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艺术院校的和声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2-04-29孙晓洁

当代音乐 2022年12期
关键词:改革与实践

[摘要]戏曲艺术院校和声学科的建设,不仅要从高等戏曲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新时代新使命的背景下,更应该紧密围绕着建立高水平特色型戏曲艺术大学的指导思想进行。那么,如何突出戏曲特色的和声教学,如何提高和声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

[关键词]戏曲艺术院校;和声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2)12-0016-03

戏曲艺术院校和声学科的建设,不仅要从高等戏曲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新时代新使命的背景下,更应该紧密围绕学院建立高水平特色型戏曲艺术大学的指导思想进行。重新审视和总结我们戏曲学院持续了几十年的和声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突出戏曲特色的和声教学,如何提升和声教学质量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都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本课题以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和声教学为例,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为广大戏曲艺术院校和声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以参考的依据。

一、戏曲艺术院校和声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中国戏曲学院7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学院师生的回信中指出,“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揭示了戏曲艺术传承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几十年来,我国和声教学体系基本沿用了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程和教学大纲一直是按照苏联的伊·斯波索宾等四人合著的《和声学教程》[1]内容进行和声课程的教学安排。但在教学中对中国五声性七声调式的和声作品以及戏曲作品的和声研究与教学内容极少涉及。据笔者了解,很多和声专业背景的学者专家、教师学生把研究方向定在对西方作曲家传统或近现代作品和声领域研究上,而没有花时间、精力对中国作曲家写作上的和声创新、和声语汇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这样就更谈不上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传播和细致讲解了,在我们的和声教学上,这点是非常欠缺的。对于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声学科体系,对于我们如何建立具有戏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学会用我们的母语进行实际创作是有很多缺憾的。在和声教学中引入中国有代表性作曲家和声作品,进行研究和教学,推动和声学科改革与实践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二、戏曲艺术院校的和声教学特点

(一)课程目标

和声学是一门完整的逻辑体系,它具有科学、缜密、井然有序的特点,同时和声的各类功能进行,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进行连接,对这些法则的学习更是要循序渐进,教授时的阐述更要清晰合理。本课程属于戏曲作曲、音乐制作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系统的和声理论学习与实践写作以及对作品的大量分析,为学生从单一的旋律创作走向纵向、立体化的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三至四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和声连接的基本技术手法,并能自如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二)教学对象

和声教学对象为音乐系的音乐制作、戏曲作曲、录音艺术、音乐学、民族器乐等专业学生。其中前两个专业学生偏重于作曲,其他专业学生偏重于和声分析。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每一届学生入校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音乐基础差距很大。教师面对程度不一的学生,在短短的三个学期中,让学生从零到熟练自如的应用和声,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摆在教师和学生们面前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三、戏曲艺术院校和声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对和声分析的重视

在音乐艺术院校,和声学习通常是在附中时期、大学阶段系统完成的。这样使得学生在创作中能够获得熟练自如地应用和声技巧这一技能来完成作品。但是,就目前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学生总体入校水平来看,达到熟练应用和声技术写作大段和声题目,并应用于实际创作中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和声写作是各类知识点、各种可能性以及各项规则的综合运用。没有熟练的基本功,没有时间的磨炼是难以完成的。而和声分析相比和声写作,对于和弦的理解却能起到直达主题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学生对和声连接法以及和声功能体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在分析和声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比做题要得心应手的多。因此,在我们戏曲艺术院校的和声教学中,应该对和声分析予以足够的重视,至少应与和声写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通常,在每章的和声教学中,针对某个和弦的学习,我们都要学习这个和弦的前面与后面的和弦,并在钢琴上弹奏出来,以记忆、领悟这个和弦的实际音响,然后教师会带领学生分析研究这个和弦在实际作品中的用法和意义。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统一的整体,就如同一座结构庞大的大厦,音乐作品离开了曲式、配器、复调、和声都不是一个好的作品。在一个完整的作品里,只分析其中一两个小节的和声显然是不够的,要想了解作品全貌以及和声整体风格就必须完整的分析全部作品。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想让学生掌握好每一个技术点,除了必要的习题写作外,针对各个章节要点适量加入经典和声作品的分析比较练习也非常重要。总之,笔者以为戏曲艺术院校的和声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教学过程安排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对和声听觉能力的培养

对和声音响的听辨是学习和声的第一步,和声学习要全面提升对实际音响的关注度。实际的和声音响是创作的源泉。和声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对其和弦连接与规则的讲解中,就会陷入只注重和声理论的局限性,这就等于纸上谈兵,学生对各个和弦的了解只是限于理论讲解中的可行性,而并不知道这个和声的实际音响是什么,更不知道这个和声在不同乐器上发出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教师口中描绘的和声的音响效果如何与实际声音挂钩?学生必须通过亲身体验,即反复在钢琴上弹奏比较各个不同和弦、不同排列法、以及序进中和声色彩,倾听第一手的实际音响,获得最为真实的感性认识。

笔者本人在教学中还尝试了有效的训练方法:由四位学生演唱和声作业中的声部连接,在演唱中学生清楚地感知四个声部进行的音色以及功能的变化。如写作时中音声部跳动过大与平稳进行的对比,内声部之间的关系平衡……学生发现,四声部在行进过程中不仅要正确连接,更重要的是唱起来要好听。这样,提出了理论知识与听觉实践相互结合,相互带动的问题。教师对学习和声初期时的要求与练习方法,将在学生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学生创作中的和声应用不再是瞎猫碰死耗子,单纯根据理论规则去套用和声,而是依据自己的内心听觉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和声,在应用转调、变和弦、离调等技巧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建议

1.对斯波索宾和声教程内容的压缩

对于从事戏曲作曲与音乐制作专业学生的实际创作而言,学到一级关系转调程度的和声技能就可以。我们的学生不同于音乐学院的作曲系学生,毕业作品较少涉及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等欧洲古典奏鸣曲式结构的大型音乐作品。他们以戏曲内容为主的线条写作见长,如声乐作品、器乐独奏、合奏较多,结构也不同于西方音乐创作。巧妙运用一级关系转调程度的和声技巧,合理的布局安排,可以达到既简单明了又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要使得作品音响立体丰满,色彩浓淡适宜,恰到好处的和声应用则非常重要。应用转调方法时也要清晰明确、一步到位。针对学生写作需求,本人认为和声学习要注重写作基本功训练,做到扎实有效。完整而系统学习至一级关系转调以及属和声组变和弦、下属和声组变和弦等内容,就能使学生的作品具备相应的和声语言表达能力。

而作为戏曲学院学生的艺术创作,应该使用更多的中国语言来创作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其中,应用五声性七声调式的和声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音乐制作专业在和声学习的三个学期时间里,不足以加入五声性和声写作的训练。因此,笔者建议,要么从学时安排上,把和声课调整为四个学期。这样就可以用三个学期讲完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内容,在第四个学期学习五声性和声;要么按照现在三个学期的设置,改为前两学期学到一级关系转调等相关知识,第三个学期进入五声性调式的学习。这样会减少斯波索宾和声教学内容,欧洲大小调体系和声内容减少了十几章,但可以用这十六周时间加入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学习内容。

笔者曾以音乐制作专业三学期的和声的教学为试验,分步骤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第一个学期、第二学期以讲解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和声表现功能与结构功能为主,掌握和声结构分析的层次。包括对和声基本材料判断和辨识,对作品所处时代和声技法的基本特征及风格的解释说明。在此基础上的第三学期对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学习和分析。

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和声学习,不但能掌握和声中每类和弦的应用法则和写作规律,还学会运用各种和声手法分析实际音乐作品中和声的布局,进而运用到自己的实际音乐作品创作中。学生在进行大量练习的同时,结合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听辩,力求从音响和技术两方面完成该课程的行课计划,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对中国作曲家和声语汇的研究

研究中国作曲家的和声语汇,就要了解中国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任何新的和声语言的使用,都是基于对传统和声学的继承和发展;其次是在音乐创作中吸收西洋和声写作经验;另外,在和声配置中要勇于尝试运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的调式调性和特色音调。只有将这三种因素[2]进行有机结合,并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和声创作中,才能形成风格独特的和声语言。

教学中可透过对某一、两位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分析,为学生打开一扇窗: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中,对于和声配置是非常多样和灵活的,语言也是极其丰富的。在学习中,学生们体会到许多中国作曲家的和声配置别具匠心,和弦结构形态不拘一格,对和声中调式调性的处理又是丰富多彩,包括同宫音系统内的调式复合,不同宫音系统的调性复合,同音列调式交替以及同主音调式交替与对置等。[3][BW(S(S,,)]

在和声写作技法方面,我们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虽然西方的和声教学体系历经百年有着它的规律性和模板性,但是在当今的社会,我们要发展自己的语言,不能张嘴都是西方语言,我们不是西方的代言人,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和声体系。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大多建立在五声调式基础之上,宫商角徵羽五个音是我们的基石,加入变徵与变宫、清角与清羽这几个音,就构成五声性七声调式。和声也是建立在这个五声性七声调式逻辑之上的。

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作品和声,比如黎英海、桑桐、黄虎威为许多作品配置的和声,他们对于民族调式的和声处理方法都是值得借鉴并引入课堂教学中的。又如马思聪先生创作的《民歌新唱》中新颖的和声语言、他的不同时期的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布局以及富有特色的和声结构都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尤其是他对于偏音理解与和声处理为我们开阔和声思维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在和弦结构方面我们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三度和弦结构的和弦,通过学习马思聪的作品启发学生大胆应用四、五度关系的和弦配置和声,这种音响效果在为乐曲配和声时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色彩;在为某些作品开头结尾配置和声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大胆使用起声和弦和旋律纵和性和弦配置和声,这样的音响即新颖独特又富有逻辑;马思聪先生和声的配置以调性逻辑为主的同时,也综合运用了线性逻辑和音相逻辑,[4]配置出的和声音响传神而生动……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作曲家的和声配置方法,在自己的实际创作中使用多种和声技法,并使之的应用协调统一。此外,在现代京剧《红灯记》《龙江颂》《智取威虎山》《海港》等戏曲音乐作品中,和声应用灵活多变,成功地运用了民族调式和声的配置。常常运用省略三音、附加六度音的和弦结构方式增加民族特色;运用SII7,TSVI7,DTIII7等各类副三和弦的七和弦以削弱调性的和声功能性增加戏曲特色;运用音相逻辑模仿打击乐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

世界在发展,音乐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在运用传统和声技术手段的同时,力图同我国音乐独特的民族民间音调相结合,尝试利用不同的和弦结构方法,以及调式调性多种复合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应用,创作出色彩缤纷的艺术作品,使我们的和声作品把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紧密的结合起来。

三、戏曲艺术院校和声教学改革中教材的使用

在教学中,除使用《和声学教程》外,还引入樊祖荫编著的《传统大小调与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5]。该书语言凝练、对于和声知识点的讲解浅显易懂,不仅着眼于对和声规律进行总结和提炼,而且阐述了各种技法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特点以及产生的艺术效果。尤其是本书用了九章的篇幅,从第三十五章到第四十一章,又从第四十九章到第五十章,详尽陈述了五声性调式的和声处理方法。书中内容丰富,不仅有结合谱例的讲解还有对实际作品的分析。笔者在第三学期的教学中加入本教材作为辅助教材,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此外,杨通八编著的《初级和声教程》简明扼要,书中将四声部写作与键盘即兴伴奏相结合的训练方法为教学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弥补了和声教学中的只重做题,忽视和声实际音响的状态。在第二学期引入本教程,展开写作与分析并重的教学方式,同时要求学生对习题、音乐片段素材进行弹奏以及对织体变奏弹奏练习,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

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传承并发展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我们的教学方向和目标所在。因此,认真研究中国作品和声语汇,包括中国近现代作曲家的作品和戏曲作品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将使和声教学在多元化方向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声教学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苏]伊·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3][4]孙晓洁.马思聪作品的和声技法研究——以小提琴作品为例[J].音乐研究,2001(04):69—77.

[5]樊祖荫.传统大小调五声性调式和声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刘露心)

猜你喜欢

改革与实践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农业院校《食品分离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区域产业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电子产品生产与管理》课程的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谈高校琵琶演奏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科学计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独立院校车辆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植物检疫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高尔夫技术》课程三维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实践研究