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践研究
2022-04-29林祥云
【摘要】借鉴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职生的生源情况和自身特点,提出“互联网+”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思路,运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稳步实施,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学分制;互联网+;中等职业学校
传统教学体制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难以满足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如何深化教学改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面临的课题。学分制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灵活开放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以选课为核心,以绩点和学分来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现代综合教学管理制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互联网+”教育逐渐深度融合的情况下,借助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推动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稳步实施,是加快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传统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难点
由于生长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不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为了实现因材施教,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选择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在高校推行比较顺利,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于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也开始效仿高校实施学分制,部分省市的中等职业学校先后在实施学分制方面进行了探索,但是受政策、师资、教学管理模式和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效果不太理想。中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1.师资不足。学分制是以学生自由选课为核心,丰富的选修课需要大量的师资和配套设施支撑,缺乏师资会限制学生的选课种类,导致学生选择余地较少,无法满足中等职业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场地和实训设施不足。灵活选课是建立在学校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实训设备基础上的,教育资源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
3.教学管理难度大,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学年制教学管理是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的,学分制下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动态管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和难度大大增加。根据不同学生的选课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安排,如教学设置、学分认定、成绩评定、教材征订和学籍管理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管理的工作量。
4.政策不健全。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对象广,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距大,实施学分制主要是为了满足中等职业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基础薄弱且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需要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相反,基础好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提前结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当前以单位造册的学籍管理方式不适合学分制的管理要求,实施弹性学分制必须改变当前的学籍管理方式。其次,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可以用成绩衡量,但学生的品德不是学一门课程就能改变的,思想政治也是教育的一个重点,如何把品德修养纳入学分考量是学分制要完善的地方。
5.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中职学生年龄大多未满18岁,自我管理能力弱,不能很好地规划未来,学习方面“虎头蛇尾”现象严重。开学信心满满地选修了很多课,一两周后就忘记选修的课程,这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不能照搬高校模式实施学分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互联网+”学分制实施的优势
学分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智能互联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大数据分析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很多教育问题迎刃而解。
1.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突破了师资和场地的限制。传统的学分制是建立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需要足够的师资和教室来支撑。师资和场地的不足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现今网络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学科网、网易公开课、百度智慧课堂等,网络课程资源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让学习者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便利,学生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自由学习。学校管理者只需要制定相应的选课制度和考核制度即可,大大节约了师资和场地的安排。如在图1和图2的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比较愿意接受网络课程的学习方式。
2.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习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由于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学习自觉性较弱,学习过程很难坚持,如果只注重结果性考核,难免出现滥竽充数、替学或替考等弄虚作假现象,导致选课制度下的课程教学意义缺失。如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平台,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如学习通、蓝墨云班课、对分易、小蚂蚁云校等,不仅能记录学习者完成练习数量、学习时长、阶段性测试成绩,还能阶段性统计学习者学习情况。网络学习平台还能记录学习者的学习痕迹,给学分制下的课程考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引入网络选课系统,节约人力资源。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需求进行选课,中职学校若要完成大量学生的选课工作,难度较大。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也逐渐丰富和人性化,选择一个合适校情的教务管理系统,智能处理学生的选课问题,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
三、“互联网+”学分制的实施措施
学分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终身学习理念,是适应市场和企业多样化要求的重要举措,应该积极探索和推进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
1.利用和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拓宽选修课的种类。选修课有线下、线上两种形式,除了必须线下展开的实操课外,选修课多以线上开展为主。在选修课程设置方面,依据行业发展、企业需求和学生爱好进行设置,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同时开发贴合学生学情、社会行情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视频、课后练习、阶段测试和结果性(期末)测试。
2.实施学分制要符合校情、学情。中职生年龄偏低,心理不如大学生成熟,适应社会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现在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为加强校企对接、产教融合,实施的是2.5+0.5或2+1学制,学生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基础薄弱且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的学生可以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相反,基础好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修满专业要求的学分后,可以提前结束在校学习时间,选择跟岗实习或顶岗实习,这样有更长的时间在企业里锻炼。
其次,部分中职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完全自由选课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不能完全效仿高校,综合众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经验和教训,中等职业学校比较适合学年制学分制。学年制学分制是学年制和学分制的有机结合,规定了专业学习年限、学分总数和每一学期的学分数。专业课主要由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且为了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其中必修课和限选课占85%以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多选课来扩大知识面。一般白天安排必修课,晚上安排选修课。除了有个别课程需要线下上课外,选修课以线上的网络课程为主。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学分制的实施。“互联网+教育”突破了传统学分制下的师资和场地限制,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给学习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学习方式,也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利。为了保障学分制顺利实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分制的相关制度。
(1)完善指导教师制度、选课制度和评价制度。由于中职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规划职业生涯,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不仅要有指导教师辅助,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要有监督。指导教师帮助学生了解选课和学分,阶段性查看学生的选修课学习进度,视情况给予指导或督促。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实施学分制工作集中在指导教师制度、选课制度、评价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2)完善学分认定制度。为鼓励学生多方面发展,学生获得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认可的技能等级证书后,或通过高一层次社会自考课程后,可申请免试相应课程,经学校相关部门审核认定后获得相应学分。各种竞赛获奖、表彰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建立学生的学分数据库,根据学生累积的学分总值判断学生提前还是延期进入合作企业跟岗或顶岗实习阶段。
(3)建立校与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学分制尊重学习者个性与差异、激发学习潜能,它给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开辟了一个发展通道,如果学分制在升学方面能做到学校互认互通,那么学生可以提前进入高校深造。上级部门需制定校与校之间的学分互认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推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
4.学分制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学分制既然是一种教学管理体制,就不能与“德育”分离,除了可以设置一些思政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外,还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推送一些与德育相关的教育影片,分配相应的学分。除此之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现实表现更能反应一个学生的德育情况,所以学生日常行为考核也要纳入学分考核,分配相应的必修学分。如果日常行为考核不过关,其他课程取得再多学分也不能毕业。融合思政教育考核的学分制才能反应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施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举步维艰,如果能在贴合校情和学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那么突破传统学分制的瓶颈将指日可待。学分制的实施过程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教学管理制度支撑,但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长期的实践和摸索过程。为了推进学分制在中等职业学校顺利实施,教师要更新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开放式的人才培养计划,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作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章逵.学分制下计算机应用课程“互联网+”的教学改革研究[J].通讯世界,2016(9).
[2]万依云.关于海南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的调查研究[J].新教育,2017(10).
[3]林祥云.“蓝墨云班课”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9(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互联网+学分制在中职学校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JY2019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