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劳动教育的意义重构与实践路径
2022-04-29朱金峰
朱金峰
【摘要】在高中开展劳动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建立统一的劳动观,消除关于劳动的二元对立理解,引导学生立足长远,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认识劳动的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意义重构;实践路径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再次确认,同时又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看,该意见将很早之前就提出的劳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呼应着当下中国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重构劳动教育的意义,并且寻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是高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
纵观近几年的高中教育改革,可以发现随着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不断深入,劳动教育再次回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相对于传统的高中教育而言,这是一种矫正与回归。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这里既有机制性原因,也有社会文化原因—前者主要指当前的教育评价,使绝大多数高中学生的学习重点落在文化知识上,高考选拔机制决定了劳动教育在高中教育中必然处于边缘化地位;后者指我国历史中一直存在的社会认知,劳动属于“万般下品”之一,唯有“读书”才是“高”的。这种社会文化认知根深蒂固,要想矫正并非易事。所以综合来看,要通过劳动教育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关键一点就是要抓住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去统整劳动教育资源,优化劳动教育环境,构建有效的劳动课程体系,同时还要高度重视高中生劳动评价机制的完善,要关注劳动教育成果转化,提升劳动教育整体效益,完善高中现代教育体系。
无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都不容易,首先要改变学生关于劳动的观念;其次要让高中学生在繁忙的学业之余真正参与劳动、爱上劳动。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的劳动教育实际上处于基础教育的末端,是面向高中学生所实施的劳动教育理念与行为的教育。在这种宏观要求视角之下,面对高中学生的具体实际,劳动教育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理念与实施路径,才能保证立德树人的目标得以实现,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培养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高中劳动教育的认知实际
在传统的五育并举视野里,劳动教育是五育的一部分,其更多地作为教育内容和方式而存在。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与立德树人以及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说核心素养中就强调公共参与,而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核心素养,都是作为教育的目标而存在的,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具体的途径。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表明,劳动教育有利于提升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客观上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高中教育中,劳动教育存在着认识上的困难与矛盾。2015年7月24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学生劳动意识缺失。”这实际上也就是在强调:要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
在中国基础教育体系中,高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其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由于当前社会人才选拔的主要形式是高考,而高考的内容又主要以文化学科为主,劳动教育在其中很难得到充分地体现。这在客观上使劳动教育在高中的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这样一个客观事实的背后,既体现出高考作为指挥棒的重要作用,又反映了高中一线教师乃至于整个高中教育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实际。
当然,如何在高中学生当中形成关于劳动教育的认同,还需要进一步关注高中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实际。这里首先要关注的问题是劳动理念的确立,而其中的核心又是不能将劳动与体力付出完全等同起来。诚然,劳动教育有体力付出的成分,但劳动教育并不纯粹是干体力活。且不说劳动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分,就算是体力劳动,其中也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思维元素。关于这一点,实际上可以从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比如说体力劳动更多地指向动作技能,而脑力劳动更多地指向认知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动作技能还是认知发展,都是具有思维含量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帮助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认知,就是使劳动教育可以同时促进认知与技能的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建立劳动认知,则是使劳动的价值和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价值完全一致,只在学习形式上略有区分。将劳动与知识学习的地位并列且寻找其价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当他们认同了某一事物的价值之后,往往就会为之付出努力,劳动自然也不例外。
二、高中劳动教育的意义重构
面向高中学生并引导其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劳动教育的意义重构过程。说重构,当然是相对于传统的认知而言。如同上面所强调的那样,不能将劳动教育与体力付出混为一体,应当将劳动视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劳动与学习融合在一起,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劳动。这样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就有所依附,对学习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
1.建立统一的劳动观,消除关于劳动的二元对立理解。关于这一点,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这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文化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付出了太多努力,这种努力常常让学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这个时候高中学生往往是期待一定的体力付出的,所以高中体育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固然可以认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能够获得诸多体育技能,但是这样一个过程,何尝不可以认为是学生在通过劳动来化解学习压力呢?这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体力付出之间是可以和谐共生的,那么学生对劳动就不会产生排斥感。
2.引导学生立足长远,从终身发展的角度认识劳动的价值。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有一定的职业认知,也知道当前社会就业压力比较大。那么基于学生的这一认知,引导他们在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花在勞动上,花在对未来劳动性质与强度的认识上,学生就会对劳动的性质与价值产生更准确的认识,这就可以保证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更加科学。
三、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将科学的劳动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劳动实践,依赖于有效的实践途径。考虑到当前高中教育实际,专门辟出时间或空间来让学生劳动是不现实的,将劳动与文化学习融合起来,是有效的思路。如果能够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的课程开发、特色活动结合起来,那就可以让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越走越宽。当前不少高中学校都有很多具有项目化特征的课程,而实践也确实能够证明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实施有利于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如果在高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校自身的教育传统、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去因地制宜、顺时施宜地选择并发展自己的劳动教育项目系统,那就有利于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从而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具体来说就是普通高中的劳动教育如果能够实现项目化建构,那就可利用因地制宜的项目资源建设、跨界融合的项目创新设计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说,在科学劳动认知的建立过程中,教师应当致力于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首先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应当具有社会人的基本功能—其中之一就是劳动功能。这时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对于一名社会人而言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来看,劳动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唯一重要途径;从个人意义的角度来看,劳动是实现社会个体价值的重要途径。离开了劳动,个人价值就无法体现,社会价值就无法创造。
对于高中學生来说,相对丰富的感性认识加上有效的逻辑推理,可以让学生形成关于劳动的准确认识。比如,在提升高中学生关于劳动内涵的理解上,可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劳动是一种付出—体力的付出和脑力的付出。但是在劳动教育中,学生还需要意识到,劳动也是一种收获,除了收获相应的劳动技能之外,还收获了劳动品质。劳动品质总是与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联系在一起,这种品质又可以从劳动向其他领域迁移,当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认识到包括劳动在内的所有收益都是来自于付出的时候,学生也就获得了认知上的提升,这是一种辩证认识,是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正确衡量付出与收益的认识。这种认识如果迁移到其他领域当中,也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撑力量。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为了提高劳动的效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打扫任务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打扫的范围、劳动的强度、打扫的速度等。同时,所有的设想与计划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检验的结果就是计划的优化与质量的提升……这样,打扫过程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力付出过程,还是一个统筹安排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劳动效益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脑力付出与体力付出并重,劳动具有的思维含量也就具有了提升空间。
四、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反思
劳动素养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态度与方式,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包括学习在内的所有劳动方式,都应当赋予其创造性。如果说新时代背景下的高中劳动教育应当具有新的内涵,那创造性就应当是其内涵之一。
除了创造性之外,面向高中学生的劳动教育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高中学生成长所必须的营养,公共精神既面向高中学生的当下,也面向高中学生的未来。劳动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当劳动的公共属性得以体现时,就意味着学生在这种公共活动中必须遵循共有的规则,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交往,学生可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建构个体意义与公共意义。
总而言之,以劳动技术为载体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培养劳动能力、提高劳动素质,是中学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于劳动本身,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并且在劳动的过程中体现个体与群体的价值。如果这些价值得以体现,那么劳动教育也就更符合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蓝宇,陆勇,谭佩玉,等.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现状及课程建设有效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21(18).
[2]周丽红.普通高中劳动教育的项目化:建构机制与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21(1).
[3]曹亮.新时代高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