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新”背景下高中“歌唱”模块教学研究

2022-04-29沈娜

新教育·综合 2022年6期
关键词:师生合作双新课程开发

沈娜

【摘要】在高中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培养,而组织班级合唱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教师应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分工协作,提高班级凝聚力,进而提升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课程开发;情感融合;师生合作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合唱艺术需要在演唱上做到旋律、节奏准确,音色融合、统一,咬字吐字准确、清晰,声部间和谐、均衡,这一切要求参与合唱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求参与者具有高度的合作意识及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高中“歌唱”模块能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感受和表现合唱的和谐美,从而成为乐于合作、热爱生活、遵守秩序、品德高尚的人。长期参与合唱这种音乐活动的学生易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笔者将从开发班级合唱校本课程重要性、深入探究教学实践班级合唱训练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开发班级合唱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著名的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合唱是非常重要的,由集体的努力所完成的音乐作品和带来的愉快,培养了高尚品格的人,这种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高中“歌唱”模块指出合唱是由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同时演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歌曲。如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合唱的每个声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合唱之韵的关键正在于各声部的有机组合。合唱艺术呈示了心灵企盼、精神寄托及反映人类理想上的最高追求。在合唱艺术的海洋中,我们可以用《故乡的亲人》表达委婉惆怅的思绪;聆听一首《祖国颂》而感到雄心勃勃心潮澎湃;再听《踏雪寻梅》的清新润泽而会心生愉悦;演唱《长城谣》而热血沸腾;倾听《生活是这样美好》《我们自己的歌》而倍感蓬勃希望……合唱作品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学生能通过合唱艺术作品来实现与世人隔空对话。

高中“歌唱”模块能让每一个学生逐步感受和表现合唱的和谐美,从而成为乐于合作、热爱生活、遵守秩序、品质高尚的人。普通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合唱为主要教学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共处意识,使其学会交流与共处。合唱作为一种方式,对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尊重有着重要的意义。现高中“歌唱”模块教材中收录的歌曲共36首,其中合唱曲目为19首,占比为45%;从课程的实践环节上看,合唱歌曲有9首,占比达到83%。

二、深入探究班级合唱训练的策略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共性培养,合唱可以让学生个体服从全局,培养大局观念,因此组织高中班级合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班级合唱教学实践而言,可通过情感融合、人声统一、技能合一、师生合作桴鼓相应。

1.情感融合。

(1)合唱作品中的心灵共鸣。杨鸿年教授认为欣赏合唱艺术的第一位的应该是培养感觉。而合唱教学要取得成效必须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而要想达成此目标就要引导学生广泛且大量地欣赏合唱作品。在“歌唱”模块的实践过程中,教学实践的第一堂课不是唱,而是听。如合唱课中介绍优秀合唱团队,代表作品及特点,笔者会优先让学生在聆听中找到心灵的共鸣。例如聆听娓娓动听的《我喜欢》(彩虹合唱团)感受大自然风和日丽、草长莺飞;聆听音吐鸿畅的《感觉身体被掏空》感受平凡生活余音绕梁的逸闻琐事;聆听厦门六中学生用杯子配合节奏演唱的《稻香》《青花瓷》;在法国圣马可合唱团歌唱《抚摸海洋》的歌声中,唤起天籁般的极致共鸣;在声动梁尘的圣咏体“o salutaris hostia”(赎世羔羊)作品中感受心灵的纯正无邪。在耳听心受合唱作品时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在比较中创新。使其在聆听中提高鉴赏合唱作品的能力,把握作品情感。

(2)合理把握作品情感。音乐不是旋律音符的无序组合。没有丰富细腻的感情,怎能有机地编织思想?没有深刻敏锐的思维,音乐又怎能丰沛地表露着思想?只有作品给予人心灵的触动才会见始知终。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效果。在鉴赏合唱作品基础上,应把握演唱作品的感情内涵,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情感基调进行作品的创作。在班级合唱中将歌曲内容与歌唱者内心的丰富情感相融合,这样表达的感情基调才更统一、和谐,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感情,把握作品的脉搏。在学习合唱作品《长城谣》时,学生就会感受到音乐家刘雪庵及作词者潘孑农在歌颂革命先辈为革命奋勇抗敌、为民族兴亡而勇往直前的无畏意志,为社会的团结光明而呐喊;演唱《生活是这样美好》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作曲家郑秋枫老师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注重品味合唱作品中词与曲的结合。合唱中需要做到歌以情发,情以心发,对作品的情感把握需要认真品味歌词。比如《周总理,您在哪里?》的作曲家施光南在创作时说:写的时候不停掉着眼泪,歌词“您在哪里?”的音调是不带有任何技法的创作,全然是从心底呼喊出来,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呐喊。歌词是作者情感世界的展现,每个字、每一句都表露着作者的所思所想。只有认真把握作品情感、品味作品歌词,班级合唱才能更好地达成情感共鸣。

2.人声统一。

(1)气息控制。正确的呼吸法是演绎合唱歌曲的基础。歌唱气息控制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呼吸是随意、自由的;而歌唱时的气息要按照发声的技能及艺术表现力来进行。为了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方法,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正确胸腹式联合呼吸法,使气息运用练习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用气息支撑来歌唱,引导学生掌握控制气息的能力。让学生像闻花香一般练习吸气,放松身体器官,扩张横膈膜;呼气时用s音来练习慢吐气,气息吐得越慢、越节约越好,然后再慢慢吸气,如此反复。每节课上课前都要做气息的练习,引导学生领悟运用气息歌唱的概念。例如教学歌唱模块第二单元《同一首歌》第一课时时,利用歌曲二声部第13~16小结来作为气息练习,让学生用最慢速度进行练习。图1为该歌曲的4/4拍谱例,引导学生在对照谱例演唱时不换气,以慢速循环练习气息,控制气息的呼出与快速吸入,运用胸腹式呼吸法,以腰部作支撑,并反复进行两至三次气息练习,以气带声,使气息与声音融合为一。

图1

(2)起声训练。起声包括“激起”和“舒起”两种,通常合唱大多采用“激起”。而“激起”利于合唱的统一、整齐,利于寻找到音色、音量的共性,是保障合唱学习协调一致、整齐划一的关键。训练开始时起声训练与吸气同步,这就必须要由指挥通过预备手势带入。学生既要看谱例,又要注意自己呼吸步调一致。

(3)共鸣统一。正确起声会产生基因,这种基因在人体各个腔体内的共振称为共鸣,声乐中的共鸣包括了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咽、喉共鸣等。声乐中的共鸣使腔体共振产生美妙、混合和复杂的泛音。共鸣中各个腔体对不同音高产生的作用不同,平时学习作品时教师常常强调学生演唱时“唱高要想低。唱低要想高”就是暗含了这一原理。共鸣调节正确后的标志就是音色,“挤”“捏”或沙哑的音色是共鸣不完全的结果。共鸣的寻找可以用哼鸣方法,例如“歌唱”模块第四单元《深深的海洋》教学练习时,可以按两个声部进行哼鸣练习,让学生放松喉部,舌头放平,下巴放松,牙齿上下间留有食指粗的缝,保持打哈欠状态抬高软腭,腹部气息向上,一直奔向眉心。在共鸣状态下,再配上歌词进行演唱,这首作品的演绎就很容易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3.技能合一。

(1)提高学生的听觉敏锐度,建立和声感受。音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个人对外界音乐的感受和积累。人们将通过日常的音乐生活去获得感受,在积累中获得了一定的内在感觉。芬兰的合唱指挥家阿拿·普能林认为,准确的音准总是需要的,耳朵和嗓子同样重要。平时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认识和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声的内心听觉。

接着是要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分析的阶段。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了解一个主旋律,不能听出作品旋律的色彩倾向,这样的音准教学还是不能达标。演唱合唱作品要互相聆听,构建内心和声概念,这就需要提高学生内心听觉能力。而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的先难后易的教学方式,教师还可以采用纵横结合的思维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内心听觉,帮助学生理解和声音准的概念。

如提取合唱歌曲中时值较长的和弦音进行轻声练习,使学生熟悉这些和弦音的纵向和声感觉,进而提高学生的音准敏锐度。

(2)在合唱训练中强调音量的均衡。音量有两个方面内涵:强度和表达力度。要把握音量平衡,要求班级合唱排练作品时,学生互相要倾听,自觉地调整平衡。而班级合唱大部分是属于混声合唱范畴,这里的音量平衡会困难许多。二声部作品与四、五声部作品在演唱时的技巧处理会有所不同,音量倾向也不同。例如学习“歌唱”模块中第三单元《踏雪寻梅》第三课时,从第28小结开始,一声部作为外声部,音量相对比内二三声部要突出,应用渐强力度控制,音量与气息成正比关系表现,到34小结时三声部从内声部转变为主旋律;42小结则由二声部转为主旋律;46小结又由外声部回主旋律……在这些小结中所有的主旋律音量倾向就要稍作突出,通过控制气息和音色协助主旋律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

(3)合唱训练中如何处理音色。音色通常是指声音的色彩,常用浓、淡、暗、亮来表示。音色也受到音量、情绪、和声、音高、作品风格、速度和节奏的影响制约。音色是合唱音乐中最复杂,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个要素。在组织班级合唱时音色变化必须和作品内容的要求相一致,就像描绘蓝天,深蓝是深邃的天空;浅蓝是遥远的天空;白色是天高云淡的天空,演绎合唱作品也是如此。

4.师生合作。中国指挥家吴灵芬说:合唱指挥是一支合唱队伍的灵魂。合唱课前老师要备好课,对作品进行创作背景、作品的意义、作品曲式、和声的研究以及乐曲结构、和声走向分析;对各个声部进行横向研究明确旋律走向、逻辑重音和合唱的织体,纵向研究声部和声特性;对歌词进行细致研读明确吐字、咬字与合唱共鸣的关系;对力度、表情记号进行把握以便排班级合唱时给予歌曲着色。从以上要求看来,班级合唱的指导老师需要运用综合知识对合唱作品进行全面细致分析,才能设计一堂精彩的班级合唱课,合唱课的进行才会越来越顺利。

组织合唱的目的并不是将每位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在潜移默化的合唱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协作、谦让之美德;提高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高中学生进入大学形成好的人文气质,积淀人文底蕴及开阔眼界打好基础,并且还能增加班级凝聚力,更好地处理人与人之间共处的关系。

猜你喜欢

师生合作双新课程开发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创业融入本科课程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新课改下初中音乐课堂的创新教学设计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师生合作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双新”视野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