能提升舞台视效的审美品位,产生足够的舞台视觉创造力、爆发力。

六、结语

数字化舞台美术,确实是我们的未来。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沙晓岚表示,数字媒体技术与舞台艺术融合发展的时代正在来临,随着我们对舞台美术专业传统认知的颠覆,各种艺术门类间的界限已愈发模糊,一个圆融共创的时代已经拉开序幕。作为地方节目导演团队,我们一方面要以电视人的专业素养,正视、弥补由“技术鸿沟”带来的认识落差;另一方面应以更开阔的视野了解行业、技术、硬件的发展,跨界思考,将科技创新成果和文化创意完美融合,推动传统大型活动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舒苑.变幻的生动风景:舞台视觉[J].大美术,2007(9):30.

[2] 姚振中.阅读舞台[M].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7.

[3] 包尔温.数字媒体技术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19(6Z):244-245.

[4] 竺怡冰.央视春晚创新科技应用与技术美学表达:以2017年鸡年春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12):283-284.

[5] 陈晨.技术“点亮”春晚:那些央视羊年春晚中的炫酷科技应用[J].影视制作,2015(3):10.

[6] 邢磊.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在舞台设计中的视觉化应用[J].艺术科技,2016,29(11):124.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技术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VR虚拟现实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参赛经验与总结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