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引入肌肉力量训练的实践研究
2022-04-29王春秋
王春秋
[摘 要]中外声乐教育家已达成普遍的共识,认为声乐与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笔者依据声乐教育家们对声乐与运动的认知,通过对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的理论研究,创新性在声乐教学中引入核心力量。本文通过分析肌肉力量在声乐乐器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影响教师与学生对声乐训练的认知,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丰富了声乐教学的训练手段。
[关键词]声乐教学;肌肉力量;训练
[中图分类号]J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2233(2022)09-0061-03
关于声乐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中外声乐教育家已达成普遍的共识。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曾经提出“声乐是一项运动”,美国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理查德·奥尔德森表示,“歌唱是一种运动方面的努力”[1]。像所有运动一样,在声乐训练中,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同样需要相关肌肉的配合。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运动学知识要有所了解,并保持密切互动。教师凭借灵敏的耳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发出的声音进行判断,指导学生如何调整相关的肌肉、运用怎样的动作来对声音进行修正和调整;学生对教师的指导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原有技能技巧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神经系统指挥肌肉完成相应的动作,对声音进行调整和完善。肌肉能力训练对声乐乐器制造和使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声乐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声乐乐器的构成
歌唱训练要把嗓子这个说话的器官制造成歌唱的乐器,才能适应歌唱的需要[2]。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说,“学习声乐是制造乐器的过程”。制造精良的声乐乐器,并把它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这是学习声乐者所为之努力的训练目标。
(一)声乐乐器的发声器
声带是人体的发声器官,是声乐乐器的发声器。制造声乐乐器的先决条件是拥有一个健康声带。健康的声带,才能使同学们在声乐的道路上走的好、走的远。有了健康的声带,在歌唱的过程中还要正确的使用声带。虽然日常说话的发声与演唱的发声运用的都是声带,但是它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的振动方式和状态是有所区别的。在制造声乐乐器的发声器时,要充分认识到声带在演唱时的振动状态和张力情况与日常说话时状态的差异。
在歌唱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核心力量,使横膈膜下放、肋间肌控制肋骨打开,拉动喉位下降,并通过喉部周边肌肉力量调整喉内软骨和肌肉,使声带的松紧及闭合程度得到有规律的控制,从而调整声音的音高、音色等。
(二)声乐乐器共鸣箱
共鸣箱是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扩大音量和美化音色的作用。
人体的共鸣器官包括口腔、咽腔、鼻腔、胸腔及头上的各种“窦腔”等。咽腔、口腔是歌唱的语言器官,同时也是可变的共鸣腔体。头腔的共鸣腔包括鼻腔和各“窦”体,有自己固定的空隙。这些共鸣腔体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分工。头部共鸣腔是这个乐器的调音区,负责音色和音量的调整;中间部分口咽腔的声带是乐器的音源区,负责发出声乐的基音;下面胸腔部分是歌唱的乐器的动力区,与横膈膜和腰腹肌核心肌肉群共同负责控制和调整歌唱的动力——气息。
(三)声乐乐器的动力系统
歌唱的发声原理是说话或是歌唱时,气流从肺里面冲出来,经过气管,冲击气管末端的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而发出声音。古今中外,关于气息对歌唱的重要性都有非常精辟的论述。我国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中论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清代前期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在其戏曲理论有“气乃音之帅”的论述。被誉为“世纪最伟大的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说“一旦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们也就算走上了可观的艺术高峰的第一步”[3]。气息是歌唱的动力。
(四)声乐乐器的语言系统
声乐与器乐的最主要的区别是声乐有语言,声乐是一种语言的音乐。人的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颚等。它们是咬字吐字的物质基础,是咬字吐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
二、肌肉能力训练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
在歌唱运动中,与之相关的肌肉能力有提供歌唱动力、制造歌唱乐器的核心力量和配合歌唱语言的口部肌肉力量。
(一)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这一名词,经常在体育相关训练中被提到。了解人体的核心力量,首先要了解人体的核心区域。人体的核心区,是由“腰椎—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具体指膈肌(横膈膜)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包括附着在中间区域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骨骼和呼吸调节系统[4]。核心肌群包括背部肌群、腹部肌群、盆带肌群、大腿肌群、盆底肌群和膈肌等,约由41对+1块肌肉组成。北京体育大学的赵晓雯博士,将人体的核心区域比喻成一个“气缸”。这个气缸的前壁是人体的腹部肌群,后壁是背部和臀部肌群,气缸的顶部是以横膈肌作为盖板,而底部是盆底肌群和环绕髋部的肌群作为“缸底”[5]。核心肌群肌肉产生的力量就是核心力量。在所有运动项目训练过程中,首先启用的是核心力量,所有运动技术动作都需要核心肌肉群和核心力量的参与。声乐运动也不例外,歌唱首先启用的也是核心力量。核心力量在声乐乐器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核心力量在声乐乐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作用
在自然的状态下,人体的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吐字的器官是不能胜任歌唱的。嗓子既是说话的器官,同时也是歌唱的乐器,要把说话的器官改造成一个良好的歌唱器官,需要一个再制造的过程[6]。在歌唱的过程中,就要对这些器官进行再创造,制造成适合歌唱的状态。在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核心力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核心力量是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的需要
在歌唱的过程中,身体姿势正确与否,关系到声乐乐器的正常使用和发声时各歌唱器官的相互配合。只有在身体姿势正确的情况下,发声的各器官和管理这些器官的肌肉才能够正常的工作,才能够产生出好的声音。
分布于人体躯体主干的核心肌群的力量可以稳定脊柱和骨盆,使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能保证身体的重心平稳,保持身体的中立位置,姿态良好不驼背,使脖子、后背和腰部连成一条直线。这样的站姿,才能在歌唱的过程中保证气息畅通无阻,才能为声乐乐器的制造和使用提供动力支持。核心越强,运动的动作就会更灵敏。同时,核心力量的使用,需要燃烧更多人体脂肪来提供能量,这样会使演唱者的体脂率下降,使其体态更年轻,身体的姿态更优美。
2.核心力量可以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提供歌唱动力
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控制和均衡,而歌唱所需要的控制和均衡是需要演唱者的相关肌肉来参与运动和保持的。这些控制与均衡,是核心肌群力量对身体各歌唱器官的控制的体现。
我们知道,人体所有的运动都是在对抗阻力的情况下完成的[7],即每一个动作由主动发力的动力和一个被动受力的阻力构成。在歌唱的技能技巧训练中也是如此。吸气时,肋间外肌的外拉动的动力大于肋间内肌向内收缩的阻力,胸廓就扩张,肺内吸入空气;呼气时,肋间内肌的收缩的动力与肋间外肌扩张的阻力保持一致并对抗,胸廓体积尽量保持不变,收小腹提升腹部脏器使肺内的空气排出。核心肌群能够在歌唱呼气的过程中,保持吸气肌肉群的适度阻力,使排出气息的推动力有序、均匀的、有控制的、平稳的推动声门发声。这种状态也就是声乐教学中常常讲的“在呼气的过程中保持吸气的状态”,这种有控制的气息,才能够做到“声门适度”。
声乐的气息包括“呼”与“吸”。歌唱时的呼吸,与人体平静状态时的生理需要的呼吸是有所区别的。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体惊进行的呼吸运动,就是“呼”与“吸”的有机循环,是人体呼吸机能自然的生理现象,是一种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下意识的动作,并不需要艺术性的考虑。但是作为艺术性的歌唱,为了充分发挥出艺术的嗓音,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支持,有气息对声带冲击力大小的调整,有对声音力度强弱的表现等等。因此,声乐需要的呼吸是有目的、有控制的呼吸。这种控制需要身体肌肉的参与,特别是身体的核心力量来完成,用身体的核心力量来控制整个歌唱器官的活动。
人在的自然状态发声时,气息是向外推送的。但是在声乐训练的过程中,声乐老师经常要求学生要“吸着唱”,不要“把气送出去”,要“收”回来唱。其实,这种“吸着唱”的说法就是要求学生靠身体的控制,既要做到“吸”与“呼”的对抗,同时也要达成“吸”与“呼”力量的平衡。而这种歌唱时身体控制所依靠的就是核心力量。在歌唱呼吸的过程中,核心力量对歌唱腔体的保持,对喉咙位置稳定、声音支点稳定和气息稳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核心力量声乐乐器的制造、使用与完善的需要
(1)肌肉能力与歌唱共鸣
歌唱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各歌唱相关器官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一项运动。在制造声乐乐器时,需要调整呼吸器官、歌唱器官、咬字吐字等器官。这些调整需要肌肉的拉伸、打开等动作。核心力量能够很好的支持和固定歌唱相关器官的动作,并由核心区向其他肌肉做出适度的能量输出,使之能够胜任这些动作。
声乐的共鸣,就是振动体内的空气管。在声乐乐器制造阶段,训练的重点之一是“打开喉咙”。打开喉咙主要是打开口部的喉咽腔部分,目的是使喉、口、鼻及咽腔形成一个适合发声和共鸣的通道,使气息贯通于这些空间之内,为共鸣形成基础条件。当我们用口、鼻同时吸气或“半打呵欠”过程中,我们的鼻腔是开放的,上口盖是积极收缩呈拱形的,舌根是放松的,舌面是平的,这种状态下的喉咙就是打开的。但要保持住这种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歌唱,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既需要气息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与吐字、共鸣、音乐等等各方协调一致,使声音、语言、音乐成为一个整体。在歌唱的过程中,核心力量能够扩展胸腔,使主气管扩张;喉咽部的肌肉运动,使口咽腔腔体打开,使口咽部和喉部、主气管形成一个大的空气管,良好的共鸣就建立起来了。
(2)肌肉能力与声乐乐器制造
声乐乐器的制造,是人体歌唱器官的相关肌肉在神经的控制下,进行拉伸、扩展、收缩、保持等动作完成的。这些肌肉的运动和动作幅度,受人体本体感应器的影响。本体感应器通过感受肌肉被牵张的程度、肌肉收缩的程度和关节屈伸的程度,并将这些感受综合起来使人感觉到身体各部位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通过本体感应器感知和反馈,不断调整、矫正运动动作,能够使运动动作更加协调准确,使反射活动精确地完成[8]。在声乐乐器的使用和完善阶段,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身体感应器的感应能力、肌肉的反应速度和技术动作的准确性。
(三)肌肉能力与歌唱语言训练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范畴中,唯一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9]。语言准确,清晰,同样是声乐艺术所准求的语言标准。不论是说话的语言还是歌唱的语言,所有的咬字、吐字、归韵收音等等,都需要口腔肌肉的参与和使用。因此,口腔肌肉的控制能力,是语音正确与否和发音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口腔肌肉训练是声乐训练者应该训练的一项基本功。口腔肌肉训练的口部操,对有效加强唇舌力量、提高唇舌灵活度以及语言准确、音质干净明亮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播音的口部操训练,主要是对语言发音的方法和发音部位的训练。而在声乐语言的训练过程中,因为歌唱发音韵母的延长和音高等等的控制,不止训练发音的“唇、齿、牙、舌、喉”的部位,还需要有控制歌唱器官相关肌肉的打开和歌唱力量、歌唱气息的控制。歌唱语言训练过程中,肌肉的动作主要有提软腭、打牙关、提颧肌及唇、舌部操。
1.提软腭训练
软腭,是上腭的尽头,提起软腭,可以扩大口腔的体积,加大口腔的共鸣。提软腭时,像打哈欠一样张嘴,同时拉动腭舌弓与腭咽弓,向上提举软腭,嘴巴保持微笑状态,舌头自然放平。
提软腭的动作,在生活中较少使用,因此相关的肌肉能力较弱,表现在软腭提不起来、提起来但是保持不住,或者是是提软腭的动作反应较慢。在练习提软腭时,可以先照着镜子练习,像医生检查嗓子或是扁桃体一样,把小舌头提起来,体会提起软腭的本体感觉。动作熟练之后,可以不用照镜子训练。
2.打开牙关训练
牙关,是指上颌和下颌之间的关节,也泛指上下两排牙齿。在训练打开牙关的训练中,训练者在张嘴时,如果上颚和舌头之间距离小,也就是口腔内部舌面以上的空间小,这种就是没有打开牙关。在打开牙关的训练中,不是单纯的看上下两排牙齿的距离,还要关注学生与歌唱相关的肌肉的运动。口腔的内部配合需要提软腭、喉咙打开,主动竖立后咽壁,同时用身体的核心力量使喉咙位置下移。
3.提颧肌训练
颧肌是颧骨部分的肌肉。因在微笑的时候会上提和舒展,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常常被称为“笑肌”。在声乐教学中,提起颧肌,不但是为了美化歌唱的表情的需要,同时也是打开口腔和鼻咽部分,使声音充分获得头腔共鸣的需要。颧肌训练时,尽量长时间的保持住面部微笑的状态,口腔内部可以用“打哈欠”的动作提高软腭,并感受口腔前部、固有鼻腔内部肌肉拉动和扩展的感觉。
4.唇、舌部操训练
普通话语音的声母中,有很多的语音是与唇和舌先关的语音,例如双唇音、唇齿音、舌尖音、舌根音等等。因此,唇、舌部的灵活、有力度对这些声母的发声非常重要。
训练唇部的动作有双唇并拢,向前、向左、向右努嘴巴;上下唇打响等。舌尖灵活度的训练有舌尖抵住下齿背,舌尖抵住上齿背,舌尖碰触上齿面;舌尖伸出口外,向左右伸,向上下伸;舌尖弹动硬腭、弹齿龈打响等动作。舌身灵活度的训练有舌尖抵下齿,舌面抬高,用硬腭和上齿背刮动舌面;舌前部左右旋转立起,用舌尖抵住下齿背等。
结 语
声乐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训练时一般是描述感受或者感觉,指出歌唱声音的问题。这种教学,可以说声乐教师们要求学生的是一个声音的结果。但是,这个声音的结果是怎么获得的,需要身体做到哪些、做到怎样的“度”才可以得到,学生往往不了解。有良好的气息支持作为动力、适度打开的腔体作为共鸣腔,有声带的良好闭合及“声门适度”所发出的良好基音,再结合咬字吐字器官的准确的语言,综合起来就完成了声乐乐器的制造和使用。所有这些动作的力量源泉和能量传递,都依靠人体的肌肉动作,才能够完成歌唱运动。在声乐教学中,通过肌肉能力的训练理清在演唱发声过程中的需要哪些肌肉做怎么样的动作、这些动作的程序是怎样的、动作需要什么样的幅度等这些具体的要求。声乐教学中的肌肉能力训练,使抽象的声乐理论与具体的歌唱运动动作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快速的解决学生在歌唱发声时的问题,提高学生演唱能力。
注释:
[1]理查德·奥尔德森.嗓音训练手册[M].李维渤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7.
[2]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32.
[3]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07—110.
[4]赵晓雯.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28.
[5]赵晓雯.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主要技术运动链的影响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29.
[6]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23.
[7]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65.
[8]陆耀飞.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15.
[9]酆子玲.歌唱语言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1.
(责任编辑:张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