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古筝表演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研究
2022-04-29孙德慧
孙德慧
[摘 要]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素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之美誉,在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积淀中不断吸取多元文化之精髓,保留了其独特的民族气质,既具有历史特色及文化内涵,又逐步朝向现代化与创新化发展。文章主要根据古筝的传统表演技法,论述了新时期下古筝表演中技法的创新和发展及西方器乐演奏的中国化,并对新时期古筝表演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古筝表演;传承及创新;弹拨乐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198-03
古筝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前秦时期,在秦朝被称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至晋代被誉为“仁智之器”,至唐代更被文人雅士所称颂,并逐渐形成古筝表演的诸多传统流派,如陕西筝派、浙江筝派、山东筝派、河南筝派,等等。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古筝艺术犹如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沿途不断吸纳着新的表演艺术成分,其演奏技术也从单一变为复杂,由拘泥常规转变为自由突破。1955年由赵玉斋创作了筝曲《庆丰年》,以山东民间小调《小溪流水》为基础,发展并改编为新曲目,突破了左手仅限于按弦的表演传统技法,充分的将其解放出来,从此以后,左右手的相互配合及交替弹奏开创了古筝表演技巧的新篇章,被认为是一个创举及划时代的作品。
一、传统古筝表演技法之概述
古筝作为我国最为优秀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中与各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它独具特色音乐表现形式,其音色宽广、明亮,音乐表达形式丰富多彩。按照地域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派系,而从表演风格与艺术追求层面则有着“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各大筝派从民间曲调、戏曲及乐器中汲取创作及表演灵感,逐渐赋予了我国传统筝乐浓郁的地域特色。
新时期背景下,若想在坚持民族寻根的前提下发扬古筝文化,便需要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古筝表演之流派、把握传统古筝表演之特点。
(一)传统古筝表演流派
传统古筝表演主要涉及九大流派。其中山东筝派以曲目丰富、刚柔并济、质朴优美为主要风格,在表演技法上综合运用大指、中指及食指,通常以大指奏出乐曲主旋律,采用连劈、花指等技巧演奏出富有颗粒感的旋律。以中指奏出低音区并为与大指拨奏相互配合。中指运用较少,但与大指、食指相配合可以打造出清丽、纤细的音响效果;河南筝派以高亢、粗犷见长,其表演技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大兴小附,重发轻随”。在演奏时,右手由靠近琴码位置慢慢地移动至“岳山”位置,大指快速且干脆地连续托劈,左手则大幅度揉颤,但与其他流派不同的是,河南筝表演时左手的滑音声音圆润、浑厚,体现出河南人民的性格特色与独特的审美追求;陕西筝派最早流行的筝曲为“呜呜歌”,其演奏也主要用于秦腔伴奏,伴随着民间筝乐的发展,陕西筝派的演奏技巧得以拓展与演进,逐渐形成左手或右手大指按压弦、右手大指大关节长摇等独特的演奏技巧;浙江筝派亦被称为武林筝,其“摇指”技法的使用,使得演奏出的声音连贯流畅、清丽淡雅,再加上快四点、快夹弹、点指、点滑等技巧的配合,更让浙派古筝在演奏时节奏明快活泼。除此之外,还有朝鲜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福建筝派、蒙古筝派等,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土壤内孕育了诸多的古筝演奏艺术风格,共同铸就了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古筝传统艺术世界,成为我国古筝表演现代化发展的精神动力与宝贵资源[1]。
(二)传统古筝表演技法的特点
右手职弹,左手司按是我国传统古筝表演技法特点的集中体现。右手职弹是指由右手大指、食指、无名指、中指分别进行托劈、挑抹、打摘、剔勾,或以右手多指相互配合以拨动琴弦使之发声,同时控制弹奏力度、速度,把控音色的古筝表演技法;左手司按是指以左手按弦而非直接弹拨琴弦,将左手置于琴码的左侧以滑音、颤音等技法对右手旋律起到润饰、修饰与辅助的作用[2]。
传统古筝表演艺术视域之下,右手弹拨技巧十分丰富,将右手置于琴码的右侧,结合筝曲的风格特色、弹奏需求等综合运用多音技法、历音技法、持续音技法等,在颗粒感较强的旋律中形成较为连续、密集且流畅的旋律,以多种技法的灵活应用奏出筝曲的主旋律。同时,右手弹奏技法可以相互组合,如:在表演中右手大指、中指逐渐向手心方向靠拢并同时弹拨两根琴弦,此为托、勾技法的组合。传统古筝表演中左手按弦遵循着“以韵补声”的基本原则,以右手的压弦、揉弦以及揉颤起到润饰音色、装饰旋律的作用。左手按弦技法主要包括按音、颤音、滑音、点音及泛音,以左手的按压控制弦音,结合右手弹拨的旋律控制音高、按弦的频率,与右手弹拨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打造出更富有层次感的音响效果,让古筝表演达到余音绕梁,音虽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与感染力。
二、新时期古筝表演技法之创新
1955年,筝曲《庆丰年》的诞生开启古筝双手弹奏表演的新篇章,拉开了古筝传统表演技法向现代化转变的序幕。众多具有爱国情怀、高度艺术素养的作曲家、音乐家对传统古筝表演技法进行改良与创新,形成百家争鸣、开拓创新的古筝表演艺术大观。尤其是《幸福水渠到俺村》《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以民族化题材为基础,在传承了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优秀的元素的同时,更在古筝曲目的创作与演奏中,逐渐的突破了古筝表演的传统状态,推动着新时期我国古筝表演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一)对传统古筝表演技法的改良
新时期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融合化、古筝表演艺术的现代化,古筝演奏技法逐渐突破传统模式,逐渐朝着繁复化、多样化、创新化方向发展。对传统古筝表演技法进行改良并融入时代要素,是古筝表演创新的主要途径。一是对传统古筝表演时基本演奏姿势与手型的改良。传统古筝表演以口传心授的形式进行传承与发扬,表演者兼任作曲家、詞作家、演奏家。而新时期下古筝表演中的艺术分工更加细致与明确,加之古筝表演艺术教育的普及,古筝表演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愈加丰富,使得新时期下古筝表演基本姿势及手型发生深刻变化,更加具有专业性与系统性。就古筝表演的基本姿势而言,采用坐式时坐在椅子上1/3或1/2位置,以使得重心稳定。左脚适度靠前,与右脚呈稍息状,身体与琴体侧板间保持一定距离,琴码与演奏者腰部平齐,可以缓解古筝表演时的身体疲劳感,且适宜的距离会为古筝表演提供便利。就古筝表演的手型而言,在表演时悬腕演奏,将无名指或小指扎桩放置在琴弦上以为手部提供支撑,通常采用夹弹与提探法,即手指沿着斜上方向斜下方,或斜下方到斜上方的方向弹拨,角度为45°,可以保证音质纯洁、音色清脆[3]。
(二)西方器乐演奏技法的中国化与“古筝化”
与社会文化相同,古筝表演艺术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碰撞及影响。传统古筝表演技巧与西方器乐演奏技巧相互融合,衍生出新的演奏范式与技巧方法,具体表现为三大方面:其一为借鉴西方乐器演奏的古筝右手演奏技法。传统古筝表演中,主要以右手的大指、无名指、中指及食指进行弹拨,借鉴西方乐器演奏技法后对五指进行较为深度开发,让五指全部参与至弹拨之中,有效丰富了古筝演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音色的变化。例如在1979年由赵曼琴创作的《霍拉舞曲》中便运用了创新化的快速指序弹法,将传统古筝表演中较少使用的四指大量运用至快板段落的演奏中,对表演者五指灵活性、力度与协调平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使演奏出的旋律更为连贯流畅,现已成为古筝表演中的重要技法之一。其二为融合西方乐器演奏技法的左手演奏方法。传统古筝表演中左手按压琴弦主要起到辅助、润美与装饰的作用。而在新时期古筝表演中左手演奏突破了琴码的界限,参与到右侧琴码的弹奏之中,以左右手的配合共同奏出主旋律。主要包含和弦、分解和弦与琶音技法。其中和弦用以渲染氛围,营造出色彩性的音响效果,与右手弹奏配合推动音乐的发展;分解和弦是指在右手弹拨流畅自然的基础上,以左手手指的上下行演奏以分解和弦,保持与右手音色相统一;琶音是音符连贯、音色平均的演奏技法,可以体现出音乐形象及音乐内容。其三为与西方乐器演奏技法融合形成的双手交替演奏技法,主要包括复调演奏技法、快速演奏固定音型,并非以右手单独奏出旋律,而是以左右手的交替演奏演绎出旋律的交织变化,使得旋律在进行的过程中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三)古筝表演新技法的创造
我国古筝表演艺术犹如一条奔流不息、奋勇向前的长河,在奔腾中不断汲取新的艺术要素与文化特质,孕育出众多与时俱进、富有创见且契合时代脉搏的新的表演技巧。新时期下,众多优秀的作曲家、音乐家不断吸纳我国民族民间音乐要素,融匯西方乐思及乐器演奏技法,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固定的演奏程式与单一的演奏方法,大胆创造出新技法(如:点奏、扫弦、双摇、快速指序等),为古筝表演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其一为点奏(又称双手轮抹)。新时期下古筝表演内的点奏为新技法之一,亦被称为点弹,是在左右手交替演奏中发展而来的以左右手食指交替弹拨琴弦的演奏技法,一般应用于快速段落的演奏之中。因点指对手指力度与相互配合程度提出了较高标准,在实际的古筝表演中需要以腕部力量带动手指的快速灵活交替,双手食指的弹拨幅度不宜过大,并以指关节作用为核心,配合手腕以强化表演效果。点指技巧可以细化为食指点弹、小撮或大撮点弹等类型。其二为摇指,此为新时期下古筝表演中最为重要的演奏新技法之一。演奏时以甲片快速来回拨奏同一根琴弦,形成连续且密集的音符,打造出富有连贯性与层次感的音响效果,按照个人演奏需求、演奏习惯等,可以将摇指技法划分为扎桩大指/食指摇、悬腕大指/食指摇、扶腕大指/食指摇几种类型。其三为改变古筝定弦法,即突破传统筝曲的固定五声性音列,或是将两个传统五声音阶相结合,或是重新排列音阶,亦或是形成独特的调性风格,在表演中不拘一格、较为自由,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具有时代感的筝乐审美体验[4]。
三、新时期古筝表演之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规律决定了事物时刻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新时期下古筝表演的创新是古筝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文化形式愈发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契合时代审美语境以推动古筝表演的演变、创新固然重要,但仍需要坚持发扬我国古筝表演艺术的民族气质,保留古筝表演区别于西方器乐的最本质的民族属性,致力于实现古筝表演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不断拓展古筝表演丰富的演奏技法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将古筝形制下的古典美、现代美与情思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古筝表演之高难度与高技巧性
纵观世界乐器表演技法,是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以西方的钢琴表演技法为例,最初的钢琴表演弹奏以2、3、4指为主,J.S.巴赫率先打破这一固定的演奏范式,在钢琴表演重点大量使用大指与小指。至18世纪中叶,钢琴表演中开始使用踏板,与手部的弹奏相互配合,打造出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形式。古筝作为我国古老且传统的弹拨乐器,其现代化发展契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未来也会朝着高技术、高难度方向进步与提升。首先便是解放古筝表演内的小指。时至今日,在古筝表演领域对小指运用的重视程度依然有所不足,虽然在快速指序技法诞生后,四指被大量运用于古筝表演之中,但小指的运用明显逊色于此,若在四指轮奏时加入小指,以五指轮奏形式让旋律更为自然灵动,将会在现有乐器形制下将筝乐的特色、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其次为左手演奏技法的进一步拓展。在现阶段古筝表演的训练中,大部分演奏者倾向于夯实右手弹拨基本功,加大力度对右手手指的灵活性、配合程度以及控制力等进行训练,但对左手演奏方法的习练有所忽视,对于部分较为复杂但极具艺术魅力的筝曲,部分演奏者则难以胜任。因此在新时期下古筝表演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演奏者保证左手演奏如右手弹拨般灵活自如。
(二)古筝表演之多元化开拓与创新
实践证明,新时期下古筝表演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树立开放观、大文化观,致力于实现古筝表演的多元化开拓与创新。此种提及的“多元化”包括两大维度的内涵,一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并存与交织,在坚守民族寻根、保留古筝表演艺术民族气质的基础上对西方文化去粗取精,辩证利用;二是同一民族内多元文化的相互尊重。传统古筝九大流派至今依然存在,在不同地域土壤内孕育出先进性与生命力,但不同地域之间古筝表演艺术的相互借鉴、交流及推广尤为重要。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高度普及拉近了全球文化之间的距离,打破了封闭式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对于新时期的古筝表演而言,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乃至冲击,在于世界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交流之中不断地修正、改进自我,兼顾地方文化的个性与全球文化氛围的共性,在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适度地创新,开拓出更加多样的古筝表演形式与艺术特色[5]。
(三)传统文化精髓之回归与并列化
新时期下古筝表演的传承,并非机械性堆砌传统的古筝演奏技法,而是要注重中华民族一般思维模式、审美观念的回归,从顶层及宏观层面,以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审美追求、价值观念、文化精髓与民族气质为引领,以时代要素、传统要素、多元文化要素为支撑对古筝表演形式及演奏技法进行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筑牢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追求古筝表演之意境营造、意向选取,保证技术性与艺术性辩证统一,在追求高难度古筝表演的同时要以筝乐为依托、为载体,将我国优秀的器乐文化推向世界舞台,提高我国在世界器乐领域的话语权及影响力。
结 语
我国传统古筝表演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茫茫九派流中国”之说,在表演技法上具有“右手职弹,左手司按”的特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古筝表演艺术不断汲取多元文化的精髓,借鉴西方乐器演奏技法对传统技法进行改良,创造出众多古筝表演的新技法。未来,古筝表演将会朝着高难度与高技术性方向发展,要坚持多元化开拓与创新,传统文化精髓回归与并列,以此将我国古筝表演艺术推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注释:
[1]张怡帆.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方法研究[J].戏剧之家,2021(30):71—72.
[2]闫晓艺.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分析[J].青春岁月,2021(19):64—65.
[3]谢 华.当代古筝演奏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3):128—130.
[4]薛海妹.古筝演奏技法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大观,2020(32):45—46.
[5]于慕琪.古筝表演艺术的古典美分析[J].黄河之声,2020(12):65.
(责任编辑:刘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