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

2022-04-29李双燕

当代音乐 2022年9期
关键词:肢体语言演奏技巧协调性

李双燕

[摘 要]古筝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流传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古筝在历史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各有地域及文化特色的九大流派。古筝的创作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越来越丰富,在古筝演奏的表现力上即保留传统的演奏风格,又增强了音乐表现力从而服务古筝现代创作乐曲。古筝演奏的表现力主要体现在演奏者的肢体语言上。肢体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之一,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保持协调性的同时可代替语言达成交互目标。在古筝演奏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使表演更具美感,增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与共鸣,帮助观众进一步解析音乐作品内涵。如何有效使用肢体语言成为古筝演奏者提升专业能力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析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方法,为古筝演奏者提高演奏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古筝;演奏技巧;肢体语言;协调性;音乐情境

[中图分类号]J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162-03

在演奏古筝乐曲的进程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较为重要,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肢体动作均需将音乐视为合理运用的基础,保障肢体语言为音乐内涵的抒发而服务,脱离音乐肢体语言的运用将失去价值。肢体语言分为动静两种,静态肢体语言指的是音乐静止时肢体的律动,通常在情感积蓄时予以使用;动态肢体语言则在音乐旋律向前推进的状态下合理使用,使体态律动与音乐律动和谐统一,上述两种肢体语言的利用可以加强古筝表演效果。然而有些演奏者忽略肢体语言运用的问题,影响古筝演奏的整体效果。所以,为使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诠释古筝乐曲,探析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的方法尤为重要。

一、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重要性

肢体语言实际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流露,身体根据乐曲的强弱等表现出相应的一些动作。古筝演奏者不单单是弹奏技巧,而是要演奏并诠释整首作品,把筝乐用弹和演的结合方式呈现给观众。用规范的技巧运力与内心的模唱去带动自己的身体,让身体把音乐的内涵带出来,体现出来。这样的音乐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可以让观众和演奏者一同感受着乐曲的喜怒哀乐。演奏舒缓的乐曲与激昂的乐曲所表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是不一样的:旋律舒缓时气息平稳,面部表情松弛,肢体动作的幅度较小,演奏者此时的心境是平和的、沉思的;旋律激昂时气息急促有力,面部表情凝重,肢体动作幅度较大,演奏者的状态是内心激动的、有控制的表达乐曲的情感。无论肢体动作幅度大或小都能够直观地让观众感受到乐曲此时要体现的感情所在。通过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运用的重要性可知,肢体语言依靠律动表达情感,面部表情属于肢体语言表达的途径之一,在古筝演奏中合理使用肢体语言,则对音乐情感的表达及演奏者、观众的沟通有益[1]。

二、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合理运用的价值

为使演奏者重视肢体语言,需对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价值加以分析,帮助演奏者树立合理使用肢体语言的艺术表演意识,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予以分析:一是满足艺术表演需求。古筝演奏除需将重点放在弹奏技巧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肢体表演,肢体表演并不是做一些夸大的不符合乐曲实际的感情抒发,而是让表演者运用肢体动作刻画艺术形象,辅助音乐语言渲染气氛并抒发情感,让观众可在“听”与“看”的过程中诠释乐曲内涵,强化视听感受,使古筝艺术表演具有综合美感,作为不可代替的律动传递音乐信息,有效增强共鸣,继而提升艺术表演水平;二是为演奏技巧的运用提供有利条件。古筝演奏需要有效控制力度、速度、节奏,有些技巧在使用时需用到大臂、小臂、手腕、腰腹等部位所传导的力量,使手指控制效果得以优化,这就需要合理运用肢体动作,使演奏技艺应用到位,肢体动作配合呼吸需与旋律保持协调关系,肢体动作与乐曲演奏同进同退,成为古筝演奏的一部分,具备输出思想情感的功能,使乐曲演奏更加和谐统一;三是带给观众美的享受。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其声音婉转悠扬,可充实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演奏传递或激昂或恬静的思想情感,虽然从理论上讲就算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不优美依然可以完成表演任务,但这会让观众觉得演奏者呆板,与要表达的音乐情感内容等方面并不契合。这样不仅弱化表演效果,粗陋的动作还会让观众感到反感,削减古筝演奏艺术表现力。所以,古箏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不仅需要规范的运力演奏,还要符合乐曲所体现的情感起伏,能带给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沉浸在如诗如画的古筝乐曲中,结合演奏者连贯、优美且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拨开弦音走进情感深处,与内心对话,得到精神慰藉,继而凸显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有效运用的价值。

三、静态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合理运用

静态肢体语言指的是在古筝演奏停止时演奏者所展现出的体态律动,这是演奏者心境的外化,是演奏者蓄势待发、情感累积的过程,用气息、眼神、面部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想法,给演奏者使用古筝弹奏技巧留有余地,同时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例如,在演奏者表达抒情古筝曲时,演奏者的内心应该是平静而又柔和的,演奏者在演奏时的面容神态感染观众,使观众的内心也跟随着演奏者的心境而享受此时的状态。反之,演奏者表达凄苦悲痛的乐曲时,内心的悲愤之情亦然转化为静态肢体语言,面容严肃,眉头紧锁,虽无旋律但依然能都让观众感受到苦楚悲痛之情,继而运用静态肢体语言抒发乐曲情感,辅助演奏要素传达乐曲信息并提升表演水平[2]。

在古筝演奏中静态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予以分析:一是乐曲的首尾处使用静态肢体语言。在表演前演奏者需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气息稳定,放松身体,抬头挺胸端坐在琴旁,演奏者应“未成曲调先有情”将观众引入音乐情境。在乐曲演奏结束后表演者应坐定,内心的情绪、眼神依旧沉浸其中,给观众留有回味的空间,领悟筝曲无尽韵味,实现有效运用静态肢体语言的表演目标;二是在乐段间使用静态肢体语言。在乐段衔接过渡环节需用静态肢体语言发挥转折、铺垫等作用,给观众转换情绪留有间隙,能跟上演奏者的节奏始终在乐曲情境中不曾离开。以《丰收锣鼓》为例,第一乐段表达人们丰收后欢快喜庆的心情演奏结束后进入抒情慢板乐段,在快慢转换之间要利用静态肢体语言舒缓紧张情绪,同时演奏者亦需调整呼吸,眼神、表情随之放松下来,在此基础上自然承接乐段,使观众能领悟到乐段转折及其用意,跟随旋律情绪浮动,增强乐曲的感染力;三是在乐句、乐音间使用静态肢体语言。以古筝曲《晓雾》为例,乐曲采用了京剧唱腔音调,在乐曲的第四乐段采用了右手演奏左手止音的技巧,并多次在不同的音区重复此音调旋律,演奏者在弹完右手音之后迅速止音均为瞬间静止的关系,演奏者在演奏时神态应是轻盈的,动作协调,用外化的静态肢体语言表达出内心的音乐情感,继而有效诠释乐曲内容。

四、动态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合理运用

动态肢体语言主要是指在古筝演奏进程中所做出的动作,结合体态律动阐明思想感情,从视觉与听觉上带给观众美的感受,无论表达何种情感均需在驾驭演奏技艺的同时使用好动态肢体语言,根据乐谱上的演奏提示符号与演奏者对乐曲的深度理解从而合理运用动态肢体语言,只有演奏者既具有规范娴熟的技巧加之动态肢体语言的结合才能提升古筝演奏水平。

动态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的合理运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一是在气势磅礴、热情激昂的乐曲中运用动态肢体语言。在通过演奏运用非乐音的技巧来模仿打击乐的效果从而达到乐曲中需要的情绪内容,增强艺术表现力。乐曲中常用的技巧有擦弦演奏、左右两侧琴弦交替刮奏、大幅度扫弦、敲击琴盒等技巧,此时演奏者在演奏时手部动作和体态要与气息相融合,右脚踩地吸气同时上腰发力,身体前倾,用大臂带动小臂同时手腕相对放松,把所有力量集中在手腕或指尖,伴随着迅速地呼气而发力,既能使演奏体态让人感到大气,又能够增强爆发力,演奏音效强而不燥且强弱结合,带领听众走进音乐所渲染的恢宏情境;二是在欢快的乐曲中运用动态肢体语言。演奏者的手态、体态相对收敛动作幅度较小,弹奏时肢体动作需协调敏捷,整体保持轻松,确保音色清脆饱满。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例,在演奏中用到大量的三指撮弦技巧,肢体语言需配合欢快积极向上的情绪,演奏者跟随旋律头部有节奏地打节拍,身体随着音区变化而进行前后调整,面部表情轻松欢快,乐曲情感得以表达得淋漓尽致;三是在慢速音乐中运用动态肢体语言。古筝抒情音乐通常借助旖旎风光表达思想感情,为刻画清风云淡、流水潺潺的景象常以优美的长线条旋律技巧来表达,如双手琶音与摇指等演奏技巧,演奏时双手需相对放松协调且气息平稳,面部表情自然,优美音乐旋律随着相对松弛的状态缓缓而出。

五、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一定要适度,有控制的表达情感。肢体语言太多或过于琐碎都不利于其体悟乐曲中心思想,艺术表现力随之减弱。所以,在演奏前需要演奏者对音乐加以分析,找准肢体语言合理使用的着力点,将肢体语言视为诠释乐曲主旨的手段,辅助音响效果输出内涵,以免肢体语言失去价值。在古筝乐曲演奏中力度、速度、节奏等均需与肢体语言维系和谐关系,为音韵、音色、音质的优化给予支持[3]。

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与音乐表现维系和谐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加以分析:一是在不同节拍、节奏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音乐的节拍、节奏需依靠肢体动作予以诠释,主要源于动作幅度、速度等方面会对节奏、节拍产生影响,虽然无需每个音符均对应一个肢体动作,但要用肢体动作表现出音的强弱、音符的长短及乐曲节奏感,使肢体动作可辅助凸显节奏、节拍。以《浏阳河》为例,在演奏双手交替的倒琶音乐段时,每小节第一个音为旋律音右手大指弹奏且要相对突出,在演奏右手大指旋律音时需要手臂带动手腕,手腕带动手指结合音域的走向调整身体的前后带动。旋律音位于强拍,强拍上的音通常演奏力度稍大,此时演奏者重心向下,肢体动作需配合发出重音,继而将音符长短与音的强弱等关系展现出来,使肢体动作能与节奏、节拍维系和谐关系;二是在不同速度、力度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演奏力度与速度的掌控需建立在演奏者充分了解乐曲内容的前提下,在此基础上调控肢体动作,使肢体语言可为力度、速度的调适提供有利条件。以《行者》快板乐段的演奏为例,此段为4/4拍,乐曲的快板段运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音域跨度较大,需要演奏者的身体要及时跟随手指的走向进行调整,因演奏速度快,所以无论是手指的触弦还是身体的重心转移都需要较小的幅度。通常在演奏高中低音区时身体的状态是不一样的,高音区身体重心下沉,中音区上身则稍微直立,低音区身体向前手腕略高。三是在不同音色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音色处理与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有关,通常情况下音色对比强烈则可增强乐曲的丰富性及张力。演奏者除通过力量控制及指法的使用展现音色外,还需利用肢体语言展现音色。以《定风波》为例,引子乐段的张力极大,尤其是演奏低音长摇的音色要由弱渐强,力度的变化层次鲜明,演奏者身体要稍向低音区位置调整,借助头部带动有节奏的为旋律重音打节拍,全身需保障支撑点稳固,以免重心突然偏移影响演奏。

六、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与音乐素质的关系

音乐素养的直接体现为演奏技巧的运用,左右手基本指法的有效应用离不开肢体动作的高效驾驭,以《战台风》中描写工人紧张且有秩序的劳动场面这一段的演奏为例,双手需共同演奏和音,此时演奏者要身体前倾,手臂有节奏的运动,头部跟随手臂运动抬起、低下,用以让观众感受到工人的忙碌。刮奏是较为常见的演奏技法,食指、大拇指在琴弦上用递进的方式来回运动,刮奏的同时演奏者腰部用力并带动大臂,小臂在肘关节作用下有节律的运动,凸显柔美或苍劲之感。

为使演奏技法应用到位需演奏者注重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虽然肢体语言与先天的乐感、个人的理解感悟有关,但可通过后天的练习与学习实践提升肢体语言合理运用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需演奏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强训练:一是基本指法训练,如常用的勾抹托打等,需要演奏者在实践中探析合理的触弦速度、角度、动作及位置,揣摩肢体语言与演奏技巧的关系,相同的技巧放在不同情绪的乐曲中它的触弦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力度、速度方面的训练,演奏者需用不同的力度控制不同粗细的琴弦,还需在反复练习中找准用力方向,确保力度变化合理,力度、速度相辅相成,为肢体语言的高效运用奠定基础;三是演奏状态方面的训练,解决紧张的状态下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僵硬、死板、单调等现实问题,追求人琴合一的境界,使演奏者可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条件下合理控制肢体,继而通过专项训练提升古筝弹奏表演水平[4]。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古筝演奏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对观众体悟乐曲及演奏者提高表演效果有益,这就需要演奏者能明晰肢体语言的内涵,在演奏中有效运用动态肢体语言、静态肢体语言,还需关注肢体语言与音乐表现、音乐素质的关系,通过练习及学习实践提升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的能力,继而提高古筝演奏综合质量。

注释:

[1]

邓玥盈.分析古筝舞台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J].艺术评鉴,2021(02):42—45.

[2]李 樊.分析古筝舞台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J].才智,2017(24):213.

[3]冀玉婷.古筝舞台演奏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的措施[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13):127.

[4]芦 雁.试论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的合理运用[J].音乐生活,2018(06):74—75.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肢体语言演奏技巧协调性
建筑暖通设计的协调性研究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例谈肢体语言在Phonics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有效应用
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水族舞蹈肢体语言与水族文字蕴含略考
河南派唢呐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探讨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演奏技法与情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