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数字时代的新老年人
2022-04-29欧阳璐
晚年生活怎么过?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许多老年人因为积极拥抱数字时代迎来了平淡日子的精彩纷呈:他们聊微信,开心快乐每一天;他们上网课,继续“充电”迈向前;他们用网购,新奇物品到身边;他们实施“云”就医,健康安心过晚年。
在各个年龄路口,他们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旬阿姨成为知识付费达人
聊到“知识付费”这个话题时,60岁的胡梦娇一点也不觉得陌生,虽已退休5年,但她的知识付费经验甚至比年轻人还多。
知识付费,简单而言就是购买线上课程。2017年胡梦娇从湘潭一卫生机构退休,为了不被时代淘汰,她决定继续“充电”。当学会熟练地使用智能手机之后,她才惊讶地发现网络上的学习内容如此海量、学习方式如此多样、学习价格如此实惠。
“我喜欢跟着线上读书会的节奏进行阅读。”胡梦娇称自己加入了很多线上读书会,里面会有很多人一起读一本书,分享读书心得,“这既可以加深对书籍的了解,还可以减少读书的惰性。”
她的写作技能也得到提升:“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新媒体写作的规律,现在已经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上发稿,看到底下的留言评论说写得好,就很开心。”
在读书写作上尝到甜头后,她就遨游进了更广阔的知识付费海洋。
“我购买了写作课、英语课、摄影课、国画课等,加入了很多付费社群,至于花了多少钱我也没有进行统计。”胡梦娇认为自己只是在写作课上用稿费赚回了成本,其它都是买了个开心,填补自己年轻时候的遗憾,“这样人生就没有白活吧。”
因为有这么多的课程,胡梦娇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满,白天完成一些日常事务,晚上就在手机上学习。当然作为一个知识付费达人,胡梦娇也有了自己的付费经验:“这是一个知识付费的时代,别人花钱学来的知识要分享出来,收费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付费也要看平台,选择可信的大平台,课程质量会高一些;选择付费课程还要注意一点就是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只有自己有兴趣,才能坚持下去。”
胡梦娇说自己在各类学习社群里还不时能碰到年纪更大的人,他们喜欢被人称为“叔叔”和“阿姨”,被夸“叔叔阿姨好励志”。所以,害怕退休被淘汰?这届老年人,在数字时代的浪潮里,心怀所爱,勇敢畅游,他们比自己想象中更厉害,比他人想象中更年轻。
七旬“空巢老人”
在微信群欢度晚年
刚退休的那五年,王树人并不觉得孤单。1948年出生的王树人是黑龙江省一位乡镇中学退休教师。2008年退休后,虽然离开了辛勤耕耘的校园,但因为有妻子为伴,日子并不觉得乏味。2013年,他的妻子因食道癌病逝,儿子一家三口又在一百多公里外的哈尔滨居住,王树人顿时就成了“空巢老人”。
在这样的现实中,王老就天天坐在电脑前打字写诗文来消磨时光。但是他发现这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在报刊上不断地发表诗文,但也不能一天总是写吧,休息的时间里,想唠嗑没对象,想散步没伴侣,一个人‘蜗居在家里实在是太寂寞了。”尽管他也想再找一位老伴,却找不到情投意合者。事情终于在2016年迎来转机。
2016年5月,王老在家乡发起组织了“巴彦县兴隆中学六八届高中毕业老同学联谊会”,作为“筹委会”的秘书长,他硬是学会了使用微信,建立起微信群,把老同学一个个添加进来。
“这也使我知道了微信群是当代社会最便捷的交流工具。”王老说道,他由此做了一个决定:在微信群里欢度晚年。
随即,王老联系了镇内一些文学爱好者建立起一个“韵海泛舟”微信群,通过在群里互相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体会来打发孤寂时光。为了“链接”更多同道中人,他还加入了由中共巴彦县委宣传部建立的“文苑集结号”微信群,加入了《黑龙江日报》文学副刊的微信群以及黑龙江《老年日报》的作者微信群……
“这样,当我在写诗文累了的时候,打开智能手机,就能在充满文化氛围的微信群里‘漫游,或赞美文友佳作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来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增加快乐。”王老说道。
王老说现在他已经没有这么依赖微信群了,因为过了那股新鲜劲,但是他承认这些微信群陪他度过了退休以后最寂寞难熬的时光。数字时代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远距离会友并不那么方便的老人家来说,如果想要联系,一个微信群里就能聊天,一个视频电话就能见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欢度晚年的方式?
八旬奶奶成了网购能手
清晨醒来打开淘宝,查看一下物流状态;中午打开取件码收取快递;晚上在小区团购群接龙“秒杀”日常用品……这是长沙市雨花区83岁李明华奶奶的日常。而她的感慨是:“要是早点这样就好了!”
时间回到3年前。“以前要出去买个菜还要女儿开车送我,很是麻烦。”李奶奶和老伴居住在女儿买的别墅里,因为远离热闹街道,缺少商业配套,买东西并不怎么方便。当知道网购可以送货上门之后,不想麻烦女儿的李奶奶于是在80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学习网购。
3年过去,现在的李奶奶已经能够通过网购满足一家子的生活所需,给工作繁忙的女儿也节约了很多时间。她的老伴今年已经93岁,很多时候还像个小孩子一样吵着要吃这吃那,她都能像变魔法一样不多久就能变出来——“我就会在商场的小程序上下单,三四十分钟就送货上门了。”
随着网购的次数多了,李奶奶也总结了一些“攻略”:“双十一、双十二等节日会有促销,很多东西可以这个时候囤;小区团购群里面价格好的东西可以接龙;还可以在拼多多上‘秒杀……”
在女儿面前,李奶奶也一改往日“什么都听她的”。记得一次要给自己的老伴买一件衣服,她50岁的女儿就说:“这个不如去商场买?看得见的东西质量有保障些。”李奶奶回道:“怕啥?有运费险啊,你在实体店买的衣服要是后悔了,能七天无理由退货退款吗?”
而当卖家并不是很想退货时,李奶奶也有了一个绝招,她会点开语音说:“我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你就帮帮我吧!”这一说,立马见效了——对方瞬时乖乖退货。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军师”的指点。这就是她25岁的孙女。
“孙女会跟我解释流行词汇,分享‘网红产品,告诉我什么样的链接不能点开……”李奶奶说自己开心的不光是学习了知识,更是和晚辈增强了感情,“以前跟孙女聊得并不多,觉得跟他们有代沟,自从网购以来,我们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
的确,在数字时代的今天,知识来不及更新的老年人很容易在巨大的“数字鸿沟”前不知所措,于是我们看到了疫情期间很多老年人的迷茫反应。但是现在也有了一个词叫做“数字反哺”,就像以前老一辈向年轻一辈传授经验一样,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把新知识教给老年人。要知道,数字时代从来不只是冷冰冰的数字,更蕴涵有人世间最宝贵的温度。
九旬爷爷的健康生活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连水银温度计都很少见到。看病时探温度靠手。”作为一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宁乡市的赤脚医生,张建平爷爷对于现代的各种智能设备惊讶不已,“比如测量温度现在有了额温枪,对着额头一照就知道了,还有那种机器,人走近就自动报出温度了。”
张爷爷今年93岁了,一些毛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也找上了他。所以,晚辈们也尽孝心,将智能手表、血糖仪、按摩仪等一件件买了来。
“一开始不敢使用,怕弄坏了。”张爷爷说这些东西看起来太高科技了,但是在晚辈的指导下,多使用几遍之后,就发现其实并不难,“有的完全是傻瓜模式,只要按一下图标,对着它喊一声就行了。”
现在的张爷爷,每天早上会打开蓝牙音箱跟着里面的音乐打打太极拳,吃完饭之后会用血糖仪测量一下血压,晚上再看看智能手表上一天的步数达标了没有,心率、脉搏等正常没有……
当然真正有了健康问题还是要去就医的,而关于就医方式,张爷爷也觉得一切都变了:“我们那个时代去看个病要走好远的路,现在可以提前在手机上挂号,而且还可以打开手机视频就医……”
张爷爷记得晚辈跟他说这是一个数字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生活,他也十分珍惜和感恩:“数字时代的发展对于我们老人家来说是好事,给我们的健康提供了极大的安心和保障,我们就算年龄再大也不能排斥这个时代。”
“数字化时代正在更新对老年群体的界定。”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认为,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符号,不代表身体机能的衰退,“随着预期寿命的提高,人们开始有‘变老拖延症,心理年龄更多决定了老年人具有很高的学习动能,可以适应数字化时代。”
是的,数字时代,年龄只是一个数字符号。积极拥抱时代的老年人,仍然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编辑/欧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