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深度学习中任务驱动方式的有效利用
2022-04-29周艳平
周艳平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项人文性、工具性特点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的教学问题,而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不断积极更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利于解决学习问题,强化学生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语文;深度学习;任务驱动;实施要点;发展思维
一、任务驱动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
1.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学习不仅是由内而外的传递、转移知识,还是为了鼓励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需要在原本具备、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中进行深度学习,将所受到的信息进行自主加工,从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结构,生成新的认知,获取学习技能[1]。小学语文教學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能够改变以往传统枯燥的课堂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在局限为“你讲我听”的课堂教学中,扩宽学生知识视野,从课内书本知识延伸到生活日常中。通过任务重新构建和连接新旧知识点,使学习知识能够实现结构化、情景化。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有助于学生体悟学习的过程
深度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感受学习情境,能够准确判断、掌握情境中的关键要素,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要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感,只有丰富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才能够深入地思考与学习。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发展才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任务,同时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能力,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作为学生语言实践任务,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教师通过“听”“说”“读”“写”“演”“辩”等多种实践任务,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驱动,使学生能够将有限的知识进行迁移,在生活与学习中更好地运用,从而有效解决各种问题。任务驱动教学主要是改变灌输式教学,转变自身学习方式,从而不断产生思考、分析与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能力,强化学生思维发散。
3.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了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反思,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及时发现新问题与困惑[2]。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同时按照实际情况与学习状态对学习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任务时,需要体现问题的价值性、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要点
1.预设环节
小学语文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预设阶段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以课程实际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充分结合教学模式对任务计划进行合理地制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任务设计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以语文课程目标为出发点,融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3]。另外,教师需要对知识深度、广度情况进行正确处理,实现学生平衡学习,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与帮助。任务设计需要具备有效性、趣味性以及可行性的特点,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环境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活跃的课堂氛围,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与挑战欲望。同时,所设计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教师需要在任务设定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调整,逐渐递增任务难度,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习任务的达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关注设计任务的系统性,紧扣教学主体,按照教材内容设定学习任务,明确课与课之间的关联性。
2.实施环节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不只是对知识的传递过程,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信息处理等,将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基于此,教师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关系处于和谐、平等的状态下,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需要做好知识传授,更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良好的设计与制定。任务达成阶段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指导学生如何达成学习任务。另外,为了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实现教、学统一化,教师需要为学生预设任务,使学生能够顺利达成学习任务。除此以外,教师需要将课内、外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处理,通过任务驱动学习能够改变以往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同时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热情,并在课内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延伸到对课外知识的思考与观察。
三、任务驱动助力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1.准备性任务驱动:打开深度学习的探学阀
任务驱动的准备阶段主要是要求在学习新课程前,通过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对相关知识以及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与准备,获取新知识要求的基础技能、知识。在任务驱动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对学习重难点以及相关人物进行深入挖掘、自主探究。学生进入预习阶段中不只是对文本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做题,需要在新课程学习前自主、独立对其知识、内容进行良好的学习准备,并明确定位[4]。在此环节中不仅需要对新知识进行自行学习,同时还需要在实际预习过程中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对新知识点进行分析,或是通过多种渠道对其知识进行搜集,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质疑、问题分析等多方面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下,小学生可通过各自不同的兴趣、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为深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对学生展开《赵州桥》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的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赵州桥的实际特征,同时标注在课文中。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后,能够快速找到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答案,并学习文本中描写事物的手法与顺序。通过开放式自主学习任务,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教材,开阔学生视野,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亲身实践、体验大自然。最后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后,学生能够明白在这一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前深入分析与探讨能够获取相应的答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预习笔记进行查阅,掌握学生探究视角,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分析知识来源。
2.针对性任务驱动:打开深度学习的思维阀
(1)抛锚模式学习,提高发展思维。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方式以及技巧,强化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有效解决学习中的质疑。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需要以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为主,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感悟,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设计围绕某一“锚”进行,也就是具体的某个情景。同时,在具体情景中明确任务,以此来确定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进程。例如,《搭船的鸟》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进行记录。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需要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学习任务,主要包括观察地点、观察时间、观察对象以及观察所得,从这些方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本所描写的特点,特别是对翠鸟捕鱼这一过程进行详细的描写,能够深入感受到翠鸟通过迅速的动作捕鱼。通过教师的课前准备任务,通过文中翠鸟捕鱼连续性的动作所描写的方法,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情景,组织学生通过运动会的比赛场景,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感的同时对学生提出填空小任务:运动员迅速着______,几秒后______他把杆往地上一______,并且,双腿用力在地面上一______,整个身体向上______快速______横杆,完成了比赛。教师以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详细观看运动员跳高视频,并对学生提出观察记录要求,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完成教师提出的小任务。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并在鉴赏的同时充分思考、感悟方法,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感受到运动员所掌握的跳高技术,同时能够通过实践更好地观察描写连续动作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抛锚式任务驱动,以目标识别、提出以及达成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实、完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深度学习、感受,自主思考问题。
(2)巧设问题情境,颁布学习任务。任务教学模式的实施基础是提出任务与目标。教师需要充分考虑任务内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教学目标充分结合后制定任务[5]。基于此,小学语文课堂第一个任务需要根据相应的情景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这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可为学生播放一段“默剧”,通过观看没有声音的“乌鸦喝水”画面,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同时,需要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乌鸦怎么喝到水的?”“这说明什么?”“你有和乌鸦相似的经历吗?”以此作为“任务”。学生在观看播放的画面时会不由自主对画面声音进行联想,同时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看视频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并探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任务”,所得到的答案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与探究获取的,并不是教师一味地进行讲解,通过此种方式,更好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此作为起点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设计递进任务,促进深入思考。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广泛应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对这一教学模式提出了重要改变,同时,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材内容,活跃课堂氛围,促进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使学生能够自主预习、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思考。基于此,任务驱动教学能促进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逐渐递增难度的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思考,深入了解并掌握知识点。基于此,教师在为学生制定任务时,需要以学生实际发展与情况为基础,保证所设计的任务能够与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轮椅上的霍金》这一教学内容时,学生需要运用前期积累的阅读技巧对资源进行拓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霍金”更多的资料。此时,教师需要在课前提出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对霍金进行适当的了解,包括其生平事迹、科学贡献等一系列信息,通过查询的方式学生能够大致掌握霍金的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霍金坚强不屈的精神,扩宽学生的视野后对其有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需要逐渐递增任务难度,要求学生讲述“自己了解、认为的霍金。”这个任务面较广,学生的思维不会因此受到限制,通过多个角度对霍金的认识有更多的了解,包括霍金的发明、霍金精神等。通过对“任务”逐渐递增难度,驱动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思维转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3.延展性任务驱动:打开深度学习的跨界阀
(1)可变模式学习,达成任务效果。延展性学习任务是为了能够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同时延伸学生的学习能力。可变式学习任务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促进学习内容的具体化、明确化,能够充分运用所积累的学习技巧与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在新问题中达到运用统一。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外国文学名著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预设单元学习目标,并设计课后延展学习任务:我最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会,学生在对外国经典名著内容进行介绍时,可以通过作品梗概的形式进行,同时针对作品、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以故事为基础思考阅读问题,通过对外国经典名著进行介绍,达成推荐任务,通过此种方式能够对单元课文中《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故事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同时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知。
(2)评价完成任务,促进深度学习。在现阶段任务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大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任务时,能够通过全面的分析与探究后对任务进行布置,从而达到学生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可行性,确保教学良好效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了对学生的“监督”“评价”。由于小学生的主要特点表现在思维灵活、好奇心强、难以集中注意力等。长时间教学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小学生而言无法专心达成。基于此,教师不仅需要注重对任务设计的全面性,更要做好任务的监督工作,关注任务完成程度后对学生的评价。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同时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制定学习“任务”,确保所制定任务的趣味性与多样性,所提出的“任务”中的问题要逐渐递增难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发散思维,满足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晖.任务驱动视域下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探析[J].语文课内外,2021(25).
[2]殷伟清.小学语文项目式阅读活动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策略[J].课外语文(下),2021(1).
[3]奚洁.小学语文大任务教学“三线并行”策略的实践探索[J].语文建设,2021(24).
[4]夏丽菊.运用任务驱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10).
[5]石冷霜.运用任务驱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J].赢未来,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