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2022-04-29姚聪镇
姚聪镇
【摘要】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引入“小实验”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诉求,教师要在实验资源整合、实验情境设计、实验活动组织、实验训练延伸等方面展开探索,围绕学生主体进行设计和组织,学生主动进入到实践操作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完善的认知系统。虽然“小实验”简单易行,对操作条件要求较低,但其助学效果不可小觑,教师深度研究教学内容,推出更多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做好生活对接操作,建立个性学习体验,促进实验能力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物理;“小实验”;教学运用
所谓“小实验”,是指取材简单、操作简单、用时较短的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渗透“小实验”内容,学生喜闻乐见,其助学作用更为突出。精选教材实验内容做延伸设计,组织学生自然进入到多种实验操作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学科物理综合能力。“小实验”操作简单,但其助学效果不容小觑,教师科学设计实验任务,学生参与热情不减,其探索成效肯定显著。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给予辅助和引导,确保“小实验”顺利展开,让“小实验”赢得“大效果”。
一、整合“小实验”资源,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物理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内容,教师要深度研究实验课程,精选实验内容,搜集课外实验素材,设计实验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操作机会,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小实验”特点突出,教师需要有创意设计意识,成功激发学科教学氛围。
1.精选教材实验
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内容,教师需要做整合处理,以降低操作难度,提升助学效果。因为学生在生活条件下展开实验操作,其操作带有局限性,教师在实验设计时,需要考虑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唯有做好对接设计,让学生顺利进入实验操作,这样才能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在实验设计和调整时,要做优化处理,将复杂的实验进行简约化处理,提升实验的应用价值。
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弹力》,教师指导学生做“小实验”:课前准备实验材料,现场进行实验操作,对弹簧、海绵、橡皮泥、直尺等准备好的实验材料施加力的作用,看看有什么现象出现?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实验操作,很快得到回馈:这些物品受到压力后,发生了一些形变,有些形变能够渐渐恢复,产生弹力。形变急速恢复的,其弹力较大;形变恢复缓慢的,弹力较小,甚至感受不到弹力的存在。教师对学生实验体验情况进行归结,推出弹力概念,对弹力产生条件和弹力方向等内容展开专业研究,学生从实验学习中获得思想启迪,也促进其操作能力的提升。在这个“小实验”设计时,教师深入教材展开研究,发掘出实验内容,给学生提供简单操作的机会,其学习效果显著。“小实验”有“短平快”的特点,教师指挥学生随时操作,其组织更为便捷,操作效果显著。
2.搜集课外实验
物理学科实验内容极为丰富,课内课外都有海量素材可以应用。教师需做优化设计,通过多重筛选,找到实验设计取点,以提升实验设计适合性,让学生借助生活环境展开实验操作和研究,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知识理解和应用目标。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生活认知积累基础做实验推送,势必对学生形成思维冲击,以提升教学适合性。
教师推出生活化实验任务,学生接受起来没有太多难度,其训练氛围也会更和谐。如教授《摩擦力》,教师在解读摩擦力概念时,要求学生利用课桌和凳子,还有文具盒和课本做“小实验”操作:推动你的桌子和凳子,需要较大的劲才能推动,而推动文具盒、课本,只稍微用力就可以推动,通过操作体验,说说其中的实验原理。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并做实验分析和讨论:桌子和凳子需要更大的劲能推动,说明桌凳与地面的摩擦力是比较大的,因为桌凳质量比较大,其摩擦力也较大。地面光滑程度也不如桌面,增加了摩擦力。文具盒和课本在桌面上移动时,也会产生一些摩擦力,但其质量较小,桌面也比较光滑,摩擦力就更小。在这个“小实验”中,教师没有做太多引导,只是要求学生自行操作和分析,学生进入到实验操作环节,其知识不断蓄积,自然内化一些物理概念。
二、创设“小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操作兴趣
教师利用“小实验”展开教学设计,学生接受更为自然,实验本身带有操作性、探索性、开放性等特点,学生对这些实验操作充满不同期待,主动进入到学习环节,对实验方案做深度研究,对实验目标做具体探索行动。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实验情境设计要做好学情调查,以提升设计适合性。
1.展示演示实验
课堂启动环节,学生刚刚进入学习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借助直观情境做调动,学生会有更多触动产生。“小实验”对操作条件要求较低,便于教师在课堂上做展示,如果能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其激励效果会更为丰富。学生对演示性实验更为敏感,能够认真观看实验操作过程,对实验结论进行深入研究。教师精选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观看实验过程,解读实验原理,分析实验结论,顺利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在教学《杠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利用阿基米德的名言做引导:“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教师拿出一根细长的木棍,在课桌腿增加一个支点,用这根木棍进行撬别操作,课桌开始撬起来。学生观看整个操作过程,对杠杆原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教师对实验操作情况做分析:大家可以看到,我只是用很小的力量,便撬起笨重的课桌,这便是杠杆原理。杠杆为什么会省力呢?不妨找出身边的物品,亲自尝试一些这个实验操作,并对其省力原理做深入分析。学生进入“小实验”设计和操作环节,课堂学习研究气氛逐渐形成。这个实验没有操作难度,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到实验核心,对实验操作原理展开深入分析,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2.设计媒体实验
学生对媒体展示实验有更高观看热情,教师需要做精心选择,以提升教学设计品质。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现象画面:自行车、汽车、列车等运动物体,观察其运动和静止的状态,在什么情况下开始运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学生开始思考和归结:这些交通工具都有动力来源,例如自行车需要人力,当施加外力停止后,其运动也便停止了,汽车和列车也是有动力支持的,动力撤销后,它们也会停下来。教师与学生直接对话,针对性做评价,学生受益匪浅。为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体验认知,教师组织学生做“小实验”:在桌面上拉动文具盒,文具盒开始运动,当停止用力时,文具盒还会动吗?学生进入实践操作环节,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课堂研究气氛逐渐形成。
三、组织“小实验”活动,历练学生学习思维
“小实验”活动组织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实际需要,不管是个体实验,还是合作实验,都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实验情结,在主动探索过程中历练学习思维。“小实验”操作难度较小,适合生活条件下操作,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让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
1.推出独立实验
“小实验”一般都很简单,学生独立一个人都可以操作,教师做好筛选和设计,及时推出一些个体实验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学生进入实验环节后,需要对实验目标、实验程序、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效果等做出积极探索,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富,教师适时做学习调度,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其激发效果更为突出。
教师对实验内容做精心筛选,推出一些趣味性、操作性、探索性“小实验”,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如教学《压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小实验”是:压力作用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不妨以实验手段展开探索学习,确保实验学习顺利打开。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寻找适合的材料展开实验设计。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操作情况做观察,协助学生做好实验分析。有学生找到一些学习工具做实验操作,如铅笔尖施加力量,可以穿破纸张,以同样的力换成粉笔就不行,说明压力的作用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系。教师设计“小实验”,学生独自操作和分析,创造更多探索机会。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这些实验简单有效,学生操作没有障碍,其实验效果显著。
2.组织合作实验
学生对“小实验”有积极的参与热情,教师推出一些合作实验,让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做分工协作实验,同样能够形成多点激发,以提升其助学作用。“小实验”有多种呈现形式,教师要做好创新设计,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活动,让学生自行成立合作团队,集体选择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实验结论,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实现学习突破。
学生对集体性实验任务有特殊参与兴趣,教师要做好教学调查,推出合作性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做集体性研究,这样可以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如教学《滑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分配了实验材料,如滑轮、细绳子、挂钩、砝码、弹簧测力计等,要求学生集体设计实验方案,在互动协作操作中研究实验现象,对滑轮省力原理进行深入探究。学生进入实验小组后,都能主动进行思考和操作,合作学习氛围良好,互动效果也十分突出。教师做观察指导,对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做归结,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体验。合作实验有一定难度,教师及时引导,对实验器材做合理分配,对实验要求做梳理,为学生顺利进入实验创造条件。合作实验需要材料支持,教师针对性组织,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确保实验自然展开,获得预想学习效果。
四、延伸“小实验”训练,加强学生认知巩固
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做实验任务设计,不仅能拓宽学生学习视野,还能促进其学科认知的内化和巩固。学生对实验有更高认同感,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利用“小实验”任务进行调动,能够建立更多训练起点,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
1.对接生活实验
实验训练设计时,教师需要有延伸和对接意识,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展开实验设计,推出更多生活化“小实验”,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契机。学生有一定生活认知积累,这无疑是重要实验操作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实验设计和操作,强化学生操作体验,促使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在积极探索中进入实验核心,在主动性学习中完成实验认知内化。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展开设计,推出一些可操作性的“小实验”,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意识。如教学《浮力》,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这是“死海不死”的故事,人们可以自由漂浮在水面上不下沉,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端出一个水槽,将准备的实验材料做展示:这里有乒乓球、塑料片、橡皮泥、萝卜块、石块、铁块、木块。大家可以猜想一下,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有丰富生活经验积累,纷纷做出自己的判断。教师将实验材料一一投放到水槽中,验证学生的猜测。在这个实验设计时,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历,要求学生对熟悉的生活材料做浮力判断,成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经过实验的验证,学生的判断得到证实,确保实验操作顺利展开。
2.设定探索实验
“小实验”大多简单易行,且有一定探索属性,教师针对性设计实验目标,推出更多实验方案,都能为学生带来探索启示。如果有条件,教师不妨布设一些“小实验”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生活条件做实验操作,在个性化探索中建立实验认知。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对接点众多,教师设计实验任务有更多取点,提升实验设计品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设计探索实验时,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唯有对接学生生活认知,让学生利用旧知展开实验操作,才能建立实验认知基础。如教学《功率》,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探究功率的概念,然后设定实验方案:胖同学和瘦同学两个人爬楼,胖子体重80千克,瘦子体重40千克,两个人一起出发,如果同时达到三层楼顶,他们做的功一样大吗?如果胖子用时是瘦子用时的两倍,谁做功更多?学生开始讨论这个案例,对功率应用做深入探索。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鼓励学生做对应思考。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小实验”,对功率问题做深度探索。学生接受任务后,主动展开思考和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小实验”简单易行,在物理学科教学有广泛应用,教师要正视“小实验”的助学作用,深度发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做实验设计、实验组织、实验探索、实验评价,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对“小实验”有特殊情结,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设计和组织,借助“小实验”手段打开教程,能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学科核心,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任春明.“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0(24).
[2]徐腾.初中物理教学应用小实验的重要性分析[J].名师在线,2021(09).
[3]张晓博.“小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建议[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