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策略研究

2022-04-29张艺玲周华

新教育·综合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张艺玲?周华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单元起始课是指一个教学单元中安排在第一节的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单元起始课往往汇聚了本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也是之后学习该单元知识的基础和引领。单元起始课需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以更加有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为每单元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起始课,即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按照小学生认知“起始—构建—迁移”的递进顺序来说,掌握课程知识内容,起始学习是基础也是关键,影响着后续本单元相关知识间的构建和迁移。教师需结合单元起始课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进一步发挥好起始课的作用,让起始课真正能够引领单元、统领学习。

一、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的特点和方向

根据教材编排的目的,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如表1)。

针对小学数学起始课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需把握三个方面:

1.避免对起始课的简单处理。一些数学教师存在教学误区,认为起始课的内容在后续教学中会反复出现,没有必要讲深、讲透,故而仅对起始课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展开。这与教材编排的用意相违背,教师应加强对起始课的重视,并力求达到三个目标:一是精确揭示本单元核心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二是清晰传授思想方法和运用技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三是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后续迁移的能力。

2.避免教学方法上的“一刀切”。小学数学各单元的起始课存在一定的共性特点,但是也有各自单元的独特元素所在。教师需把握不同起始课的类型,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规律,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切忌以教师讲解为主,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3.要侧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充分重视对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此落实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在起始课中尤其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起始课中所掌握的知识、方法、模型等为后续学习所用。

二、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的教学对策

如上所述,教师需根据不同类型的单元起始课开展教学设计,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起始课揭示核心知识、传递有效学习方法的教学目的。因此,笔者按照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的内容对其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类型起始课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

1.基本概念型:采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抓主要概念,推动学生共学。在基本概念型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种误区—教师的“越位”,即教师认为教学是以讲解概念为主,则自然需要多灌输知识,因此讲授占据的时间较多,而留给学生自主探究、自行消化知识点的时间不多。针对基本概念型的单元起始课,教师可采取对分课堂的模式,即将一节数学课拆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第二部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教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在探究中优生带动学困生学会学习,学困生促进优生学会更好地表达,巧妙地将“教”与“学”相结合并融入课堂,真正实现将知识点讲深、讲透、讲有趣,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以三年级上册“周长”起始课教学为例,根据对分课堂理念,教师对知识点的讲授集中在课程的上半部分。与传统的数学课堂相比,教师的讲授时间缩短了一半。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时间的利用率,针对课前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及学习任务的预设,围绕如何有效突破课程重难点进行重点讲述(如表2)。

“周长”起始课的学习目标有以下三点:1.经历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理解周长的意义,能测量并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2.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形成周长的直观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能力及推理能力;3.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分享的学习过程,学会表达,养成认真倾听、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基于以上三点学习目标,课始,教师直接抛出问题:“请从开关按钮、三角板、圆形钟面和数学书封面这四幅图中,任选一图谈谈什么是周长?”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接着在正方形、角、三角形、两个连在一起的长方形、半圆弧、圆形、长方形中进行对比,辨析哪些图形有周长?怎样判断周长的长短?进而引出“封闭图形”的概念及“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随后,教师加以解释周长及化曲为直的概念。教学由一开始的具体情境到抽象的几何图形,学生经历了从初步感知到进一步感知周长概念的过程。

后半部分是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组织和引导。在“周长”这节课的后半段时间里,教师给予两个明确的任务,在任务带动下,学生有序开展小组合作探究。

第一个任务是同桌两人合作量一量、说一说你们是怎么量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的?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发现几乎每一桌学生都能边展示边阐述测量三角形的周长的过程,即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再相加就可以了。而测量圆形的周长可以先在绳子的一端做下记号,用手按住记号接着紧紧地绕着圆形走一圈,绳子碰到画的记号时就停下来,在绳子上再做上一个记号,最后再将这根绳子拉直,用直尺测量出这两个记号之间的长度,就得出圆形的周长了(注意:绳子不具有伸缩性)。

第二个任务是将长方形分成两个部分(如图1),哪个部分的周长比较长?各小组学生均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表述在学习单上,再跟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同时学会倾听其他小伙伴的意见,最终在小组内达成共识:长方形的两条宽分别相等,两条长也分别相等,A、B这两部分都共用一条弯弯的边,所以A、B这两部分的周长是相等的。由此可以看出: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度理解周长的概念,而且还学会了深度应用周长的概念,这正是对分课堂的意义所在。

2.思想方法型:采取探究式教学,主抓方法验证,提高运用能力。部分单元起始课是以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教授和应用为主,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渗透数学思维,强化方法运用,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数学能力。在思想方法型起始课上,教师可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方法进行验证学习,弄清其背后的数学逻辑,以学懂弄通代替死板记忆。探究式教学同样强调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分析数学问题、验证定理结论、提出解决对策等方式来掌握本单元所需掌握的数学方法。

以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为例,第一课中出现了核心的思想方法“转化思维”,要求学生运用转化思维求多边形的面积,是较为典型的思想方法型起始课。要上好这堂起始课,教师可基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问题引导—结论验证—提出对策—培养数学思维”四个步骤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容错的态度积极留给学生试错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思维。因此,可以结合一题多解、寻求最优方案等方式展开多边形面积求解的探究式教学,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多方面的思考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转化”的价值。

3.背景介绍型:采取情境式教学,主抓氛围营造,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主要以介绍学习背景为切入点,教师可采取情境式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引发学习需求,以此强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学生带入知识发生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式教学具有背景属性,为学生提供了特殊场景,让学习本身与外界环境产生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整体成效。但是在情境创设中一些教师往往也存在一种误区,没有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以至于学生对学习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刻透彻。为此,教师需以“贴近生活”为原则,进行背景介绍型单元起始课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将情境设置为他们最常接触到的生活场景。例如低年级初次学习加法时,起始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商超”的小游戏。教师营造简单的商超收银台环境,布置若干文具、食品、生活用品并贴上价格,让学生通过购物、结算、付钱等游戏环节,学习加法知识。利用学生的“玩心”让他们对计算学习“动心”,令他们投入到后续加法的学习和计算中去。如此教学,同时解决了学与用、教与练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也通过现实生活环境模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计算,为日后在生活中使用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就中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所以在情境创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图形和抽象的式子等。例如四年级学生在探究“加法交换律”这节起始课时,教师可以创设填数游戏:18+14=()+(),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了从浅层的算一算引发的大胆猜想到结合生活事例进行举例验证,再到从举不出反例而得到正确的结论,最后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一过程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说低层次学生可以算一算,中层次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一说,高层次学生还可以用字母抽象概括,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收获成功的喜悦,逐渐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再就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将情境创设与校园活动联系起来。如六年级上册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内容时,起始课上教师需要对统计的背景知识进行说明和介绍,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校即将组织一场体育比赛,需要大家帮助开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比赛的项目,这时作为调查员,你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呢?“扇形统计图”将在哪些方面帮到你呢?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了解到统计的目的和扇形统计图的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维的发展,高年级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也在不断加深,因此通过创设情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这个单元的意义,还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实现将数学与生活有机融合。

小学数学教材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校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范式。一个单元的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出对于数学知识“起始—构建—迁移”的布局安排。每个单元的起始课也在此安排下承担起重要的任务,或是传递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点,或是传递本单元最关键的思想方法,或是介绍本单元数学知识的背景和意义。总之,单元起始课在每个单元中可能涉及课时不多,但是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好起始课的基础,将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本单元数学知识;相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起始课的学习浅尝辄止,学生没有吃透知识、方法或背景,后续的学习可能会事倍功半。教师在小学数学起始课的教学中需要坚持“因课制宜”的思路,根据起始课所要传递的主要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通过对分课堂、探究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形式做好起始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孟振苹,郭莉莉,崔利芳.经历度量工具创生过程,发展学生量感—“角的度量”单元起始课的教学与思考[J].小学教学,2021(10).

[2]朱新建.小学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策略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0(08).

[3]王永春.二十一世纪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小学教学(数学版),2020(11).

[4]李方红,周智雄,董顺等.“复演式”单位起始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的教学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04).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