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养成学生的应用思维
2022-04-29徐欢欢
徐欢欢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思维有助于真正实现“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启发广大研究学者可以真正地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性,从而开展有价值的数学教学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部编版教材;应用思维;生活与实践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1.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经济也得到更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也积极推动应用数学的发展,数学渗透在每一个科学领域和人们的生活当中。随着自然科学不断拓展,对于数学的依赖性也是与日俱增,此外还有许多科学比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式。
2.新课程标准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从最近几年的期末数学考试以及中考试题中可以体现出,对于数学的实际应用明显更加注重,说明对考试的大方向已经做出了改变,从仅仅是考察知识层面到现在应用理论结合实际,注重数学知识思想以及方式等应用方面,都体现出当下的数学教育革新发展的大方向。这不仅是数学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3.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
数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思维学科,是教育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明确的目标就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思维,推动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尤其是对学生独立创新、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迫切性
1.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淡薄
数学应用思维是指用数学的眼光,站在数学的角度上观察事物本身,阐述事物现象、分析问题的心理倾向。意识作为一种思想认识,一种心理倾向,主要在于自觉性和自主选择性高,需要长时间在不断实践和应用中形成。目前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升学考试,在生活中无非就是计算、算数,用处并不大,与自己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因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过于片面,再加上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易学,久而久之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降低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也就谈不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不重视应用意识的培养
目前,升学考试竞争依然非常激烈,社会、学生、家长对中考的关注度非常高,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数学教师教学的关注度趋向于“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都在为学生如何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不断努力,很少有学生关注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怎样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重解题能力训练,轻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局面,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失去数学的真实意义。
3.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偏低
学生数学应用思维薄弱,应用能力低主要表现在动手操作能力差、实际应用水平低、创新精神不足等。比如,学生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不会填写票据、不理解利润、不懂概率、不会计算分期付款等。美国教育测试中心之前对国际教育成就进行了评价发现,中国13岁学生数学测试成绩总分数居20个国家和地区之首,但是具体应用能力较低,居第9位,不利于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思维的有效措施
1.立足课内
(1)联系教材与生活。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而简单传输课本知识,缺乏对知识来源的讲解,没有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问题的机会,只是一味要求学生利用公式和解题步骤解答题目,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和探究数学知识。数学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知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而来,要想真正地落实培养学生应用思维的目标,就要立足教学内容,将“课本知识”与“生活”有效联系。教师备课时,需要有意识地寻找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点,将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例如,讲解“圆”这一单元时,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与圆相关的生活资料,包括矿泉水瓶盖、时钟、盘子、硬币、圆形的锅盖等,借助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表面都是圆形的,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这样便于学生从生活素材中活化数学教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应用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应用精神。立足于课本知识与生活的关联点开展数学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这是养成学生数学知识应用思维的有效方式。
(2)增强课堂互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重点放在讲解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上,关注学生对纸面上数学问题的解答,给学生长期的题海战术,提升解题技巧,但是在遇到变化较大或者从未见过的问题上,学生依然无法采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在具体应用方法依然是一筹莫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加强互动,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互动教学课堂,能够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设定成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可以在对话中相互切磋、相互回应、相互融合,并且可以相互倾听和诉说,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可以打开彼此内心世界的大门,在理解和对话过程中可以获得精神的交流和分析,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并对比两块土地面积的大小,诱发学生思考,长方形学生已经学习过,但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和探究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加强教学互动,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正确的指导性意见,优化问题答案,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逐渐形成应用意识。
2.立足生活
(1)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应用性非常强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更体现在与学生朝夕相关衣食住行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生活引导,要求学生与生活实际加强联系,搜集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航天飞机轨道分析、奧林匹克田径比赛中数学的应用,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等,有助于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真正做到学习的知行合一。
数学知识具有难度高、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在认识思维和数学抽象思维之间易产生矛盾,为了化解矛盾,教学中就会削弱教学的难度系数,教师则可以立足生活,利用生活情境,在简化数学抽象难度系数的同时,能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知识的实用性,增强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迫不及待的心理。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教方式,从学生生活中吸取数学素材,在保留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改变,使其更具生活化特色。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单元时,教师可以与实践课程联合开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调查三角形的应用范围及广泛应用三角形的原因。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来验证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先用木条搭建两个矩形,两个平行四边形。一个矩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分别用木条进行固定,另一个平行四边形不固定。施加同样大小的力来进行破坏,学生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形成三角形的两个矩形则不会被轻易破坏。可以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将数学应用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与生活联系,自己动手操作,真正地做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编制贴近生活的数学题。数学作为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之间的学科,在人类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业在整个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减”政策实施的背景下,数学题并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做,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引导者,要树立正确的数学作业观。教师布置作业时要以创新性、挑战性的内容为主,让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思考,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的探索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外,需要适当编制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题,促使学生在亲切的情感体验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学习意义,让学生真正地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学好数学,应用数学。
3.立足实践
(1)提供应用意识平台。站在知识内化角度分析,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小学生,无论是听到的知识和看到的知识都会受到记忆曲线的影响,记忆程度并不深刻,只要自己亲身经历后,体验过,才可以将知识长久地记忆在脑海里,并且可以在生活中运用,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更是需要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搭建数学知识应用平台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从而为学生创设体验数学、应用数学的条件和良好的机会,可以将单纯的数学知识讲授引向把多元应用体验,不断积累、推陈出新,提升自身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近似数”相关知识后,教师为了更好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数学教师需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给学生布置数学作业,让学生学习近似数。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近似数的认知和探究,让学生深刻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增强学生对生活数学感知的同时,可以削弱学习数学的难度。情境为:小明调查某个学校的小学生人数后,写下一句话:“此学校共有小学生1,704人,大约是1,700人。”教师以此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设下问题“学校到底是1,704人,还是1,700人?”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对“1,700”的用意进行思考。讨论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相应的观点,在学生阐述观点后,教师给学生讲解近似数的具体含义“1,704人是指学校小学生的具体人数,也可以说是准确数,而1,700接近于1,704,是指学校小学生大概有1,700人。”学生通过亲自计算和分析,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2)合理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为数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所以学会好小学数学可以为后期学习更加繁杂,难度系数更高的数学知识打好基础;其二,可以让学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思维,增强应用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将学生完全禁锢在教学课堂中,要将学生带出课堂,走进社会。这样才可以使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改变学生以往机械式的记忆方式和硬性理解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自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例如,学习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后对自己的房间进行测量,很多房间的墙都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计算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还有部分房间的形状不是很规范,学生计算起来比较困难,这个就需要学生思考如何准确的进行测量,学生以往都会将其分成若干个已知的图形,经过测量后计算各自的面积,之后将这些面积加一起得出整个房间的面积。测量过程中,学生能够巩固和复习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将所学知识融合在一起解决数学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很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都是抽象问题,可以借助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因此,数学教学中为了养成学生的应用思维。教师需要将“教学”与“生活”有效联系,引导学生亲自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理解,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本文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应用意识培养的三个“立足”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希望可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最终一点一滴使学生养成应用思维,为后期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瑛.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58).
[2]杨佳丽.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J].读与写,2021(16).
[3]彭刚.核心素养条件下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J].科学咨询,2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